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10萬個為什么:大股東為什么總墮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3日 10:09 中華工商時報 | ||
水皮雜談 麥科特案發生的時候,投資者有的是憤怒,他們不明白大股東何以能夠如此無恥,虛構了利潤不算,還把這虛構的利潤作為出資,這種行徑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的行為,弱勢的股民一不小心成為“白眼狼”被人狠狠地套了一下。 水皮手頭一份“密件”表明,上市公司在完成了原國有企業的所謂剝離和捆綁之后遺下的隱患是極大的,這種隱患在越來越嚴格的上市公司財務審計面前越來越經不起推敲,于是在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就展開了討價還價的生意,注冊會計師不是不懂法規,也不是見錢眼開,而是迫于現實只能眼開眼閉,在這份會計師事務所和派出審計上市公司年報的注冊會計師來回請示反復“做帳”的記錄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無奈,也可以看出會計師事務所的無奈。上市公司的老總說,你讓我怎么辦,當年為了上市,我們只好剝離離退休人員,剝離非經營性資產,說白了把所有的精華恨不能都裝到了上市公司的殼中,公司是打扮漂亮了,業績是好像優秀了,審核也可以通過了,招股也可以進行了,錢是募到了,我們大股東原來剝離的“老弱病殘”難道就可以“過河拆橋”了,難道就真的可以置之不理了嗎?不能!再說,我們不就是缺錢才上的市么,不缺錢我們上什么市?現在錢進了我們的帳,挪用抽調一部分不是正常的么,投資者也不能只占我們大股東的便宜,不讓我們蹭蹭上市公司的光吧!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沒有幾家依靠上市實現“解貧脫困”目標的國有企業是真正能夠實現自我盈利的。上市的目的就是“脫貧”,脫貧的對象恰恰不是上市公司自身,而是隱藏在“包裝”之后的上市公司身后的大股東,這就是為什么像“活力28”、“湖北興化”、“康賽股份”諸多現在已經在交易榜見不到其稱謂的上市公司從績優股能一步跨入破產領地的真實原因,因為上市就意味著他們使命的結束,如果能持續一二年的績優,無非是還存在再融資能夠重新圈一筆的可能。 這完全是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所決定的。 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是哪一種結構呢?是一種分裂的結構,既存在著可以全流通的公眾股,又存在不能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而且不能流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占的比例又高達60%,除了像飛樂股份等“上海老八股”外,所有的公司控股權都在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手中,“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在此被放大到無限,非流通股股東侵占流通股股東利益的可能也被放大到極限。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市場會出現大股東操控通過配股決議而自己又放棄配股的咄咄怪事,控股股東的價值追求和流通股股東完全不同,他不會因股票價格的上漲而獲利,也不會因股票價格的下跌而遭受損失,長期以往,他們既沒有搞好產業的愿望,也沒有把資產價值做大的動機,在一個通過融資就能使財產增加數倍的誘惑面前,即使有產業抱負的也很難抵擋這種腐蝕。吳曉求說他為很多從事實體經濟活動的企業上市后竟然轉成金融投資公司而感到悲哀,水皮倒覺得,最可悲的還不是上市公司的迷失,而是這種存在明顯制度設計缺陷的資本市場對社會道德的挑戰。 1997年的捷克曾經有1716家上市公司,但是由于“掏空”現象嚴重,到1999年初上市公司只剩下301家,這一現象被稱為資本市場的“捷克現象”,如果沒有行政干預的二次資產重組,中國的上市公司在走過了10年之后很難說不會上演“捷克現象”。 墮落是可能的,但是墮落的誘惑又是那么的巨大。 這是中國股市“利益中人”的悲哀。也是大家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