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確保投資者利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0日 09:03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時鈴 經濟學家吳敬璉說過“股市是個大學校”,股民為這個“學校”不知交了多少學費。他還說過“中國股市像個沒有規則的賭場”,股民也為這個“賭場”不知輸掉了多少血本。如果這是股市本身的“系統性風險”所致,也就自認倒霉作罷,但誰來為他們本不該承擔的“非系統性風險”,特別是因為有失“三公”原則的不披露應披露或虛假披露信息所導致的 2003年1月9日,對于中國證券市場的6800萬中小投資者來說,應該是個值得可喜可賀、大書特書的日子。因為盼望已久的《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終于出臺了。作為這個“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最弱勢人群,他們終于有了可以討說法的“本本”了。 保護投資者就是保護市場。這種聽似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的觀念,在剛卸任的中國證監會前任主席周小川多次對“保護中小投資者是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強調之下,逐漸為人共知。尤其是兩年來,隨著世界包括中國股市泡沫的不斷積壓,眾多“安然”及“銀廣夏”類造假事件的不斷曝光,股指不斷下跌,人們才真正體會到投資者對這個市場的信心是多么的重要。 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有關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研討和活動顯得尤為密集。不久前上海律師協會金融與證券法律研究會還專門成立了國內首家以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為研究對象的組織“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研究組”,并積極倡議將《公司法》、《證券法》頒布日期12月29日設立為一年一度的“投資者權益保護日”。 如果說高層的倡導和上層的宣傳還僅限于思想上的灌輸或口頭上的交流,那么在現實中股民與律師聯手拿起法律武器尋求保護自身切實權益的行動也早已悄悄地開始了。若從最早的1996年底,安徽合肥投資者劉中民訴渤海集團因虛假陳述造成股票交易損失,向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但最終被駁回算起,到今天這個終于較為徹底地解決如何審判該類案件的司法解釋的誕生,至今已有6年之久,其中酸甜苦辣只有歷史的參與者才能真正體味。 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即“1·15通知”)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證券民事賠償機制正式啟動。由此,有關證券民事賠償制度的司法實務活動全面展開,投資者保護不再是“坐而論道”。有專家指出,多虧投資者及律師們的不懈努力而使相關的司法向前推進了一步。 而ST紅光的11位股民不顧法律的缺失與滯后,四年前就在律師嚴義明的指導下,抱持著“將訴訟進行到底”的不懈理念,走上了一條被稱為“秋菊打官司”的漫漫訴訟之路,終于在2002年11月26日,通過法庭成功調解判賠22萬多元,成為第一例通過司法程序而全部結案的首例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而在此之前宋一欣律師代理的股民彭淼秋訴ST嘉寶獲得董事800元賠償的庭外和解一案,成就了中國證券史上虛假陳述民事獲賠的先例。這也成為此次審理規定出臺前惟一兩件得到解決的案例,從而使中國證券民事賠償不再“紙上談兵”。 據統計,此前符合“1·15通知”受理條件的有20多家可起訴的上市公司。至今已有涉及10家上市公司、近2000名股民、2億多元的近900起案件進入司法程序。但由于受到“如何判決”的司法解釋缺失的限制,大多懸而未決。現在該審理規定的出臺,有效解決了這一法律瓶頸。從而使保護投資者利益從法律可操作性上有了切實的保證。 海爾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指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說到底就是客戶資源。經濟學者高小勇認為,在證券這個特殊的資本市場中,投資者扮演著實際上的客戶角色,他們在根據自己的判斷交易著作為生產者的上市公司提供的商品“股票”,沒有客戶買你的商品了,你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枯竭了。如此看來,得罪了投資者,無異于拿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開玩笑。“企者,無人便止”的更深層意義或許還在此。 《國際金融報》(2003年01月10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