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最敏感“神經” 國有股轉讓好事多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6日 09:21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本報記者周文亮 近年來,國有股一直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從國有股減持及其正式叫停,到最近大量涌現的國有股場外轉讓,國有股的一舉一動皆關乎多方利益,也是資本市場最敏感的“神經”。盡管國有股轉讓頻率逐漸加快,轉讓數額也愈來愈大,但相關疑慮或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也未有確切答案。 最為大家關注的是國有股轉讓的價格,目前僅有一個大致的原則,而沒有一個經典權威的計算公式。財政部在給相關上市公司的國有股轉讓批復中強調,轉讓價格由雙方根據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和凈資產收益率合理確定,但最終成交價格不得低于每股凈資產。也就是說,目前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是有關部門給出的定價底線。但到每個省市、每個企業、每項資產,國有股到底值多少錢沒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衡”。盡管目前對股權評估有多種方法,而且大多按國際慣例執行,但操作起來往往是彈性太大,人為因素太強,其結果往往是國家吃虧的情況居多。 由于股權定價的復雜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加上目前國有股轉讓定價尚存法律空白,國有股轉讓的定價問題一直備受市場爭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認為,國有股權是上市公司股權的一部分,轉讓時要考慮中小股東的利益,盡量避免一部分機構、個人受益的情況,他認為,上市公司的國有股轉讓應盡量以市場化方式進行轉讓。 與轉讓價格緊密聯系、為人們所深度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是國有股轉讓的方式。現在國有股轉讓的案例中一般采用場外協議的方式,通過談判與評估,最后形成轉讓價格,這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轉讓成本,促進了轉讓的成功率,但弊端也非常明顯,與透明、公允和轉讓收益最大化難以調和。不過,有些地方嘗試國際招標、進入產權交易所公開競價方式和企業經營者與員工受讓國有股權等多種形式。但也有專家指出,是不是企業經營者一定能優先購買公司國有股,如果有人能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是否應滿足價格優先原則呢? 這里又碰到了另一個難題,誰是合適的國有股受讓者?是不是錢多就行,價高者優先?深圳市對五大企業集團率先推出國際招標,其國有股受讓者鎖定國際上的大公司。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有一定道理,因為國際大公司進來后,對原有企業的健康運行和有效管理的可靠性把握大一些。某股份制銀行行長曾稱,該行選擇外資股東,并不僅僅看中其對國有股的出價,更重要的是對該行長遠發展的考慮。這就出現一個矛盾,國有股受讓對象的限制肯定有礙轉讓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價格,也可能使某些短線投機機構制造陷阱,給企業的長期發展乃至一個地方、一個行業的發展帶來麻煩。 還有,國有股轉讓牽涉到多個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證券監管部門和股權管理部門(如體改辦、金融辦)以及上市公司的歸口主管局,都有權對國有股轉讓發話,部門協調刻不容緩。 有專家認為,雖然國有股轉讓是大勢所趨,但絕不能否認潛在道德風險的存在,更不能容忍惡意轉讓的不良后果,這些難題能早破的該早破解。有關部門應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和規范工作,同時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專業審計、評價作用及媒體的監督作用,使國有股轉讓更合法、規范、透明、公允。(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