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并非都能入市 目前僅有200億能動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7日 09:17 證券市場周刊 | ||
目前能夠入市的社保基金僅限于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全國社保基金,其入市資金數額不會太大。而作為基本保險的社會保險基金,根本不可能入市 本刊記者 陳玉潔 在市場尋找“1·14”行情發動者不得的情況下,社保基金入市的消息再度引起市場 哪類社保基金能夠入市? 社保基金入市在市場中已經吵吵很長時間。但是,除了中石化,社保基金入市沒有實質進展。要正確判斷社保基金入市的消息,首先要搞清楚社保基金的概念。被統稱為社保基金的基金有三部分:其一是作為基本保險的,由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的社會保險基金;其二是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其三是由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的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等補充保障基金。 社會保險基金是基本保險,主要包括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基金。近幾年,中國調整社會保障的制度結構,推動制度由單一體系向多支柱體系、由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轉變,社會保險基金開始有了節余。權威人士表示,這部分資金基本都是用于當期支付。并且由于未來社會保險基金缺口比較大,因此,即使有節余也會穩妥運營,不可能投入風險較大的證券市場。 與社會保險基金一字之差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社會保障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由中央財政撥入資金、國有股減持和股權劃撥資產、經國務院批準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及投資收益所形成的基金。目前這部分資金已經做好了入市的準備。這部分也是我們常說的社保基金。 補充保障基金是由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的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等。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部分省市和行業統籌部門開始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2000年,國務院《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規范為企業年金。企業年金投資的具體辦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草擬,未來這部分資金是證券市場可以期待的。 多少資金能夠入市 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消息是,2002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7300多億元,歷年累計結余3000多億元。但也有知情人士表示,社會保險基金的節余沒有那么多,2002年三險的收入總共也就3000多億元,累計節余僅1000多億元。不管是3000多億元還是1000多億元,這類社會保險基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是不可能入市的。 到2002年,全國建立起企業年金的企業已有近兩萬家,參加職工655萬多人,積累基金260多億元。由于企業年金投資管理的辦法沒有出臺,短期內,這200多億元的資金也不可能進入證券市場。 那么,證券市場最可期待的新鮮血液就只剩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了。通過兩年多的穩健運作,截至2002年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資產規模達到1240億元,較2001年年底增長1倍,其中銀行存款938億元、國債273億元、股票12億元、企業債1億元、金融債5億元、其他資產10億元,2002年實現投資收益21億元,累計實現收益31億元。原則上說,1240億元社保基金的40%,即496億元資金可以投入證券市場。 但是,由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第31條的規定,目前進入證券市場的資金僅限于國有股減持部分,而目前國有股減持已經在A股市場停止,能夠補充社保基金并入市的增量資金僅有海外上市國企減持的國有股。也就是說,496億元的社保基金還不一定能夠全部投入證券市場,其具體資金量有多少很難說。2001年,社保基金可投資金僅100多億元。根據證監會統計,2002年中國企業H股上市集資額為21.98億美元,即使全部按10%減持國有股,也僅3億美元補充社保基金。2002年中國國企最大的海外上市公司是中國電信,其香港、紐約兩地的融資額僅15.2億美元。因此再加上全球其他市場上市減持的國有股,2002年補充社保基金的國有股減持資金不會超過5億美元,也就是40億元人民幣。因此,社保基金目前能夠入市的資金有200億元左右。 入市秘而不宣 目前,社保基金已經選擇了基金投資管理人和托管人,社保基金入市已經是萬事俱備。至于何時入市,社保基金理事會有關人士表示沒有必要向公眾披露。 據財政部有關人士介紹,在對全國社保基金投資運作的政策支持上,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已經發文,免征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的營業稅和所得稅,社保基金理事會也獲證監會批準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新股配售。為了確保全國社保基金投資運作的安全性和流動性,應在資本市場產品創新、拓寬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備選范圍、完善社保基金投資管理內控和風險管理機制以及完善社保基金投資管理激勵和約束機制上有新的舉措。可見社保基金入市是大勢所趨。社保基金的入市,還將為包括企業年金在內的其他保險基金投資及入市提供經驗。 但是,社保基金入市以及更好地運作還存在不少障礙。比如,可供選擇的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太少;基金投資管理績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沒有建立;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在缺乏品種創新和避險工具的前提下,只有做多的單一盈利模式,專業投資者也難以規避股市下跌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