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經》:“資本獵豹”劉益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4日 15:23 《新財經》 | ||
《新財經》記者 任健 顏悅 像“獵豹”一樣在資本市場上游走的劉益謙,比別人多的是隱忍和耐心,但這并未遮掩住他在資本市場的敏銳判斷和快、準、狠的出擊,從而攻城拔寨。2003年,劉益謙已經不甘心以一個投資者的身份參與中國證券市場了。他將會給這個市場帶來什么?是轉身后更加輝煌還是另尋新的契機? 轉身的契機 控股百科藥業 2003年1月28日,百科藥業(000627)變更董事會部分成員。劉益謙正式入主百科藥業。此前,1月11日,百科藥業發布公告,預計2002年度業績相對于去年同期下降幅度將超過50%。 但劉益謙對此并不顯得擔心,相反,他仍認為,入主百科藥業是其關鍵一步。 在劉益謙所投資的上市公司中,百科藥業(000627)(曾用名:湖北中天)應該說是他最為青睞的一只了。不僅持續收購該公司的法人股權,而且最終控股了百科藥業,全過程投入成本近2億元資金。 2001年3月15日,湖北中天集團公司將其持有的百科藥業法人股3240.9萬股,占總股本的11.21%,全部轉讓給上海新理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此次轉讓價格為每股人民幣2元,轉讓后上海新理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2001年9月24日,百科藥業實施10轉增5預案,劉益謙的法人股權數增加到了4861.35萬股;2002年6月,公司又實行了10送0.5股轉增1股的方案,劉益謙的股本進而上升到了5590萬股。2002年3月舉牌收購愛使計劃失敗之后,劉益謙更加堅定了收購百科藥業的決心。 2002年12月26日,百科藥業的第一大股東湖北百科高新投資有限公司擬將其持有的公司12000萬股國家股(占公司股份總額的20.175%)轉讓給公司第三大股東上海新理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轉讓后,新理益持股將增加到17228.83萬股,占本公司總股本的28.97%,成為第一大股東,百科高新持股將減少到12717.43萬股,占本公司總股本的21.38%,為第二大股東。轉讓價格為1.15787元/股,轉讓總價款為人民幣13894.44萬元。2003年1月13日,百科高新調整轉讓價格,每股轉讓價上調為1.178元,轉讓總價款為14136萬元。 劉益謙坦言,他首次破例控股上市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想涉足實業領域。“我這么多年下來,做的都是‘空對空’的資本運作,從來沒有切實管理過一家企業。而經過那么多年的積累,我覺得自己已有管理企業的能力了。而從根本上講,我進軍實業領域也是為了完成盈利模式的轉型。我希望能夠做出一套個人特色鮮明的贏利模式。我今天有了第一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我的短線目標是通過FDA認證,讓企業上一個品質臺階;中線目標是把百科藥業原有的幾塊業務進行整合,把公司的市場做活。我相信最多一年以后,我會控股第二家、第三家上市公司。” 這次控股百科藥業,劉益謙沒有派一個自己人到百科藥業,只由他自己擔任董事長職務,而這也是臨時的。“我覺得換人沒有必要。其實只要抓住幾個核心高管,讓他們切實履行職能就行了。我控股百科藥業后,給公司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產權明晰了,總經理的職責明晰了,解決了原先國有企業經營者地位模糊的問題。而我只要在大方向上加以控制,就不會出什么大問題。我認為做生意其實就是‘1+1’那么簡單。”劉益謙不無得意地笑言。 出手“愛使”受挫 在2002年3月以前,劉益謙和他的新理益都很少顯山露水。 2002年3月21日,上海著名的“三無”概念股愛使股份(600652)忽然發布公告,稱遭到了上海新理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湖北百科藥業的聯合舉牌收購,這兩家公司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購入上海愛使股份有限公司普通股1500.65萬股,占愛使股份發行在外股普通股的5.008%。其中上海新理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購入945.6155萬股,占3.156%;湖北百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購入555.0369萬股,占1.852%。兩家矛頭直指持有總股本剛剛超過5%的實際第一大股東明天系。新理益一時間被媒體聚焦,由于一向處事低調,新理益的舉牌目的被各界紛紛猜測,有人說新理益是股市大鱷,超級莊家;也有人說,新理益原先就是明天系的關聯公司,此番舉牌純粹是明天系炒作愛使股價之鬧劇。 對這些傳言,劉益謙笑稱:“我當時介入愛使的想法其實并不復雜,我的目的是想通過控股愛使,向實業資本領域進軍,試著做做企業。而選擇愛使的原因也很簡單:其一,愛使股份的股權結構單一,全部是流通股,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其二,愛使股份是上海本地的上市公司,比較容易了解和掌控。其三,股價還可以,收購成本不算大。但是后來,明天系的高層找到我,很有誠意地和我來溝通。我覺得對方很有誠意要做愛使,而且實力不小,和明天系這樣耗爭下去,對愛使對我本人對大家都沒什么好處,我就退出了。我們進入的均價大約是9元左右,出來的價錢略高于此,沒有虧錢。” 劉益謙在百科藥業上的成功轉身,得益于其在此之前收購“愛使”的經驗。出手“愛使”雖然受挫,但使得劉益謙及他的新理益開始顯山露水 資本煉金術 初涉股市 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劉益謙的一生。當時已經做了十年皮革生意的他沒有想到會進入資本市場。由于他在豫園商城城隍廟市場有鋪面,1990年,豫園商城(600655)發行股票的時候,因為他覺得豫園商城這個老總靠得住,因此,他抱著試試看的目的,買進了他一生中的第一只股票:以每股100元的價位,買入100股豫園商城。 在此之前,劉益謙僅僅炒賣過國庫券。劉益謙告訴《新財經》記者,做國庫券差價的錢好賺。當時,很多人都不敢買國債,不少銀行為了完成銷售指標,只好打折賣。100元面值的國債市價只有70元,而當時國債的年利率高達11.89%,不考慮市場炒作的因素,僅僅考慮折扣和固定利率,就能穩賺40%多。對于他來說,這筆穩定的收益已經不錯了。 但買股票畢竟不等同于買國債,股票的風險和收益在當時遠遠地高于國債。他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他認為:“買公司股票就是買公司的老總。因為當時公司的發展取決于公司老總的能力。”劉益謙這樣對《新財經》記者說。 買入豫園商城不久,一大批深圳的大戶攜巨款北上到上海,開始炒作上海的股票。1990年7月,上海股市被炒熱,7月25日,面值為100元的豫園商城股票被炒到了300元。“當時的人們對股票認識很淺,絕大多數人還是把股票看成是類似國庫券的一種保值權證,甚至連上市公司的老總都不例外。沒過幾天,豫園商城的股票就被炒到了400元以上,豫園商城的老總緊急召集股東們開會,誠懇地勸說股東們拋出股票,‘我們的公司真的不值這個價錢’。但是我覺得股票肯定和過去炒的東西不同,我沒有拋,我的這100股豫園商城在1991年以每股10000元的最高價賣出,凈賺100萬元。” 在豫園商城的股票交易中初戰告捷的劉益謙開始把主要精力轉到了股票市場。他的理念很簡單,就是收益遠遠大于風險的事情才做。 第一桶金 1992年元月,“股票認購證”開始在上海向市民公開發售。這張面值為30元的認購證改變了許許多多上海人的命運,也徹底改變了劉益謙的命運。劉益謙成為上海灘第一批認購證的炒家。但與眾不同的是,精明的劉益謙只有100張認購證是使用個人資金購買的,他炒作認購證全部用的是期貨交易的手法。 劉益謙向《新財經》記者講述道,“當時,炒認購證的人大多集中在黃浦區工人文化宮。有段時間,100張認購證的價格是19000元,三天后,認購證開始搖號。我抓住這個時間差,開始向一些大戶以20050元的價格收購,說好兩天后(恰好是公布認購證中簽的日子)付款。這個價格雖然看上去很高,但實際上我的風險為零。因為我的大規模收購行動其實已經抬高了市場的平均價格,第二天,市場價就已經達到了20050元。而三天后,每個搖獎的號碼就已經炒作到了最高30000元。我計算了一下中簽率,大約是10.3%,這也就是說1000張認購證理論上有103個中獎號碼。這樣算下來,如果理論中獎號碼全中的話,我能夠以300萬以上的價格賣出。當時不少炒家都在單純地炒作認購證,看到的是市場差價,但很少有人會算中簽率。現在想起來,真是幼稚。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居然會沒有人去做,商機就是這么擦肩而過的。”說到這里,劉益謙顯得頗為感慨。 “327”國債驚變 1993年,劉益謙在繼續炒作認購證的同時,開始涉足股票一級市場和一級半市場。他第一次買入的職工股是浙江鳳凰。其后他一直輾轉于這兩個市場,奔波各地上市公司收購職工股和法人股。 1994年底,炒國庫券出身的劉益謙開始參與國債期貨交易,他在海通證券開戶,并參與了名噪一時的327國債期貨交易。在這次著名的戰役中,劉益謙起初與萬國證券、遼國發、海通證券一起站在空頭陣營,做空327國債。談起327國債期貨戰驚心動魄的往事,劉益謙至今依然是心有余悸。他說:“當時我和我的一個朋友一起在海通證券做空327國債,海通的交易席位就在我的邊上,當時我們都說好要堅決做空。下午1點半,我忽然覺得行情不妙,多頭主力中經開的力量非常大,但是又不好意思當場多翻空。于是,我叫上我的搭檔,借口上廁所出去了一下。在交易室外面,我和我的搭檔商量了三分鐘,立刻決定空翻多。就是這個靈光一現的決定,讓我死里逃生。” 逃過了這一劫之后,劉益謙在證券市場上開始一路坦途。但是327國債期貨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筆交易,一定要先考慮風險,不能先想我會有多少收益,要先想自己能否承受風險,如果你有10萬,就只能承受10萬的風險,如果不顧風險,盲目透支風險,你的失敗是必然的。萬事還是要謹慎,‘三思而后行’。” “327國債期貨事件”后,劉益謙開始收縮戰線,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股票的一級和一級半市場。 1995年下半年到1997年,劉益謙的重點是打新股。在此期間,國內一級市場出現了新股發行的高潮,新股發行方式也實行過上網定價、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余額即退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余額轉存、與儲蓄存款掛鉤等多種認購制度。劉益謙幾乎摸透了每種認購制度的特性,頻繁申購新股,再在二級市場上高價拋出,賺取了巨大的差價。 而與此同時,劉益謙依然沒有放松對職工股的收購行動,他四處出擊,大手筆收購上市公司以及即將上市的職工股,一直持有到職工股上市流通,在二級市場進行減持套現。 轉戰法人股 1997年到1999年三年間,劉益謙通過打新股、職工股收購積累了數億財富。隨后他把眼光又轉向了當時還十分冷門的法人股和轉配股市場。他在1999年,在海南省以大約2.5元一股的價格購買了當時正在排隊上市的海南椰島674.46萬股法人股,此后,海南椰島順利于2000年1月20日順利上市,并在2000年和2001年連續兩年分紅,每股累計紅利0.096元。這樣,劉益謙每股成本就被攤低到了2.4元,而且可以享受和其他流通股東完全一致的分紅配股權利,除了不能馬上在公開市場變現以外,劉益謙手中的這部分低成本法人股可以說是真正的投資,一旦未來政策允許法人股流通,其增值將以數倍計。 2000年1月,一直以個人名義進出市場的劉益謙成立了新理益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開始以公司身份參與法人股市場。 剛成立時,新理益的注冊資金只有1000萬元人民幣,但隨著投資行為的迅速展開,很快1000萬元的注冊資本相對于龐大的投資額來說顯得太小了。于是,劉益謙決定將注冊資金增加到8000萬元,其時總資產9742萬元,而2000年的凈利潤只有區區188萬元,但到了2001年上半年,新理益準備以1億元的價格收購百科藥業5000萬國有法人股,因此又再次將注冊資金增加到3.3億元。 在談到成立新理益的目的時,劉益謙向《新財經》記者表示,其實并沒有外界猜測的那樣神秘。“我做事情的風格就是,怎樣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就怎么去操作。我在二級市場買股票就絕對不會用公司名義。我用個人名義炒股,手續簡便,又不用交納所得稅,而便于收購法人股,所以,我成立了公司。公司連續兩次增資,目前達到了3.3億。我很少涉足二級市場,即使涉足也絕對不會去做莊,因為我覺得那個風險太大。我到現在只有一家公司,不存在什么關聯交易。” 當《新財經》記者問及有人查到深圳有一家名叫謙益投資的公司,并懷疑是新理益的關聯公司時,劉益謙立刻予以否定。據他講,這家公司的老總他確實認識,但是,只是這位熟人套用了他名字中的兩個字,公司本身與新理益和他本人毫無瓜葛,更談不上是所謂“新理益系”的成員。“我絕對不會像別人把資產結構搞得很復雜。我強調產權明晰,如果說以后真的有個什么劉益謙系,我也要讓每個公司成為獨立法人,各自產權明晰,業務賬目完全分開。這樣才有利于各家公司的獨立運作。” 2000年,新成立的新理益立刻成為法人股市場上的大玩家。新理益的首次公開操作是在2000年10月13日,當時它通過競拍方式獲得瓊能源952萬股法人股成為其第三大股東。在隨后一年多的時間內,新理益又以轉讓或競拍的方式連續參與北大車行、河北華玉、百科藥業、安琪酵母、威達醫械等上市公司。 新理益所投資的公司,其操作的手法都是低成本介入,大手筆投資,然后靜待升值。其介入成本絕對可以說是低廉,其2000年12月以每股1.87元收購河北華玉700萬股法人股,同月以每股1.35元收購北大科技1500萬股,收購價格均低于其上市公司凈資產或在凈資產附近;而到2001年9月,北大科技的每股凈資產已經達到了1.87元,新理益僅從這一筆交易中即可獲暴利。而該公司持有的大批法人股實際上就是一個潛在的金礦。 在一次股權拍賣會上,劉益謙一舉以每股1元的低價買到了一汽轎車4000多萬股法人股。“后來我讓給朋友2000多萬股,自己留下了1950萬股股權。當時一汽轎車的每股凈資產就是3元,我拿到的價錢絕對是地板價,怎么可能虧呢? 當然后來還有些小麻煩,據說財政部來查這筆交易,懷疑是暗箱操作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但我是在公開的拍賣行競拍獲得的,最后我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了一汽轎車的大股東。其實,這部分法人股在地下市場完全可以賣掉的,當時我1元錢買了這些法人股后,馬上就能以1.8元的價錢賣掉。我那個拿到我轉讓股權的朋友就立刻以1.8元的價錢賣掉套現了,賺了160萬。現在看來真的是蠅頭小利,目前地下市場的一汽轎車法人股價已經炒到了4元以上,但是我不會急于套現。經過兩年分紅,我的這部分股權成本已經攤低到了每股0.88元。而且我看好一汽轎車未來的發展,我相信以每股0.88元的成本,即使不上市流通也是包賺不賠的。更何況,這些股權遲早是要上市流通的,到時候,賺取的利潤將是非常大的。” 劉益謙認為,其實在這個市場上,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他給《新財經》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0年9月,上海一家證券公司營業部的老總找到劉益謙,希望他能夠以3.2元的價格受讓20萬股申能股份法人轉配股。這部分轉配股原先是這家營業部的一位客戶持有的,這個客戶買進了這部分轉配股之后,捂了兩年多以后,除了拿到每股2毛錢的紅利之外,就從來沒有拋掉過。但是這位客戶忽然急需現金,非常迫切地要求證券公司營業部接盤,這家營業部也不愿意接盤,就找到了劉益謙。“我說,反正也就四十幾萬元,我就全部吃下了。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兩個多月,這部分轉配股就上市流通了,我最后是以每股21元的價格賣掉的,賺了將近300多萬。 兩年和兩個月,其中的最終差距可能僅僅就是運氣和對機會的把握。”劉益謙告訴《新財經》記者,新理益參與大筆投資的上市公司還有一些,由于沒有達到5%的公告線或者沒有進入十大股東名單而不為人所知,實際持有的公司股票應該在十幾家。 除了法人股投資,新理益的投資方向還有許多,幾乎囊括了股票市場上所有可以投資的品種,包括一級市場申購、B股、轉配股、擬上市公司股權以及二級市場投資等。據劉益謙本人統計,僅僅計算投入的實際成本,他目前在一級半市場的股權價值就高達至少4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