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天鼎 秦洪
日前,“美國友邦現身A股”一文經媒體登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吸引了市場各方的關注和質疑,就連《21世紀經濟報道》、《南方周末》等一些對二級市場興趣不大的媒體也紛紛加入其中,引經據典,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新版“友邦”驚詫論。
從目前媒體的報道中可以透露兩個觀點:一方面,上海友邦認為自己買賣A股是合法的,依據是1992年出臺的《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另一方面,據相關媒體報道,保監會認為在今年2月1日之前買賣A股是合規的,但在此后進行買賣的則屬違規。目前市場各方糾纏的焦點主要在QFII(12月1日)生效之前,作為外資的上海友邦就已經進入A股市場,是否意味著QFII的城池早已被攻破。更有媒體指出,上海友邦享有超國民待遇,并由此引發了對同類機構是否公允的話題。
實際上,上海友邦是否違規目前已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事件會對市場產生什么影響。資料顯示:上海友邦共參與過6只股票,分別是南京熊貓、亞泰集團、鐵龍股份、寶華實業、金杯汽車和上實聯合,且持股量不大,最多的一次是在金杯汽車2002年半年報中所披露的858547股,最少的一次是在亞泰集團2001年的半年報中披露的249970股。可見,上海友邦并沒有像國內的私募基金以及其他機構投資者重倉某只個股,所以,上海友邦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較大的散戶而已。同時,上海友邦的操作對于國內保險資金入市對市場的影響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即證券市場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并不是彌補投保與賠償的差價,而是作為分散風險的地方。因此,即使日后保險資金獲準進入A股市場,也不能指望它們成為大盤的“救市主”。
從上海友邦介入的個股來看,除了亞泰集團、上實聯合的業績尚可外,其余的個股并非是績優股,金杯汽車甚至出現了虧損,而上實聯合、南京熊貓等個股則是具有典型的重組題材。這說明外國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之后,并不一定只選擇那些績優的國企大盤股,甚至可能會出現另一種結果:不是“老外”引導我們走向成熟,而是我們同化了“老外”。
從操作意義來看,上海友邦所參與的幾只個股近日均有放量的跡象,至于是否會出現“上海友邦將2002年2月1日后介入的股票全部賣出”的結果,還要看這部分股票到底是否屬于違規的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