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低 質疑上市公司民營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4日 07:51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經歷了一個從不合法到合法、從異己力量到補充地位、再到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目前,民營經濟已經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十六大報告中“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論述更是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關注民企成為了所有關心中國經濟、關心中國前途的有識之士的共同任務。為此,本報從今日起分三次刊出謝曙光博士的文章,并歡迎更多讀者能加入到討論隊伍中來。 ●謝曙光 1993年至2001年間,民營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水平呈逐年下降的基本趨勢,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從1993年的0.3956元下降到2001年的0.042元,整體贏利能力指標———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從1993年的13.44%下降到2001年的1.76% 自1992年6月2日境內第一家民營企業“深華源A”(現名“沙河股份”,2000年10月業已轉化為“國營上市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以來,經過1992-1997年間的緩慢增長(年均增加6家左右)、1998年的跨越式擴充(增加24家)和1999-2001年間的快速擴容(年均增加28家左右),至今民營上市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一個重要群體。 截至2002年8月31日,民營上市公司已達157家,占上市公司總家數的比例已從1992年的2.73%提高到13.03%。而且,隨著2002年8月財政部恢復國有股向民營企業轉讓工作和當前“為不同所有制企業上市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的政策導向,民營上市公司存在加速擴容的趨勢。 那么,在現存證券市場制度安排和有關民營企業上市政策導向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究竟如何呢? 業績下降 首先,從縱向角度來考察民營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表現。據統計,1993年至2001年間,民營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水平呈逐年下降的基本趨勢,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從1993年的0.3956元下降到2001年的0.042元,整體贏利能力指標———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從1993年的13.44%下降到2001年的1.76%。 整體下滑 其次,從橫向角度來考察民營上市公司相對于上市公司總體的比較業績表現。據統計,1993年至2001年間,民營上市公司整體表現相對較好(但與其樣本數量小有關),但二者在加權平均每股收益與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兩項基本指標上的基本變化趨勢卻是一致的,都是逐漸下降型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2001年完善會計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強證券監管的躍進式市場制度建設背景下,上市公司總體的業績表現和贏利能力大幅下降,兩項指標分別下降21.95%和20%,而民營上市公司整體下降幅度卻非常驚人,分別高達80.65%和79.79%。盡管這種驚人下滑與2001年ST萬家樂、ST銀廣夏、ST海藥、ST海洋、ST科龍及ST棱光等公司發生了數億元巨額虧損有關,但這是否折射出民營上市公司報表業績存在“水份”呢?令人深思! 而從2001年和2002年中期兩項指標的對比來看,民營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水平和贏利能力均低于中國上市公司總體的平均水平,而并非如某些研究和媒體所認為的“民營公司業績高于兩市平均水平”。 回報過低 最后,從籌集資金與回報股東的對比角度來考察民營上市公司是否為證券市場帶來了新的經營理念、是否提升了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據筆者統計,截至2002年8月31日,所有民營上市公司籌資總計444.81億元,其中間接上市籌資92.61億元,直接上市籌資352.2億元。而同期,其現金分紅總計64.81億元,其中非流通股股東現金分紅40.58億元,流通股股東現金分紅24.23億元。可見,10年來民營上市公司從二級市場投資者手中籌集了444.81億元巨資,在僅有的64.81億元現金紅利中約63%為以民企為主的大股東自己分得,而派發給投資者的現金紅利總計卻僅僅24.23億元,年均投資回報水平僅為0.54%,比10年來的最低年期存款利率1.98%都要低得多。 而從具體年份籌資的期限性現金分紅(對于投資者)對比來看,除了個別年份(如1999年)外,其他年份籌資的期限性年均投資回報率均低于(且幾乎都大大低于)對應期限可比存款利率或/和對應期限可比國債利率。如此,民企上市又為證券市場帶來了什么樣的新理念、又怎么能夠提升證券市場的投資價值呢? 《國際金融報》(2003年02月21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