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半虧損過億 ST金泰“賣殼”暗藏玄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6日 08:5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見習記者 王法爭;本報記者 許圣如 濟南報道 4月8日,上市僅一年半的山東金泰(600385.SH)公布2002年年報:2002年公司虧損1.35億元,每股收益-0.99元,每股凈資產0.32元。而此前一年,公司2001年的每股收益為0.08元。 公告顯示,公司虧損的兩大主因是:對不良資產的巨額計提核銷(應收帳款、在建工程、長期股權投資余額三項資產的計提影響公司利潤10358萬元)以及主營業務萎縮(全年僅實現藥品銷售收入2759萬元,同比下降55%。) 4月9日,山東金泰股票帶上ST帽子,隨后連續兩天跌停。也就在此時,有知情人士主動聯絡記者,稱“ST金泰的問題很大”。 三大質疑 4月10日,濟南洪樓西路29號,金泰集團所在地,“總經理張愛萍趕回北京去了,而董事會秘書呂世鵬這些天一直在上海。”前幾天才接過證券事務代表位子的劉秡異常謹慎,對于記者提出的任何問題都推脫可以去看年報,“我們已經把能夠公開的信息完整地公布在年報里了。” 而那位在金泰工作多年的知情人士說,ST金泰的業績有三大疑點。 該人士告訴記者,金泰2001年年報稱,該年利潤排在第一位的是化學制劑,為1340.58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47.87%。構成1340.58萬元利潤的88%來自兩大品種,即鹽酸二甲雙胍片和非普拉宗片。 以鹽酸二甲雙胍片為例,報出的銷售收入為710.08萬元,銷售成本197.20萬元,產品毛利率72%。這一毛利率讓業內人士“嘆為觀止”!該產品是治療糖尿病的普通藥品,國內二十余家廠商生產,有統一的對照品和參照系數,能達到10%就不錯了,金泰產品何以一枝獨秀? 根據金泰2001年度的“金泰制劑藥品價目表”,上面明確列著:鹽酸二甲雙胍片0.25g×48片裝規格的實價為2.90元。按照這種售價,行家略一推算就算出2001年產量大約為1億片以上,耗用25噸原料。“這個數字比全國所需總和還要大得多。”而根據2001年產品產量統計帳目顯示,金泰制藥廠該品種全年只完成5342.304萬片。 “技術轉讓更是離譜,現在生物工程子公司就10多個人,連實驗室都沒有。難道技術是天上掉餡餅?”可是自1998年開始,金泰公司就有生物制品技術“轉讓”收入,至2001年累計達3679萬元。但是根據公開材料,只有900萬元與“青島國大”和40萬元與“山東誠創”的兩個轉讓合同見諸公告,“即便把2002年‘白介素-2’產品按估價374萬元與山東興泰房地產公司22%份額投資,也有巨大的差額。” 山東金泰與山東興泰只在2001年才開始合作開發的房地產項目——“金宮山莊”和“金泰花園”。“金宮山莊”開發別墅14套,截止到2002年底出售了6套,而“金泰花園”只有兩幢住宅樓,用的是原有藥廠的土地,其中1號樓售出,2號樓出租。以上兩個項目金泰分別獲得550萬,720萬元的利潤。而金泰自1999年、2000年年報中就有房地產收益,分別是430萬,1124萬,“所謂的收益來源主要依據原來制藥廠和濟南市物價局旁邊一直和興泰公司爭執的兩塊土地,閑置的土地怎么可能會有收益?”而到2001年該項收益達2336萬之多。“2001年才涉足房地產,竟然提前2年有收益?” 知情人士提出的三大質疑,直指ST金泰以往業績有“造假”嫌疑,不過ST金泰的新任證券事務代表劉秡以許多帳目并不十分熟悉為由拒絕發表任何意見。 濟南證券監管辦公室綜合處柳磊副處長的態度是,“真相查清楚以前,不方便發表任何評論。” 秘密“賣殼協議” 2001年7月23日,山東金泰在上交所掛牌上市。2001年12年26日,山東金泰發出公告:第一大股東山東省醫藥工業研究所實驗廠青年工廠將其持有的全部股份質押給北京新恒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用于雙方簽訂的出售資產協議在資產過戶前的擔保。 “上市不到5個月,為何輕易迅速出讓控制權?”東方高圣投資顧問公司并購策略研究部的呂愛兵表示難以理解。 金泰一位原高管向記者透露,在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日益加強的情勢下,靠所謂資本運作起家的金泰增發融資無望,公司上市后考慮的第一條退路就是“賣殼”。 2001年12年17日,金泰集團內凡1991年以前進入企業的老職工不論是在崗的、下崗的還是內退的都突然接到了通知,到廠參加職工大會,討論“賣殼”事宜。 知情人士透露,根據當時簽訂的協議,北京新恒基方面先付3000萬元,然后派律師和會計師到金泰查看帳目,余下的2200萬元放在共管帳戶上,待召開新的股東大會完成董事會改選后再付給賣方。 但是,當新恒基派到山東金泰擔任總經理的吉朋松清查了上市公司的帳目后,吉與山東金泰前董事長劉黎明在談判桌上“幾乎動了拳頭”。吉朋松認為“金泰的實際資產、經濟狀況與合同所列嚴重不符,而且負債驚人”,決定不再付余下的2200萬元。雙方一直為此事僵持著,到了2002年4月5日也就是山東金泰年報的報出規定日,仍然無法拿出年報,只得公告延期至4月29日。 一位證券分析人士認為,企業公開募集資金,獲取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應該發展得更快;企業并購則使社會資源獲得了更優的組合,重組后的企業業績應該更好。可是山東金泰的結果恰恰與這種常規相反,上市之前的山東金泰的業績好好的,上市當年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就大降,上市第二年(重組當年)山東金泰就巨虧,這確實有點匪夷所思。 金泰的一位員工則對記者說,這些匪夷所思的問題的答案應該都在秘密的“賣殼協議”里面。 平淡的尾聲 “總算承認了,也算一種進步,它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出此下策,金泰藥品經營公司的關閉,使得很多帳目再也無法掩飾了。”對此次公司爆出的巨虧,金泰一位中層經理坦然面對。 “雖然就在眼皮底下,可是濟南市的幾家上市公司歷史原因復雜,我們有時候有力使不到地方,監管的缺位是推脫不了的,但是近幾年來監管力度的加大,這種現象不會重演了。”濟南證券監管辦公室綜合處柳磊副處長向記者強調,“我們今天開了一整天的會議,強調的就是公司監管和信息披露的稽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