MBO為何結果低于預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5日 10:32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張煒 有消息說,管理層收購(MBO)已經被明確必須先立規矩,操作上處于暫停狀態。但在證券市場上,管理層收購依然是十分熱門的話題,已實施管理層收購的公司的業績十分引人注意。顯然,管理層收購至今還未被證明是有效提高國內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手段,多家MBO公司的業績與市場預期存在差距。 剛剛結束披露的2002年年報顯示,MBO公司的業績明顯分化。有的MBO公司業績增長迅速,如洞庭水殖凈利潤同比增長52%;但數量更多的MBO公司出現業績大跌,方大凈利潤同比滑坡582.43%,勝利股份和粵美的分別減少46.28%和38.44%,在下屬企業中實施管理層收購的阿繼電器和金豐投資的業績下降了58.9%和19.69%。總體而言,業績滑坡的MBO公司比業績增長的MBO公司更“刺眼”。中小投資者不禁要問,管理層收購后的公司業績為何反倒出現了“變臉”。 管理層收購被視作在提高內部人積極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業經營狀況等方面有積極作用。管理層及公司骨干員工通過某種途徑成為企業普通股的主人,并從股息中獲得收入以增加自己的薪水,勢必使管理層的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中小投資者對管理層收購寄予厚望,希望上市公司的贏利能力能夠上一個臺階。但從實踐來看,管理層收購創造的積極因素,往往難以挽救公司走下坡路的命運。家電業的“白熱化”競爭已有多年,家電上市公司大多業績滑坡,由績優公司淪為虧損公司或微利公司。粵美的實施了管理層收購,還是加入了業績大跌的行列。2002年,粵美的雖然主營業務收入增長3.25%,但凈利潤減少38.44%。多做反倒不能多賺,說明粵美的被家電市場價格戰所困。據了解,面對價格戰不斷和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粵美的去年加大了海外市場的拓展力度,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改革,使公司的管理效率得到了提高,市場反應速度,更為靈敏生產經營更為專業化。其它發生業績滑坡的MBO公司,也大多把困難與問題“歸罪”于市場。例如,鄂爾多斯2002年凈利潤減少29.59%。該公司稱,由于受國外經濟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公司利潤較往年有所下降。 管理層收購為何結果低于預期?其中的原因恐怕有兩點。一種是管理層收購避免了公司更驚人的“衰退”,但未能使其保住績優增長的形象。粵美的2002年每股收益0.32元,雖然業績同比跌幅較大,但在家電上市公司中仍稱得上績優。另一種是管理層收購后的公司變化不大,或管理層的潛在主觀能力本身有限。管理層收購的大前提至少應有兩個:一是良好的經營業績,二是高素質的管理團隊。業界普遍認為,適合做MBO的企業,應該具有顯著的人力資本特征,擁有一個很強的經營團隊,絕非簡單地讓官員“下海”。相比之下,管理效益彈性大的企業更適合嘗試MBO。若管理層的能力及其發揮已到極限,實施管理層收購對公司業績提高的上升空間有限。總之,管理層收購本身不是提高企業贏利能力的主角,高素質的管理層才是提高企業贏利能力的關鍵。 實施管理層收購及觀察管理層收購的有效性,首先要看管理層素質過關與否。而國內上市公司大多脫胎于國有企業,管理層的聘用機制和薪酬機制都尚未徹底市場化。上市公司老總被稱為企業家,其中有不少屬于用公司業績來“一俊遮百丑”。有的管理層形成是政府行政安排的結果。在投資者看來,不少公司的管理層不一定是能人。國內上市公司持續贏利能力不強或屢屢踩中風險“地雷”,就與管理層素質不高有關。有的非國有上市公司曾經業績不俗,甚至是創業者辛勤勞作才結出碩果,但有此成績得益的是商品短缺或市場壟斷。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惡劣環境中,公司管理層素質和能力卻顯得一般或相對較差。 MBO公司不等于績優公司。從MBO概念股的二級市場表現看,投資者并沒有給予特別的追捧。看來,管理層收購要想擺脫諸多爭議,同樣需要用業績來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