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潘霓
70家公司IPO
據西南證券有關研究人員統計,從發行家數看,截至今日,共有70家公司不包括增發在我國內地證券市場首次發行上市(IPO),融資總額516.9億元人民幣,其中材料與科技
類公司較多,體現了國家產業政策。
據中國證監會最新月度統計,截至11月底,我國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20家,今年前11個月,證券市場累計籌資911.87億元,同比減少20.71%。其中,通過發行A股籌資640.26億元,同比減少10.44%;發行H股籌資21.83億美元,同比增加722.23%;在A股市場配股籌資49.33億元,同比減少88.05%;發行可轉債籌資41.5億元。
兩頭大中間小
從發行規模上看,今年IPO的公司呈兩極分化趨勢,要么屬于特大型,如中國聯通(600050)500000萬股,要么就是袖珍型,如信雅達600571(1800萬股,而且是小的居多。據不完全統計,股本5000萬以下的公司有43家,3000萬以下的15家,中間規模明顯偏少。
從發行方式看,上半年首發公司除招商銀行(600036)外,都是采用網上累計投標詢價方式。6月13日,精倫電子(600355)這家全自然人持股公司的3100萬股A股,全額向二級市場投資者定價配售。從此,小盤公司大都采用這種方式。股本規模在3億股以上的大盤公司,如中國聯通、中信證券,則采用40%向戰略投資者配售,其余向二級市場投資者定價配售的方式發行。
發行市盈率低
從發行市盈率看,大多是16-20倍,尤其是將于12月23日發行的皖通高速發行價格僅2.2元/股市盈率只有12.25倍,創證券市場IPO市盈率新低。
由于二級市場低迷,新股定位較為理性。青海證券唐文勝甚至認為,有些新股定價出現低估的現象,如信雅達:總股本5846萬股可流通股本1800萬股發行后每股凈資產5.34元,發行價只不過13.87元。
正因為如此,新股下跌的空間較小,一級市場包賺不賠的趨勢仍會維持一段時間。
券商上市開先河
今年首發公司除中國聯通這只特大盤公司外,最引入注目的恐怕就是中信證券。中信證券12月13日刊登招股說明書,成為我國首家通過IPO上市的證券商。
從2000年5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一個座談會上表示要推動金融企業上市后,券商便開始了“熱身賽”。自1999年以來,證券公司紛紛開始增資擴股、改制,除中信證券外,廣發、招商、國信、海通、湘財、國泰君安、大鵬等公司都曾表達過上市愿望。它們紛紛成立專門的籌備上市機構,加快改制的步伐,聘請專業咨詢公司。
上市最直接的作用是拓寬了券商的融資渠道。通過發行股票上市使券商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持續補充資本,這既滿足了券商擴大經營規模和控制經營風險的需要,又為社會資本提供了投資證券業的途徑。券商上市還將推動金融創新,完善市場結構。優質證券公司上市后,將豐富上市公司品種,使股市更客觀地體現金融行業的整體實力,更綜合、更準確地反映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態。與此同時,改制和上市將促使券商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成為其規范經營的“催化劑”。
業績較為均衡
就新股總體業績而言,比先前有所提高。而且新股業績較均衡,每股收益大都在0.2元左右。發揮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優勢,讓質量更為好一些的公司上市,應是IPO的努力方向。
二級市場投資者更加趨于理性,對首發公司股票的買賣也不再是僅靠題材。如新近發行的長園新材(600525),雖有李嘉誠概念,也并未見明顯炒作跡象。
另外,新發IPO公司普遍不預測全年業績,是今年值得關注的一點。盡管法律并未就此做出強制性規定,但缺乏全年業績預測數據,會給投資者判斷帶來不確定性。
發行節奏和整個大勢密切相關,六至九月,發行節奏稍快,4個月中發行了26家。下半年市道持續低迷,發行速度也有所放緩,且首發公司主要是以中小盤為主。
對公司而言,IPO只是起點,而非終點。IPO公司只有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整體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才可能贏得市場的“滿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