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謹慎對待“銀行入市”與“銀行上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9日 09:52 中國經濟時報 | ||
王林 今年“兩會”是“十六大”后召開的最重要的會議,會議貫徹落實“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方針,進行了政府機構改革,尤其是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上邁出突破性步伐。會內會外人們對金融改革包括資本市場改革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有人提倡“銀行入市”以激活市場,有人則提出“銀行上市”問題。 隨著近一、兩年股市的低迷,在股市改革大討論的同時,有關銀行資金入市的聲音也不絕于耳。人們痛感于股市持續下跌的危害,希望挽救股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企圖用銀行資金托市,以為“銀行入市”可以救市,卻是開錯了藥方。原因是對股市的病因號錯了脈。股市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為股市機制制度缺陷及股價嚴重不合理,根本不是因為缺乏資金。 再說銀行資金入市本身也不是什么新題目。事實上,自九九年允許三類企業入市以來,銀行資金通過企業變相進入股市早已不是秘密。現在銀行嚴控資金進入股市,決不是因為不想入市或資金額度問題,完全是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慮,是防止增加新的銀行不良資產的負責任的行為。 “銀行入市”也有幾種理解:一是居民自愿取出儲蓄存款自主入市,這跟銀行沒多大關系(這是股市發展的根本動力,但好象不是提倡“銀行入市”者的本意);二是銀行作為投資主體動用居民儲蓄資金入市;三是銀行將資金貸給券商機構、私募基金、企業或直接給投資者抵押融資間接入市。銀行作為投資主體入市不要說投資風險很大同時也違反《商業銀行法》,實際上不可行。以貸款形式入市風險如何控制?會不會增加銀行不良資產而有違金融改革的方向?況且有多少愿意貸,能貸出多少也是未定之數。 反過來說,如果銀行資金真能出來幾千億進入股市,以現有區區1500億股流通股規模,指數炒到3000點甚至5000點也不在話下!問題是接下來怎么辦?如果我們僅以指數作為“發展”的指標,這種“發展”有意義嗎?你敢要這樣的“發展”嗎? 因此,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第一種形式的“銀行入市”,而如果我們不根本改革股市“高溢價”的指導思想,不改革股市流通機制,廣大居民的儲蓄存款是不會入市的。 所以,在目前市場狀況下主張“銀行入市”,以“輸血”刺激股市,而不進行股市改革,無異于“引鳩止渴”,不僅無法促進股市健康發展,還有可能加大銀行金融風險。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銀行不良資產也逐漸積累,金融風險日益顯現,嚴重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消化銀行不良資產、化解銀行金融風險已成為當務之急。 應該正確評價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歷史客觀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這么多銀行不良資產,就沒有這些年的建設成就,也沒有我們今天的大好局面,所以,消化銀行不良資產也要由全社會承擔。 首先,國家財政要承擔一部分。但由于我們仍是吃飯財政,決定了財政不可能承擔太多;第二,消化銀行不良資產也要“發展買單”,比如以優惠利率發行幾仟億長期特種金融債,用于補充銀行資本金;第三,銀行加快改革,改善經營,消化相當一部分不良資產;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利用資本市場,通過銀行上市充實資本金和消化部分不良資產。最終將銀行不良資產率降至15%以下。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銀行不良資產約兩萬多億元人民幣,估計將形成虧空一萬億元。如何彌補這一萬億的虧空呢?財政及特種金融國債可彌補2000-3000億元;銀行改善經營自行消化2000-3000億元;如果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公募2000億股,以1.5元/股計,可募集資本金3000億元,上市后銀行資本市值可增殖約6000億元,就為核銷2000-3000億不良資產創造了條件;如此,銀行不良資產問題就能大體得到解決。 有人會說,這樣大盤的銀行股一定發不出去!是的,如果股市不改弦更張,仍然一味“高溢價圈錢”,那肯定是發不出去的。發出去也會導致股市″崩盤″!但如果是向1500億股的流通股按1:1的比例1.5元/股配售,那能不能發出去呢?這樣是不是就可以用低價便宜″原始股″補償流通股東利益,穩定市場,同時又發行了銀行大盤股,增強了銀行經營實力,消化銀行不良資產,實現金融改革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銀行股1.5元/股國家太吃虧不會干,那要看如何算帳!你是要過去那種“高溢價”(相應帶來“高泡沫”)政策下的微觀“帳面升值”的小利益,還是要低股價拉動有效需求、發展股市增加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實現股市平穩轉軌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宏觀大利益! 因此,“銀行入市”與“銀行上市”雖一字之差,卻有天地之別,真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