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市要火還得加油 供給需求不足信心尚在恢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6日 11:33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王擎 期市在2003年開了一個好頭。 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的調查顯示,1月份,期市的交易金額達到6424.87億元,這個數字是去年同期的2.2倍。不僅如此,年初以來出現的多年罕見的幾個品種同時活躍的現象,以及 “今年期市的整體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市場信心會有所增加。但是,期貨市場要想在今年有飛躍式的發展,條件還不成熟。”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童宛生教授判斷說。 中國商業聯合會經濟咨詢事務所所長吳碩教授顯然也持有相同觀點。 “期市今年的發展是樂觀的,但不可能會有大的發展。”吳教授堅定地說。 品種供給不足限制市場規模 其實,期市要想真正發展狀大起來,有三個條件必不可少:新品種上市,大批資金的介入,市場信心的支撐。 期市交易品種太少一直是個不爭的事實。 雖然國內上市的期貨交易品最多時曾經達到50個,但是到現在只剩下12個品種,而真正活躍的也只有小麥、大豆、天膠、銅、豆粕這幾個品種。相對于國外僅在CBOT上市交易就有56個期貨品種而言,市場的品種規模非常小,局限了期貨的市場規模。 這個事實有可能在今年得到改變嗎? 據悉,今年將會有兩個新的品種上市。一個是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合約,一個是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合約。一般來說,新品種上市之后,需要有一個培養期。因此,即使玉米、棉花順利上市,能不能在今年很快做起來,還很難說。更何況,玉米合約有其特殊的一面,我國玉米的價格目前并不完全是由市場決定,因為玉米主產區的價格仍然是由政府確定,這對期貨市場玉米價格的形成將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將影響到玉米期貨未來的活躍程度。 “期市要想有大的發展,就需要有像石油期貨、外匯期貨、利率期貨、股指期貨這些品種的出臺。否則,期貨就沒法發展起來。”吳教授說。 正如吳教授所說,只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品種增多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但是,目前我國期貨品種的上市之路非常不易。在國外,期貨新品種上市的決定權在期貨交易所,但在我國,一個新品種上市,僅有證監會的首肯是不夠的,而要政府最高權力部門的同意。因此,這個過程往往是漫長的。大商所的玉米合約就曾經討論了三年之久,才有可能于今年推出。 “有些品種其實完全可以上,但每一個品種的上市都會牽涉到許多部門,這些部門又會有部門利益,所以上市一個新品種非常不容易。”期貨交易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批量資金介入還要假以時日 去年,我國期市的交易額是3萬9千5百億,整個市場的資金量只有七、八十億,這樣的資金規模尚不及國外一個基金的資金量。而據了解,這些資金有80%是來自于個人投資者。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田源認為,每一個品種的活躍大約需要30億的保證金,也就是說,有了30億保證金,這個產業從生產到流通到消費,就全部打通了。 顯然,要想活躍這個市場,需要大批量的資金,更需要機構投資者的介入。 會有大批資金涌入期市嗎? 去年股市一直低迷,曾經有一種說法,部分股市資金轉戰期市。但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的確有股市資金流向期市,據業內人士透露,去年大商所曾經有近100億的資金進駐,但時間很短,這些資金在期市并未做過多停留,往往是做一把,馬上撤走,一是做股票的人不一定熟悉期貨市場,因為兩個市場的操作手法不一樣,二是資金合法性的問題。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一些資金不敢光明正大地進入期市。所以,這些資金真正進入期市,恐怕還要有一個過程。 雖然國家目前允許國有企業可以從事與自己主業有關的套期保值業務,但由于體制上的問題,比如產權制度等,許多國有企業對在期貨市場上保值并沒有迫切的需求。因為如果是價格變動導致企業出了問題,政府有可能會進行補貼,企業并不需要用期貨市場來轉移風險。此外,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落后于期貨市場的發展。從事期貨投資的企業在期貨市場上的盈虧與企業日常的項目在會計處理上并沒有銜接起來,是分離的。一般來說,企業拿出一定資金去做期貨,然后要求一年拿回多少利潤,做期貨的自己獨立核算,在會計上沒有關聯,也就是說,期貨市場上風險有沒有轉移,對現貨市場沒有影響。 再加上,目前國家不允許期貨經紀公司做自營業務,也不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介入期貨市場,這都大大限制了期貨市場里的機構投資者。 有觀察家提出,既然我們自己的錢不夠,為什么不找幾家信譽好的國外基金到中國期貨市場來搞試點呢? 但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反對意見,因為期貨畢竟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外資的進入現在還不完全成熟。童宛生教授認為,將外資引入境內,可能會通過這樣一種渠道:外資可以參股綜合性的經紀公司,綜合性的經紀公司將來可以做自營,這個渠道比較穩健。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的期貨市場只能說是處于一種市場規模逐漸擴大、市場信心逐漸增強過程中的起端。每一個業內人士都要非常清醒,使我們這個市場能夠穩步地向前發展。”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 的確,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不止一次地被期貨行業里的各方參與者所表現出來的對這個市場的呵護之情感動,幾乎每一位接受采訪的期貨界人士都會對記者說,這是個非常脆弱的市場,我們每一個參與者都要對這個市場備加呵護。一位期貨經紀公司老總的話更是給記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我每天翻開報紙時都是膽戰心驚,不知道萬一哪里出了問題,這個市場就會關閉。”期貨業兩次大的整頓不僅打掉了這個行業里許多的浮躁,也使每一個業內人士更加小心翼翼,但不正是這種敬畏之心、這種對市場的愛護之情為今天乃至今后期貨業長久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