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證券放棄華夏基金的背后 目標直指發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4日 08:49 證券市場周刊 | ||
華夏證券轉讓華夏基金股份起碼可獲得1億多元收益,而恰在本周,有關媒體透露了正在待批的證券公司發債規則,其中要求之一就是發債券商“最近一年盈利” 本刊記者 柳瑛 華夏證券將退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事實終于得以確認。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在旗下幾 相關資料顯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是華夏證券惟一擁有股份的基金公司。當諸多機構正在基金業大門外排隊等候進入之際,華夏證券的此番撤退令人關注。不過基金研究人士相信,華夏證券的做法在業內應是個案,大多數券商不會放棄投資基金業,而華夏證券也可能只是暫時撤離。 華泰、興業重布基金公司股權格局 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可算是國內基金業的明星。1998年4月首批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之初,便有華夏的身影。到目前,公司管理的7只基金總資產規模達到150億元人民幣,并獲得了社保基金正式管理人資格,成為國內管理基金數目最多、業務范圍最廣的基金管理公司。尤其令人刮目的是,在開放式基金去年規模普遍縮水的背景下,華夏成長的規模逆勢而動,從32.37億份上升到41.64億份,增長了28%。 不僅在“量”上居于前列,華夏基金公司的業績在很多投資人眼中也算少有的佳績。公司20億規模的封閉式基金興華在2001年、2002年連續獲得投資業績第一名;2001年興和、華夏成長分別列30億規模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投資業績的榜首。 年報顯示,在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剛剛完成的股權結構變更中,不僅華夏證券撤出,華泰證券和興業證券也將持有的華夏基金公司的股權全部出手;中國科技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則將華夏的股權作為出資投入了中國科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經過此番調整后,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結構變為西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35.725%、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35.725%、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5%和中國科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3.55%。在旁觀者看來,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應該是誘人的“奶酪”。而這么多的機構棄之不食,實在是各有苦衷。據了解,興業證券在較早時候就將華夏基金公司股權分別轉讓給其他幾家老股東,此番撤出的主要是華泰證券和華夏證券。 華泰證券有關人士透露,華泰在華夏、富國和南方三家基金管理公司都擁有股權。而去年7月,證監會發言人發表稱無論內資或外資,一家機構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不得超過一家。顯然,華泰賣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意在達到“一參一控”的要求,重新布局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 事實的確如此。在華泰從華夏基金公司全身而退的同時,華泰將很可能以30%的股份成為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完成自己對基金業的“投資組合”。 興業證券的理由也是類似。興業證券自己發起的基金管理公司今年年初剛剛獲準籌建,而手中本來就握有華夏和南方兩家基金公司股份,兩廂如何取舍成為難題。有關人士透露,在退出華夏之后,興業持有的南方基金公司的股份或許也會做出調整。 “套現”1億元? 與華泰證券有所不同,華夏證券和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關系要密切得多,這從兩家公司的名字中就很容易窺見一斑。 華夏證券不僅是華夏基金公司最早控股股東、發起人,一度擁有55%的股份,而且基金公司經營班子的一把手———一直擔任華夏基金公司總經理的范勇宏也是來自華夏證券。那么華夏證券為何賣掉自己的“親生骨肉”? 記者沒有得到華夏證券相關部門的正面答復。但和很多對基金業發展極為看好的觀點不同,華夏證券一位人士認為,隨著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和對外開放帶來的沖擊,基金業的競爭將不斷加劇,即使基金資產規模真能像大家期望那樣快速擴張,壟斷利潤的喪失也是必然。所以出賣股權是個不錯的商業行為。 據業內人士推算,華夏基金公司這樣管理規模已然可觀的老基金公司,股權會非常值錢。此前深圳機場擬收購南方基金公司股權時,每股作價達到5.05元;雖然京深兩地對基金管理公司的稅收分別按照利潤的33%和15%來執行,造成稅后利潤差別較大,但華夏基金公司的每股價格估計不會低于4元。 根據此前的公告,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在2000年10月份增資擴股至1.38億元,其中華夏證券持有30%的股份。基金業內人士稱,當時公司的設立和增資擴股都按照每股1.00元作價,以此估算,華夏證券的投入在4140億元。如果得以4元每股脫手,將獲利約1.24億元。這還不包括基金管理公司每年的分紅收益。 “即使按照每年分紅率40%來計算,現在獲得的收益也要七八年才能拿到。更何況以后基金管理公司的分紅還能不能像現在這么高都難說。”華夏證券的人士分析。或許和股票有相通之處,在很多人都看好的時候,正好能夠逢高獲利了結。 而這種獲利了結可能給證券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恰在本周,有關媒體透露了正在待批的證券公司發債規則,其中要求之一是發債券商“最近一年盈利”。眾所周知,在去年的行情背景下,靠自身業務能夠達到這項要求者鳳毛麟角,華夏證券內部人士坦誠,雖然公司年報未出,估計他們也無法幸免。而如果增加了1億多元的“非經常性損益”,情形可能大為改觀,“達到微利就不無可能了”。 而對于公司是否會申請發債,華夏證券總裁辦沒有否認。華夏證券研究所一位研究員認為,去年公司完成增資擴股后,有可能選擇發債來進一步擴充實力。 券商基金有隙? 不過,在這些具有行業共性的表面原因之外,華夏證券放棄華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權還另有隱情。 一位知情人士的說法是,兩家“華夏”機構之間關系欠佳,“在華夏證券看來,對華夏基金公司總感到指揮不動。” 事實上,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基金業專業性比較強,要懂行的人才能夠經營,所以基金管理公司中總經理的風格會對基金管理公司影響較大。很多基金管理公司與自己的控股股東都有所差異。一位曾在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工作過的人士就表示:去年南方證券備受破產傳聞困擾之際,正是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業務創新發展的得意之時,“你看差別有多大。” 華夏基金公司自1998年成立以來可謂平步青云,但由于發展歷史時間長,華夏證券至今還要承受沉疴之負,至今在證監會網站上還被列為“未規范”的證券公司。二者相對,不得不讓人感嘆。 在年報中,一位基金研究人士特別指出這樣一個現象:在2002年,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兩只開放式基金華夏成長和華夏債券都沒有選擇華夏證券的席位進行交易。華夏成長一年600多萬的交易傭金分別為西南、華泰、北京、申銀萬國、招商等多家證券公司分食;華夏債券基金干脆只選擇了華泰和申銀萬國兩家券商的交易通道。 不過,對此一位上海的基金專家認為,基金管理公司能夠擁有一定的獨立性并非壞事,“至少防范了基金管理公司損害持有人而向大股東輸送利益。”所謂為公眾理財的機構,基金管理公司應該與其他機構有所不同。其實,接手華夏證券持有股份的北京國資公司也不是“外人”,而是華夏證券的第一大股東。新任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長凌新源先生,也是來自華夏證券。難怪有人形容這次股權轉讓像“左手換右手”。 而業內人士認為,轉讓方案能夠順利獲得證監會批準,與這種變動方式密切相關。“大股東的變更很可能改變公司的做事風格,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上百億的公眾資產,這種變化對于投資人不能不說是個風險。所以證監會不希望股權變動過分影響基金管理公司的經營層,對廣大持有人造成損失。”而華夏證券的轉讓,顯然有可能避免這些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