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券商:“露水姻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7日 09:56 《今日東方》雜志 | ||
文/本刊記者 孫彥勃 中國券商的日子從來沒有像剛剛過去的一年那樣不好過。有數字顯示,國內券商總資產在經過了2000年的顛峰期后,至今已縮水一半。面對著越切越小的市場蛋糕,券商們的壓力已經越來越大。 眼下,峰回路轉,終于喜事臨門了。 監管部門的開閘放水、外資機構的快馬加鞭,讓合資證券公司在中國成為了可能,也讓國內券商急切尋找出路的心情得到了一絲慰籍。下一步,合資后的日子怎么過,能不能過好,就得看它們自個兒的能耐了。 華歐“破土而出” 2002年12月19日,中國入世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資券商——華歐國際證券公司(以下簡稱華歐國際)正式獲準成立。華歐由湘財證券和法國里昂證券(CLSA)共同組建,擬注冊地為上海,注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其中湘財占股67%,里昂證券占33%。成立后的華歐國際業務范圍主要包括中外資股票的經紀業務和債券承銷及證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湘財證券的有關負責人告訴《今日東方》說,根據證監會的批復要求,華歐國際將在2003年的3、4月份完成最后組建工作,并在向證監會申請取得《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后開始正式運作。而公司老總陳學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明確表示,華歐國際只是湘財國際化進程中的第一步。雙方合資的目的也是為了實現優勢互補。 “吸取外方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結合中方豐富的本土操作經驗和客戶資源,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甚至國際資本市場上實現雙贏”,這是湘財,也是眾多與湘財有共同志向和抱負的其他國內券商的“理想”。 但來到中國的外資機構卻不一定都這么想。 里昂證券“野心勃勃” 里昂證券進入中國市場的步驟是:先與國內同業合作組建投資銀行;然后利用里昂證券在亞洲資本市場的研究優勢,進入中國投資分析、咨詢領域;第三步是以私募形式參與中國風險投資基金。 目前,它們與湘財合資成立華歐國際,主要是著眼于長遠。因為“進入中國是要做一個長期打算的。跑步之前總是應先學走路! 創辦于1986年的里昂證券,總部設在香港,是亞洲、拉丁美洲、東歐以及非洲等地一家領先的投資銀行,也是全球最大的股票經紀商之一。其母公司法國里昂信貸集團(CRLP.PA)是創建于1836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機構,集團總資產超過1670億美元。在與湘財正式合資之前,里昂證券在中國國內一直非;钴S,其投行部董事孟怡稱,新興市場一直是它們關注的焦點,尤以亞洲新興市場更是里昂證券投行業務的重中之重。在開發這個市場的過程中,里昂證券背靠其母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的銷售網絡已經拉到了不少大客戶,中石油、中海油、中國聯通、華能國際等中國國企的融資中它們曾擔任承銷商,在2001年,還協助泰康人壽完成了私募7000萬美元的計劃。去年,中國外資券商B股交易量的排名中,里昂證券也僅位居JP摩根之后,成為排名第二的外資機構。 對于此次選擇湘財證券進行合資的原因,里昂證券北京代表處投行部負責人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公司更多的是看中了湘財證券的高成長性和對方高層的誠意。”而里昂證券新興市場執行總裁施衛理(Rodney Smyth)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稱,“該合資公司可以盈利,部分原因在于未來將有相當多的新股會在中國發行上市。里昂證券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從長遠來看,該類投資群體將主導中國的資本流動! 誠然,資本的逐利性讓我們不難理解里昂證券的這番苦心。 但現在值得注意的是,繼里昂證券之后,與國內券商或者基金公司頻頻接觸、談婚論嫁的眾多外資機構幾乎全部來自歐洲,且都不是國際資本市場上聲明最為顯赫的“巨頭”。這樣的婚姻究竟是跳板還是真正的牽手?國際巨頭們是否會在乎天長地久? “華爾街”的顧慮 自2002年7月1日《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正式實施以來,先有國泰君安和德國安聯集團聯合籌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國安基金管理公司,后有華歐國際成立。此外,表現積極的還有法國興業資產管理公司、比利時富通集團、荷蘭國際集團,以及看中長江證券的巴黎百富勤等。而與之相比,美國華爾街的巨頭摩根斯坦利、高盛、美林卻在此番合資熱潮中沒有什么動作。 作為全球第一大券商美林證券的副總裁,殷敢為先生曾對外界公開表示,美林目前沒有穩定的打算合作的中國券商,而美林如果要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獨資的可能性也要更大一些。 為什么看好中國市場的美林不愿積極參股中國券商?殷敢為的解釋是,外資券商參股中國券商必須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因為中外券商相比并沒有哪個更強,只是互有優勢而已。同時,中國監管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則對外方參股的資格規定也很高,這就造成:中方認為找一個小券商合資沒有太大意義,而國際大券商又未必中國公司有合作的必要。此外,合資之后,雙方的文化、管理的融合的難度,也遏制了外資券商的熱情。 業內專家也分析認為,中國市場對合資券商的管理機制使得華爾街的這些巨頭們認為,目前不是介入良機。因為從戰略角度上講,這些巨頭進來自然希望控股,但根據國內規則,外資的持股比例累計不超過33%,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三年內,該比例不超過49%;同時,中資券商的股權結構復雜性也讓一些外資巨頭躊躇不敢向前。 美國萬寶環球資本集團北京代表處執行副總裁龔茂泉就認為,國外券商與中國券商合作以及進入中國市場的愿望眼下并不強烈。外資確實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但對與中國券商如何合作、能獲得多大收益并不清楚,也就是說,“中國市場”雖然大,但畢竟是一個過于籠統的概念,國際巨頭會追逐自身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可能追逐“中國市場”概念的最大化。這就是在中國加入WTO后,出于企業自身戰略的調整,有些外資巨頭反倒收縮戰線,暫時退出了中國市場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隨著中國股市持續走低,以及去年5月以來券商實施浮動傭金制、暴利時代宣告結束、行業經營環境趨淡,境外投資人對參股中國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熱情已在下降。 目前,現實存在的影響外資金融服務機構進入中國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整體評估與預期;二是國家的外匯管制政策;三是資本服務市場開放初期的規則限制。以上三個因素對業已開放的基金業和投行業的影響重大。 盡管中國有8萬億個人儲蓄的基礎,也將會有日益龐大的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市場;盡管國際巨頭們非常相信自己的管理經驗與能力,但不可回避的是,它們將與中國券商一樣,共同面對一個有著諸多公知問題的證券市場。而對于投資銀行來說,則更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對比市場與企業的價值,評估市場風險與機會。目前,日漸開放的中國資本市場正處于這樣一種商業權衡之中。而精明的外資機構當然也不會真心實意地貿然行事。在這種背景下,里昂證券聯姻湘財,究竟是戰略,還是策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