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中國主力炒作模式 窺探主力新的盈利手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04日 14:38 證券市場研究 | ||
金學偉 上篇:從群狼戰術到獨莊橫行 2002年,隨著大市進一步趨弱,一個新的話題在證券投資機構和主力間流傳,那就是“尋找新的盈利模式”。這一話題,早在2000年底就有人提出。當時,盡管大盤仍在上漲, 而2002年,隨著大市進一步調整,各證券機構、市場主力、及中小散戶的虧損全面加重,且虧損面之大創歷史最高記錄,達93%。尤其是機構主力,在過去的歷次調整中,都可憑自己的實力興風作浪,取得一些波段性戰績或個股盈利。而在本次調整中卻顯得非常無奈:過去慣用的手法不管用了,主動投資主動被套,被動投資被動被套;集中投資,進去后出不來;分散投資,顧此失彼,只能隨波逐流,比一般的散戶還不如。 尤其是1514、1339、1455點這三波反彈,作為市場主力,不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好不容易出現的行情溜走;一旦買進,本來就已沉重的倉位變得更加沉重,損失愈趨嚴重。包括今年1月8日啟動的這波反彈,雖說按市場說法,是新任證監會主席給各大機構發的“紅包”,但結果如何———是套牢散戶,還是套牢機構,誰也預料不到。昔日呼風喚雨,翻覆于股海間的主力,一夜之間就雄風不再,陷入“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境地。昨天還非常美好,可隨手掠取的股市,突然間成了“家家都有地道,處處都有洞口”的“高家莊”。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的。 十年一個大輪回 進一步說,尋找新的盈利模式,還折射出中國股市一個大輪回的結束。 股市本沒有新的盈利模式。一切新的模式,都是對昨天而言的。就歷史淵源來說,它們肯定是有過、用過,而后在新的市場條件下的翻版。一輪大牛市,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其產生、發展,到衰老、終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所有的盈利模式都粉墨登場一次,所有能用的手法都用過一遍,把所有潛在的獲利空間都挖掘完畢的過程。只要還有一種方法,還能將已榨過幾遍、幾乎榨干的股票中再榨出一點油水來,哪怕一點點,牛市都不會終結。因此,所謂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實質上也折射出中國股市的所有能用的手法都已用盡,一個大輪回已經終結,而新的輪回尚未產生。 從價值回歸到價值創造 回想一下吧。1994年,當大市剛從325點起來,市場的主流口號是什么?是“價值回歸”!當時,一大批股票都已接近凈資產值,深圳的平均市盈率只有8倍多,上海的平均市盈率連13倍都不到,全市場加權平均股價僅3.8元。在這種情況下,做股票是不需要盈利模式的。瞎炒就瞎賺,不炒———買進不動就大賺。逮著任何一個死耗子,都能賺錢。 1996年,牛市再次起步,市場的主流口號變成了“價值發現”!當時,一大批類似長虹、海爾這樣的股票,正等待著人們去重新認識,去體現它的真實價值。這些股票的價格之低難以想象。比如四川長虹,每股凈資產7元,凈利潤2元,凈資產加稅后盈利超過9元,但股價卻只有7元多。一大批主力,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以價值發現為主要的口號和盈利模式,并標榜主力的作用“就是把股票的真實價值用價格表現出來”。 但是,到1996至97年間,由于價值發現在大面上已經結束,大部分股票的現有價值已被充分挖掘,有的甚至已超過預期的成長價值,尤其是主力集中炒作的一些重點股,已大幅超漲,一個新的口號便在主力中開始流傳,那就是“價值創造”。有人直言不韙地宣稱:“主力的作用不僅是發現價值,更要創造價值”。這個口號的提出,標志著中國股市已無法再靠價值,而要靠各種名堂的炒作———盈利模式來推升了。 價值創造的三大法寶 股票價值本是公司內在經營的產物,是無法靠外部創造的,外部只能去詮釋它、體現它。即使像巴菲特這樣的人,通過大規模持股,進入目標公司的董事會,最多也只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迫使公司改變經營策略、經營方向,或是改變資金用途,以創造更多的經營業績,來推動股價的上升。與此相似的還有另一名基金經理人———普萊斯,素以冷酷無情著稱,一旦瞄準一家公司,就調動幾家基金一起買進,然后壓迫董事會,作出有利于股價上升的決定,但也只不過如此。 中國股市的“價值創造”,早期基本上也是停留在這一層面上的。其主要手法無非三種:一是創造各種名目的概念以供炒作;二是改變上市公司的分配方案,使其有利于股價上升;三是提前反映利潤,來進行寅吃卯糧式的掠奪性“開采”。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股票被掠奪性開采后,公司方面能作出有利股價上升的手段已越來越少,因此,價值創造便向新層次發展,并創造了如下手法。 產品買斷法———由莊家高價買斷上市公司的庫壓產品,給上市公司創造足夠多的帳面利潤和增長率,配合二級市場炒作。至于買去的產品,有的被廉價處理;有的轉了一圈,又回到上市公司的庫里;有的甚至用船運出去,美其名曰出口,然后便倒進了海里。 現金輸入法———直接由莊家給上市公司輸入利潤:或是以饋贈的名義,或是以子公司投資收益的名義,甚至連名義都不要,只問會計師事務所:你明說,把這個股票做到這個利潤需要我拿多少現金?通過這種方法,新的價值被一個個創造了出來。 資產重組法———資產重組是現代資本市場永恒的主題之一,通過資產重組,一些低成長性企業獲得了新的擴張空間;一些舉步唯艱的企業得以生存,甚至是基本面的根本改觀;一些在激烈競爭中苦斗的企業互相結盟,改善了經營環境。但是,正因為資產重組可使“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因此,它理所當然地成為主力價值創造的重要手段———后來演變為主要手段,使資產重組從1998年起步,除少數企業確有成效且確有意義外,大多數重組最終都成為主力炒作所需要的“價值創造”工程。有一家上市公司老總甚至恬不知恥地宣稱:什么虧損、績優?像我現在,日子好過得很。天天都有人上門,要做重組。我一年談上兩家,做它兩波重組題材,比誰都過得爽。 股市的核心基礎是價值。價值吸引投資,也吸引炒作。一個大輪回,不管炒作的方法是什么,其基礎目標很清晰,總是沿著價值主線發展的。比如,第一波總是從壓得最深的股票開始的,可稱之為價值回歸。第二波總是從價值發現開始,通過橫向比較和內在分析,找出公司的現有價值和預期的成長價值,然后把它體現在股價上。而第三波,因前兩波已將股票的潛在價值充分地體現了出來,所以,它的炒作手法總是和各種名目的榨油相關聯的。老實的,就從已被收割過的田頭地邊找一些被遺漏的麥穗;不老實的就采取各種手段,以各種方法“創造”新的價值,包括概念性價值,以供炒作。世界各國股市基本上都是沿這條軌跡發展的,中國股市當然也不能例外。 莊股流行色 價值創造是和做莊行為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做莊是中國股市“古已有之”的炒作方式。早在1992年,股市就產生了某種做莊行為。當時較典型是“四小龍”炒作,即申華電工、愛使電子、飛樂音響、延中實業。但那時的做莊非常簡單,主要體現為“連手炒作+短促突擊”。即由某一大戶,或本身雖非大戶,但具有較大的號召力,能影響相當一批資金聽從他的調遣,來挑頭,然后集中資金“打突破”,哄抬某一股票,引誘投資者跟風。早期的“四小龍”炒作,后來的浦東金橋、陸家嘴,1994年3、4月間的“新上海概念股”等,都是這樣炒起來的。直到1996年,所謂的做莊主要還局限于這種方式。 對價值的發揮詮釋構成早期莊家特征 毫無疑問,這樣的方式與后來的莊家有著重大區別。 首先,它不構成股票內在價值的篡改。炒作的基礎是對公司潛在價值的詮釋,其成功與否,取決于市勢評判的正確與否、節奏把握得好不好,所選股票有無好的賣點,能否成為大眾情人,激起市場的認同與追隨。如“四小龍”炒作,其主要的賣點是小盤、高成長;陸家嘴炒作,其主要賣點是“東方曼哈頓”;“新上海概念”炒作的主要賣點是上海城市地位的提升。 其次,炒作的手段也不是以股盤控制和價格操縱為主,而是互相配合、瞬間突破、以群狼效應打破價格均衡,產生出最具爆發性的升力,激起市場的狂熱。一旦炒到高處,原來的炒手同盟就會瓦解。 一句話,這是“由外向內”型的炒作,其焦點是對公司基本面的詮釋。一旦詮釋和認識問題解決了,股價上升就成為自然。莊家所做的就是提早一步,把可供發揮的題材發揮出來,可供挖掘的價值挖掘出來,然后再讓市場去認可它,接受它。因此,這樣的做莊本質上仍屬價值發現范疇,雖然有些發現有點幼稚,如“東方曼哈頓”、“新上海概念”等,對基本面的圖解也過于簡單,過于概念化,但它畢竟不是“價值創造”,不是后來的做莊概念。 價值創造的始作俑者 最早1995,最遲在1996年,市場中開始出現了后來意義上的莊家。具體表現在持股比例提高;價格聯盟式的莊家減少,單打獨斗者增多;與上市公司的聯系加強。前文所述的“產品買斷法”,最早就產生于1996年的大牛市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手筆“創造價值”的始作俑者不全是市場炒手。1996年,在滬深兩市爭得不可開交時,為配合競爭需要,有幾家公司被有幸選為龍頭股,并被授意做高利潤和分配方案。為此,這幾家公司都付出了重大代價。比如,某一非常著名的公司,為配合需要,幾乎搜刮了后幾年的所有利潤,把當年的中期利潤做到了將近0.80元,并首創中期分配模式,實行大比例送股———也因如此,后來這只股票從1996年高點跌落,再也沒創造出新的輝煌,業績始終在0.10元左右,股價也沒再創過新高,即使在2001年6月的指數最高點時,其股價依然不到1996年的一半。另幾家龍頭公司的情況也一樣。由此可見價值創造對股市的潛在危害有多大! 但是,雖然價值創造的先河已開,后來意義上的莊家模式已開始產生,但在這個階段中,這種模式并未成為主流模式,絕大多數的主力、機構依然保持著某種“清純”,習慣于從公司價值出發,來進行投資、炒作,和上市公司的勾兌主要集中在打聽一些消息,并希望在炒作中獲得上市公司的一些支持和配合,真正在做“價值創造”性工作的還比較少。直到1998年,根據筆者當時的盤面分析,有莊的股票也只占到30%。 莊股泛濫 1999年,是我國股市出現翻天覆地“革命”的一年,由于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加上資產重組全面展開,同時也因榜樣的力量,股市中的莊家數目開始直線飆升。幾乎所有的大資金,只要一提到炒股票,首先就想到弄一個莊來做做;只要一想到做莊,首先就想到和上市公司掛鉤。而且做莊手法也開始全面現代化,“集中控盤+價值創造”成為主要的盈利模式(當然不是全部)。到2001年調整之前,我國股市已無股不莊,而且絕大多數的莊家都和上市公司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做著或多或少的價值創造工作。其中僅少數如德隆這樣的莊家,把價值創造放在以做大上市公司主業為主,絕大多數都是單純的創造,稍好的就像1996年的那幾個龍頭股,將后幾年利潤并于一年;更加惡劣的如億安科技、中科創業、銀廣夏、南通機床等,干脆全是人為的創造,沒有一點是真的。 和價值創造的始作俑者并不全是市場炒手一樣,在“超常規發展”思路的影響下,這樣的做莊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某種默許,甚至是縱容。如2000年,僅深交所就監測到異動股票476起,幾乎股均1起,并就億安科技等17只嚴重反常的股票寫了19份報告,但一份也未得到快速反應,甚至當億安科技股價突破70元時,還有管理部門的人員說這有利于刺激股市,致使此類行為愈演愈烈,并釀成了后來的大調整。 遺患后市 如果說,早期的做莊是一種“由外向內”型的投資變種,其炒高的只是公司股價,公司內部的價值基礎不會因此而受到重大破壞、扭曲。即使和上市公司勾兌,獲得某些內幕消息,所造成的結果最多也就是不公平。況且早期的莊家更多的是一些價格聯盟,可以同獲利,不可共患難,一旦炒到相對的高位,價格聯盟十有八九會自動瓦解,所以價格也不可能炒得過高。因此,早期的莊家雖然也會給市場帶來不良后果,但它的破壞性則要小得多,調整之后的恢復速度也比較快,而且在調整中,人們總能找到可供炒作、可供投資的股票。尤其是市場主力,總能通過不同的方法,找到一些可供操作的股票,以躲避大市調整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那么從1996年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做莊模式,則是一種“由內向外”型的炒作,炒家們總是先在公司內部搭好“積木”,然后再通過重兵控盤等手法進行炒作。所以,不僅股價炒得更高,而且被破壞的還有企業的元氣和基本面;叵胍幌戮涂梢粤耍1996年那幾個龍頭股,上海石化、陸家嘴、愛建股份、深科技A等,沒有一個股票不因此而大傷元氣,難再恢復的,也沒有一個主力可以再通過這幾只股票來做莊賺錢。原因就在這樣的盈利模式給股市帶來的乃是雙倍傷害:一方面是過度炒高的股價,另一方面是過度造高的公司業績。因此,當炒作結束后,一方面,炒高的股價要向真實價值回歸;另一方面,“真實價值”也是經過人為創造出來的!皩ふ倚碌挠J健,這話題本身就令人深省。 下篇:痛定思痛后的主力盈利模式 形勢比人強是誰毀了莊家 從價值發現到價值創造,從連手炒作到獨立做莊,從孤家寡人式的幾個莊家到無股不莊,這是中國股市10年來,主力所走過的盈利之路。但就像馬克思說的:資本家剝削工人并非道德敗壞,而是價值規律的支配。中國股市的主力最終發展到這條路上,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環境壓迫下的適者生存。 不同盈利模式的階段效果 不同盈利模式在不同階段中,會有不同的效果。 作為大資金的擁有者,在價值回歸階段,不管集中投資方式,還是分散投資方式;是以股價操縱為目的做莊,還是發現趨勢后,順勢做一把,其結果都一樣,都能盈利。甚至因集中炒作的進出數量多,在價格上要掐頭去尾———1只股票上漲10元,主力能賺5元就相當了不起了,因此,其最終獲利反而比不上分散投資和順勢做一把的盈利大。 在價值發現階段,由于股價要突破歷史均衡點,打破人們對這一股票價格的傳統認定,因此,分散投資的效果便開始減弱,集中的、以重兵突破式的炒作開始逐漸地占據優勢。尤其是在快速盈利上,重兵突破式的炒作更具有分散投資所不具備的優勢———通過集中突破,可將股價快速地拉上歷史最高平臺,再通過各種方法,包括輿論宣傳,可使人們盡早地思考它,認識它,重新評定它的價值。一旦人們認識到了這一點,主力就可全身而退。 而在分散投資下,股票價值要靠市場去自我發現,這個過程有可能會非常漫長———以美國股市的數據統計:大約要1.5年到2年。而我國股市主力的資金絕大部分來自貸款,具有嚴格的時間約定性和較高的融資成本。所以,他既要考慮最終的獲利,更要考慮獲利的時間。否則,“中鋒在黎明前死去”的事會經常發生。因此,在價值發現階段,集中投資和重兵突破式的炒作已開始占據優勢。 但由于這個階段中,股價低于“公平價值”的個股很多,市場內生的上升動力還比較充足,所以對絕大多數主力來說,只要資金允許,并不一定要以重兵突破方式來獲利,即使做莊,也不需要和上市公司多勾兌,去創造一些人為的價值。所以,盡管在價值發現階段,有人就已開始在做價值創造工作,但大多數主力并不以此為業,畢竟,這種方法也有風險,至少在良心上有點不安。 但是,在價值創造階段,特別是價值創造階段的后期,絕大多數股票都已失去了正常的投資價值,有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股票早已物無所值,市場內生的上升動力喪失。一切“價值”都是要靠人去“創造”,不創造就沒有。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分散投資會成為一種不現實的投資方式。連簡單的、就價值而炒價值的集中投資,大部分也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999年和2000年,金鑫基金經理人波濤先生,因以分散投資方式管理名下資產,結果使金鑫基金的投資業績大幅度落后其他基金和大盤指數,最終只能被迫走人。與此相同的是另一名以發表《經濟增加值》而著名的博士,在負責某大券商資產管理時出現重大虧損,而只能另謀高就。其間的原因并不在投資理念的沖突,也不在國外的投資方法全然不適合中國股市,而是他們都錯誤地將基于公平價值的投資方法,用在了一個錯誤的時間———價值創造階段的后期。 事實上,在這個階段中,除非退出股市,就像巴菲特當年一樣,因找不到可以投資的股票而解散他的合伙基金,承認“我實在不理解,也看不懂這個市場”。否則,身為大資金的擁有者,唯一的出路就是“集中投資+價值創造”。只有集中投資,才能控制盤面,控制價格,防止股價向公平價值的跌落。只有價值創造,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使過高的股價變得合理,變得仍有上升潛力。環境就是這樣殘酷,在面臨生存的威脅時,一個最斯文的人都有可能會變成“食人生番”,更何況在商言商。中國股市,其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步步變成無股不莊,使集中控盤+價值創造變為主力的唯一有效的盈利模式的。 莊股的毀滅 遺憾的是,任何一種模式,只有在剛開始時才會有效,也只有在少數人使用時才會有效。一旦用的人多了,時間久了,其正面效應就會喪失,負面效應就會累積并擴大。做莊同樣也不能例外。 做莊贏利的基礎條件主要有2個。 一是價值能被大多數人認可。所謂價值吸引投資,價值也吸引投機跟風!白龉善辈灰Φ绿珗A滿,總要留點利給他人賺賺”,這句格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二是資金結構上的“大少小多”。相同的資金,在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下,其影響力會有很大區別。根據筆者的實踐和長期觀察,基本上,1億元的集中使用的資金,其影響力相當分散的3到5億元。即在大市好的情況下,1億元的主力資金入市,可帶動5億元的散戶資金;而在大市不好的情況下,1億元的主力資金可帶動3億元的散戶資金。出貨的時候則正好相反,在大市上升動力充足的時候,1億元的主力資金退出,市場平均需3億元的潛在的散戶接盤資金;在大市較弱的情況下,1億元的主力資金退出,平均需5億元的潛在的散戶接盤資金。 1999年以前,做莊的成功率所以較高,是因為當時的市場,散戶資金約占70%,主力資金僅占30%。而且在這30%的主力資金中,有很大部分都不是以做莊為主業的。這樣,在整個資金比例上,便形成了極少數的莊家對絕大多數的潛在的跟勢者。張三不跟李四會跟,只要時機把握得好,主力總能想辦法把跟風者套進來,即使套進1/5的潛在接盤資金,主力就可溜之大吉。況且那時的股票價值還比較高,更容易吸引跟風者。 而到1999年后,市場資金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主力資金由原來的30%左右,突飛猛進為50%以上———估計至少是60%,而主力的行為又集體轉向做莊。這樣,整個市場就出現了大量的莊家市值對少量的跟勢資金。莊股的出貨也就成了重大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早在2000年3、4月間,筆者就曾預言:本次、包括今后的一切大行情,都將由主力買單,因為在主力資金占少數的時候,套牢多數是散戶,而在主力資金占多數的時候,套牢的必定是主力。并預言要不了2、3年,我國股市就會有一大批莊家主力破產的事件。因為這樣的資金結構已不適合做莊了。 2000年3月到2001年6月,我國股市走得特別疲憊,整個一年多的走勢就像一頭老牛拉著沉重的車子,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但又走得非常頑強,每次回檔都遭遇市場的頑強拒絕。其原因就在所有的莊家都想退而無法退場,只能勉力地維持股價,一點一點地往上推,期望于奇跡再現。同樣,2001年6月以來的調整,盡管指數下跌幅度并不是最大的,但市場受到的傷害卻是最深的,原因也在于此。 是一個錯誤的口號———超常規發展,在一個錯誤的時候———全市場平均市盈率高達50倍時提出,才促使了主力的集體錯誤———集體做莊,這就是2001年以來,中國股市悲劇的根源。從這個角度講,毀了莊家的不是后來的監管、規范,而是在這之前的“超常規發展”。 識時務者為俊杰 這并不是一句教訓人的話,而是非常實在的話。所謂的時務,就是新的形勢、新的格局、新的生存與發展方式。 對中國股市的新形勢、新格局,可從下列幾點去認識。 1、資金結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過去的少數機構資金對絕大多數的散戶資金,變為相對多數的主力資金對相對少數的散戶資金。 2、做莊作為一種主要的主力盈利模式,在過去數年中已被用到了極致,繼續使用的余地已經不大,效果也不會見佳。 3、規范發展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基調,不再是原來那種先發展,再規范,在發展中規范,而是在規范的狀態下發展,價值創造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難。 第一點從資金結構上說明,傳統的做莊模式已難再通行,因為做莊的成功是建立在少量主力對大量的散戶的基礎上的,當大部分資金都成為主力資金時,做莊的唯一結果就是給跟風者發獎金。 第二點從控制論的角度闡述了一個觀點:當一種模式發展到極致后,也就是這種模式衰亡的時候,其再度的興起要等下一個輪回的開始。 第三點從規范與監管的角度說明了內外勾結式的炒作已難再盛行。 在這種格局下,主力的盈利模式也將出現多元化。其中較好的模式將有下列幾種。 基于企業改造和利潤最大化的德隆模式 這一模式也就是巴菲特模式和普萊斯模式。其基本途徑是通過大規模持股,達到控股程度,進入公司董事會和經營層,然后利用各種資源、手段,改變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結構,提升公司內在價值,達到推升股價的目的。這種方法只要做得規范,能使社會、公司、自己三方得利。不過,這種模式只適合于社會資金,不適合專業證券投資機構。而且對資金、人才、社會資源的要求較高,因此,它只能是極少數人用的方式。 基于公平價值的波段操作 股票價值有5種:清算價值、帳面價值、內在價值、投資價值、公平價值。公平價值是指一個股票在市場交易中能被買賣雙方普遍接受并認可的價格,這一價格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它既不由單一時間上的價格組成,也不由某一時點上某一特定的買賣群決定,而是在長時間的交易中,由市場自發形成的一個相對合理價格,這一價格對任何人都合理,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 以強生控股為例,這一股票在歷史上既有很高價的時候,也有很低價的時候,但所有這些極限的高價和低價都是在某一特定時點、由某一特定的買賣群決定的,至于其公平價值,以筆者長期研究的價值中樞理論來算,就是28倍的市盈率。我們可以28倍市盈率為它的公平價值,利用均方差計算其相對合理的高點和相對合理的低點,進行波段性操作。在低于28倍的區域傾向于買入,在相對合理的低點作更大的買入;在高于28倍的區域傾向于賣出,在相對合理的高點附近全部賣完。 從1995年以來,筆者一直用這種方式指導投資、選股,迄今尚還未出現過失誤,因為所有的計算都是建立在公平價值基礎上的。 這種模式適合的股票有:業績穩定的公司,如上文說的強生控股;景氣循環股,如大多數的國企大盤股,尤其是一些航空類、鋼鐵類公司。 基于成長的長期經營模式 這種模式是把做股票當作開工廠。毫無疑問,一切生意要做得好,都要立足長遠。你不能相信,一家工廠從開工到賺錢贏利,可以不需要前期投入,不需要施工期、安裝期、設備調試期、達產期、市場導入期。做實業不僅需要這些,而且在產品達到設計規模后,還要長期經營,才能達到原始的投資目的,并取得最終的成功和長期盈利的基礎。一旦明白這一點,就會明白以長期經營方式經營一個成長性股票,會有極高的長期收益和陽光利潤。如果把“基于成長性的長期經營模式”和“基于公平價值的波段性操作”結合起來,則經營利潤會更高。 以上海金陵為例。這個股票很早就有一個主力進入,但從1993下半年到2001年為止,始終未有非常驚人的表現,股價一直在以10元為軸線的箱體中波動。但是,由于這只股票從上市以后,每年都會有一定幅度的利潤增長,會有一些送股、配股,比例都不大,都在10送3或10配3的范圍內,每股稅后利潤也一直保持在2、3毛錢的水平上。所以,憑借公司的穩定增長和圍繞公平價值的波段操作,該主力卻獲得了非常豐厚的收益:截止1996年底,其每股成本就已變成了1毛多。 任何投資股最終都會變成投機股。2000年,上海金陵爆出每股稅后利潤0.50元的新記錄,創出前所未有的高單股利潤。人改其常,非死即亡。這一爆發性的單股利潤,意味著上海金陵已開始從投資股向投機股轉變,該主力全身以退,讓利于人,結束了對該股的長期經營。 這種模式適合盤子較小,有穩定增長潛力,并有持續的、小比例送股潛力的股票。 基于價值突變與價值再認可的短促突擊模式 股票市場中常會有兩種股票,一種是價值被人低估的,一種是業績出現意想不到的高增長的。除此以外,市場觀念和潮流的變化,也會引起一部分股票價值的重新認定。遇到這種情況,集兵突擊式的炒作就可成立,并能取得重大的短期效果。事實上,自去年以來,這樣的模式已經開始出現,如2、3月間的深深房、6月的中海發展、今年1月的中信證券、中國聯通等,都是主力抓住契機,進行重兵突擊式的短炒。其中深深房炒的是房地產業上升有可能會帶來市場對房地產股價值的重新認定。中信證券、中國聯通炒的是定價太低,需要重新評定。其基本手法則和過去的大戶做莊一樣,都是先選對時間,選對股票,然后集中兵力,發揮群狼效應,進行重兵突擊,在取得跟風效應后,就順勢而退,剩下的就讓別人去折騰了。 由于這種炒作完全是基于股票價值的再認可,因此,對象選擇和時機選擇是成功的關鍵。并且在取得追漲效應后及時退出,也是重要的獲利環節。過于戀戰,期望能將所有的盈利都抓進口袋來,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會身陷“越戰泥淖”,難以自拔。 1995年,筆者在成都參加由中國證券報主辦的首屆證券分析理論研討會,有幸與日本野村證券的一位副總裁共同主持同一個分組討論,會間筆者曾詳細請教過國外股市的情況:是不是也有那么多的人做莊?他說極少極少,原因并不全在監管,而在市場主體是機構,“當機構成為市場主體時,股票價格在大多數時間里都會保持一種均衡狀態,誰要想打破這種均衡,誰就得冒最大的風險,但盡管如此,依然會有人去冒這個風險,以集中爆破方式,打破價格均衡,取得瞬間效果”。看來這種方式是在機構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主力快速獲利的一個常用途徑。 關于集中投資和分散投資 集中投資還是分散投資,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一是要看人,有人善于集中投資,有人善于分散投資。二是要看資金情況,有的管理的資金太多,無法集中到一兩個股票上去。三是看個股情況和選擇的盈利模式。比如,上述四種模式,第一、四種無疑是集中投資模式,而二、三種是分散、集中都可以的模式。但從投資效果講,相對的集中肯定會優于分散。 2002年,在主力們紛紛談論新的盈利模式時,筆者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不用去尋找新的盈利模式,也不存在新的盈利模式,一切盈利模式早就有了,只是被人們遺忘了,因此,與其費盡工夫去尋找新的模式,不如回想一下,我們的路是怎么走過來的,把它們梳理一遍,然后再回過頭去,結合新的形勢,重走一遍就得了。并說在一個以個人資金為主的市場里,主力就是主力;在一個以主力資金為主的市場里,主力就是散戶,是放大了的散戶。因此,新形勢下的主力操作手法一定會和過去的散大戶有共通之處。 而上述四種模式確實都不是新的,它們都已出現過,存在過,并一直被一部分成功的投資者在使用著?梢韵嘈,在告別了無股不莊,無莊不做的時代后,上述四種模式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機構主力所接受,所廣泛采納。中國股市,一個新的百花齊放的時代即將到來。 說明:本文是對中國股市主力盈利模式宏觀層面上的思考,如有具體操作和選擇方面的咨詢需要,請通過電子郵件方式。 本人電子信箱:jinxueweish@yahoo.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