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襲中信證券的另類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6日 09:44 證券市場周刊 | ||
胡東輝 本周大盤的峰回路轉,與主力資金突襲中信證券獲得成功有很大的關系。上周大盤還是弱不禁風,本周一中信證券上市,以5.53元開盤,大部分時間都在5元上方苦苦掙扎,原始股每千股獲利僅500元,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太低了。而該股第二天還繼續下跌至4.85元收盤。大多數人的反應已經木然,既然大盤走勢這么弱,那么或許中信證券就該如此定位。 炒作思路很老套 之所以說突襲中信證券是一種市場老套路,是基于如下幾點分析: 首先,中信證券是一只大盤股,但它容易使人產生一種誤解,把它和中國聯通、招商銀行等超大盤股相提并論,混為一談。其實中信證券4億股的流通盤與中海發展、浦發銀行、山東基建等同屬于市場第二陣營,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中是市場完全能夠承受的板塊。而市場的誤解使它開盤定位相對較低,從而為它上市后留出了炒作空間,這一點正好被主力資金利用。這種思路過去經常被套用,一般都是在大盤比較低迷時,某一只被市場低估的新股成為大盤反彈的急先鋒和風向標,中信證券此次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老”角色。 其次,按照市場的慣例來看,作為一只新股,中信證券的開盤定位確實比較低。中信證券是一家大型的綜合類證券公司,首發新股上市,自然引人注目,其股性不可能很死板,應該算是質地不錯的股票,但上市之初的市場表現卻是這般模樣,這顯然是很丟面子的,這種反差正好被主力發掘出來作為炒作的題材。其實炒作中信證券有什么叫得響的題材呢?除了是新股,股價低,什么也沒有,還是憑借資金實力“硬”炒,炒的就是股價偏低的新股,沒有什么新鮮的。可以預言,該股在短期擔任大盤的風向標以后,其發展的趨勢就是一只莊股。 值得注意的是,突襲中信證券的成功帶動的基本上是一些次新股,除了皖通高速,主要是中海發展、山東基建、海龍科技等,但為時很短,而像中國聯通、招商銀行、中國石化、寶鋼股份等超大盤股只有一天的聯動,根本帶不動。這就說明,中信證券雖然已經成為大盤的風向標,但卻成不了領頭羊,這樣炒作中信證券的意義就僅僅局限于炒新,當然客觀上也起到了聚集人氣的作用。 引發新股投機潮 中信證券的突然崛起,給市場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呢?有人說是市場見底了,這恐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因為把市場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只股票身上,從來都是靠不住的。實際上最直觀的信息就是新股永遠有機會。恰恰是這一點,給市場帶來了無窮的后患。長期以來,滬市一直有逢新必炒的傳統,只是隨大盤走勢的不同而炒作時機有所變化,市場好的時候是上市即炒,市場不好的時候是押后再炒。新股的開盤走勢基本上是四種格局:高開高走、高開低走、低開低走和低開高走。伴隨著這四種新股走勢格局的是市場由熱到冷、再由冷到熱的變化過程。因此投資者從中片面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新股永遠有機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奇特的市場現象,每逢新股上市,總有大量的資金來接盤,換手率奇高,除了超大盤股,新股上市總有賺頭,由此形成了一級市場無風險的獨特風景線,并因此而培育出一支龐大的申購新股大軍。 這種扭曲的市場現象所產生的后遺癥是,所有新股都能發行出去,沒有發行失敗的風險,所謂的資源優化配置并不是靠市場的力量完成的,仍然依賴行政手段的力量;新股上市吸納大量市場存量資金,新股高開成為市場頑癥。現在滬市新股上市動輒股價翻倍的現象是不正常的,像中信證券這樣上市漲10%應該是一種比較理性的表現,是正常的,但現在反而被市場視為不正常,因此要炒作。炒作中信證券成功帶來的一個后果將是引發新一輪新股投機潮,后面上市的新股又可能要高開了,由此再開始新一輪的惡性循環。從這個角度來看,突襲中信證券成功并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