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十萬個為什么 新基金為什么前赴后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20日 07:22 中華工商時報 | ||
水皮雜談 基金公司玩概念的手段絲毫不亞于房地產開發商的水平,越玩越花,越玩越大,以至于湘財合豐一氣同時發出三個行業類別基金,帶著傘型的概念就登陸了新年后的基金市場。 在湘財合豐的描述中,這三個基金分別由價值優化型成長、周期類、穩定類基金組成 果然如此嗎? 未必! 中國開放式基金的誕生就是一個概念化翻新的進程,第一個發行的是華安,號稱創新型,第二個發行的是南方,號稱穩健成長,第三個第四個不是平衡指數型的就是價值發現型,總之每一個基金都有一個新概念,實在沒辦法了連保本和債券都充當了“創新”的替代品,不同的基金擁有不同的理念,但是具體到市場操作中的命運卻是相同的:都賠錢,而且賠得都不少,不光賠錢,而且還賠得不怎么樣,指數在高位時不僅重倉而且還重上加重,指數在底部時不僅輕倉而且還減倉,“6·24”建倉,“1·14”踏空,專家理財的感覺都沒有老太太的手氣好。大盤漲時掙的沒有散戶多,大盤跌時損失卻比指數大,漲時助漲,跌時助跌,根本就起不到穩定大盤的作用,所以不可避免要遭遇回贖,同樣封閉式基金不可避免要全面折扣交易,開放式基金會經歷從搶購、到推銷、再到攤派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出現越發越少,最后發不動以至休整的局面。 傘型基金體現在湘財合豐的身上,說白了就是把一個基金分成三份發行,每個基金的份額無形之中就等于削減了1/3,份額降低了,發行就相對容易,除此之外和其他基金種類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完全是概念化的產品。投資者根本就沒有必要當真。 既然基金業正面臨寒冬,既然基金業全行業虧損,既然發起人迫不及待地拋售基金公司的股權,那么為什么還如此熱衷于新基金的發行呢? 理由很簡單,基金公司管理基金是按資金總額提取管理費的,漲的時候他提,跌的時候他也提,掙的時候他提,虧的時候他也提,管的數額越大提的金額越多,如此旱澇保收,誰不削尖腦袋,巧立名目,抓緊時機發基金,不是腦袋進水就是被驢踢壞!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基金越發越多,發基金的公司也越組越多,一方面基金公司的穩定性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除了理財能力受懷疑外,頻繁的人員流動導致核心競爭力下降,在基金公司試行MBO的呼聲開始若隱若現。 從理論上講,基金公司的股權是明確的,公司股東高位兌現的愿望也是強烈的,個人資本也是可以公開進入的,管理層如果需要MBO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礙,存在的卻偏偏是目前基金公司超額利潤來源的不合理性,也就是收費模式。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基金管理公司的性質是不明確的,說是股份制企業行,說是國有企業,尤其是大股東都是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的,也行,這類性質不明的企業不管在管理層眼中還是在投資者心中都具有“公有”屬性,由于這種屬性,所以大家也就可以容忍不合理的收費模式,如果說MBO的話,那么就會打敗這種屬性,大家也就不能容忍這種不合理的繼續,反過來說在沒有改革這種不合理的收費模式前,MBO是行不通的。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