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于明娥
從去年到今年一年,證券市場經歷了有史以來最蕭條、最困難的時期,市場各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尤其是在市值中已占半壁江山的機構投資者,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大調整風暴中紛紛被推向危險的境地,甚至是危機的邊緣。
券商:全行業虧損已成定局
席卷券商全行業的裁員減薪僅僅是傳達給外界的一個信號而已,如果分析一下今年券商利潤構成便可發現,其傭金收入減少了約60%,投行利潤收入萎縮近30%,自營與資管更成為無法填滿的黑洞。最新公布的中信證券招股說明書顯示,2002年中信證券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59.92%和82.80%,就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02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受今年股市大幅回調的影響,今年前3個季度股市累計成交23270億元,同比減少8912億元,下降27.76%;與此同時,企業在股票市場累計籌資69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82億元,下降28.7%。而后兩月情況未見好轉甚至更差,這說明,券商今年的經紀承銷業務量萎縮了近三成。
而傭金收入的減少幅度受傭金下調影響遠比成交減少的幅度要大。由于實行浮動傭金制后的傭金水平與交易印花稅相當,因此如果不考慮降傭在時間上有4個月的滯后,那么基本可以用印花稅的收繳情況來描述之。11月國家稅務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證券交易印花稅完成97億元,同比下降61.7%,減收156億元?梢哉J為,其中30%的下降歸因于交易量下降,而另30%則是印花稅下調50%,使總體降幅在交易額下降30%的基礎上再翻一倍。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有關人士透露,全國2600多家證券營業部大部分出現了虧損,虧損不僅集中在中、小券商和新成立的營業部,而且據記者熟悉的一位在某大券商供職的朋友告知,即使是他們這樣的大券商盈利也只集中在少量營業部,其余大部分營業部都虧損。
在業務急劇萎縮、利潤日見微薄的情況下,券商不得不選擇減薪裁員斷臂求生的策略。去年底華夏證券率先減員,這股浪潮已逐漸擴散至全行業。裁員幅度據了解大約為20%,多的高達50%,其中各公司的投行部成為減員的重點。
最為典型的是申銀萬國。申銀萬國在投行主承銷領域曾經風光一時,歷史上曾為178家A股(含增發)公司,41家B股公司擔任過主承銷,而2002年1-9月其投行業務竟顆粒無收,匯集了公司精英的投行部門也不能不“走人”。實際上,像申銀萬國這樣具有主承銷的券商,今年有一半都顆粒無收。目前實行的通道制使各公司的投行部門普遍處在臃腫狀態,一位券商投行老總抱怨,他們分配有2個通道。而“應付現有的2個通道,20多人已經夠了,但我們卻有60來人,那些6個通道的券商也不過60人左右,要將通道數量從2家增加到6家,可能要等三年五載!
迫于形勢,絕大部分公司都先后開始減薪。據記者了解證券公司減薪幅度一般在30%左右,大的可到70%?s水后的券商工資水平不再高得令人咋舌,而在工資結構中處于未端的營業部,普通工作人員的工資已經降至千元左右的大眾水平。
使券商陷入重重危機的是其自營與資管業務,根據我們前期進行的判斷,證券公司的自營盤占凈資本的比例多在60-70%之間,與最高限額相差十余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大規模的增資擴股使其資金面免于斷裂,但尚無力展開自救,大規模的自營虧損不可避免。三季度末亞華種業等幾家上市公司季報的登場曾令輿論一片嘩然,而這只是一個縮影。
亞華種業季報顯示,1至9月公司僅僅盈利243.44萬元,比2001年同期的818.50萬元足足下降70.26%。業績呈加速度下降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亞華種業斥資2.3億元占有19.42%的股份并穩居第一大股東位置的泰陽證券,出現了5358萬元的大幅虧損,受此拖累公司對泰陽證券的投資收益虧損了1040.62萬元。而泰陽證券今年的經紀與投行兩塊業務均表現不錯,尤其是投行業務盈利2000萬元。但自營盤跌價損失高達8000萬元,將公司利潤全部吞沒尚存5000多萬元虧空。此外,遼寧成大三季度報告也“曝光”了廣發證券第三季度虧損近7500萬元的內幕,可見自營與資管業務應是伸向利潤的一只黑手。
今年券商勉強度過難關,一靠增資擴股以解燃眉之急。二靠前兩年大牛市時積累的“家底”,如今看來已是千瘡百孔。年中證監會機構監管部主任李小雪曾自報“家底”稱,至2002年5月底,1998年證券公司不良資產率為50%,不良資產達460億元。他同時透露98家證券公司至5月底的凈資產為917億元,凈資本為457億元。所以有人預言,“現在還不是券商日子最難過的時候,半年甚至一年后,券商危機會更加明顯,那時,證券公司的破產或者兼并將會不可避免。”
基金:“零紅包”終結好日子
證券投資基金從1998年問世以來,每年的“紅包”總讓投資者“滿載而歸”,4年分紅累計高達240億元。今年卻要丟給投資者一個“零紅包”,因為除兩家基金凈值略高于面值外其余均跌破了面值即出現了全面虧損;鸬拈L期走俏原得益于政策的呵護與牛市環境,然而去年以來受三重因素影響基金業績一路下滑,一是基金黑幕曝光后對基金公司的監管明顯加強,二是新股市值配售剝奪了大部分的新股利潤,三是受市場持續下跌的影響,前幾年的盛況已不復存在,轉眼已是一片破碎山河——
基金凈值:由年初的平均0.975元,下降到目前的平均0.89元,54只封閉式基金中目前只有兩只基金保持在1元以上,其余均跌破面值;
基金指數:由年初的1139.75點,下降到目前的884點,跌幅22.43%,創出866.22點的歷史新低;
基金市價:已全面跌至0.90元以下,基金折價率由年初的1.03%升至目前的8.86 %;
基金持股:平均跌幅超過大盤,無抗跌性可言,缺乏具有號召力的基金明星品種。
從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三季度,基金連續4個季度采取增倉的戰略,致使三季度末基金持倉達63%,開放式基金的倉位也升至50%以上,這將基金置于十分危險的境地,而追溯其原因:一方面是基金經理判斷失誤;另一方面與基金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政策護盤工具有關。6.24行情后基金倉位陡升,說明基金充當了高位接盤的主力。今年是基金發行的又一高峰年,尤其是開放式基金增加到了14只,為爭取寶貴的新基金牌照,基金公司不得不顧忌管理層的臉色,也為自己套上了越來越沉重的枷鎖。
凈值大面積地跌破面值致使今年基金全面虧損已成定局,目前基金處境十分尬尷:割肉斬倉意味著將賬面浮虧變成實虧;低位補倉,由于離最高限額僅有十余點的空間,于事無大補,基金亦會格外慎重。惟有祈盼市場回升,或大規模融資才可能擺脫目前的困境。
保險公司:“養命錢”虧損達數十億元
今年下半年以來,保險公司減持手中基金份額的傳言頗盛,查閱中國保監會按月公布的資料便會發現,減持只發生在6月和11月,尤其11月大幅減倉62億。而實際到今年10月末,保險機構持有證券投資基金總額為299億元,比年初1月末的186億元,增加了60%。從月度數據來看,除6月和11月外,其余各月均呈逐月遞增之勢,5月及9月,是保險公司增倉最明顯的兩個月份,增幅均在10%以上,其余大部門月份保持6%-7%的增長水平,只有6月進行了大幅減倉,25億元,減倉幅度為10.37%。
如果把5月增倉22億元與6月減倉25億元兩事聯系起來看,不能不說,這是保險資金極其成功的一次波段操作,按5月末至6月指數上升12.5%計,這25億套現籌碼獲利約為3億元。
但這只是局部的勝利,全年來看,保險資金的賬面虧損仍高達數十億元。以基金指數計算,年初至今下跌22.43%,保險資金投資額按年中240億元計算,則全年資金縮水53.8億元。2002年以前,保險公司兌現累計分紅約為60(240*25%)億元,可見,目前損失已將前期分紅如數奉還。
特別是,保險資金作為證券投資基金最大持有人(持股約25%),如果撤出必將導致基金凈值連同保險資產的進一步縮水,較為理想的脫身之策是按凈值贖回。因此,今年以來出自保險公司的封閉轉開放的呼聲此起彼伏,據說雙方的接觸已有多次,亦有基金公司向證監會提出封閉式基金轉為開放式基金的申請,但是,遭遇大量贖回的危險依然是一大阻礙,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只有隨著大盤的上漲,封閉式基金折價幅度縮小后,才有可能推行。這樣,保險公司的套牢資產一時也無解套機會。
私募基金:第一個倒地的巨人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私募基金的個體私營性質,決定了它在我國這個不成熟的“新興+轉軌”的資本市場上所面對的深不可測風險只能獨自承擔。以去年以來的股市大調整為例,實際上某些公募基金和證券公司在股市上的損失并不比私募基金少,但遭受資金鏈斷裂滅頂之災的只能是私募基金,而不是相反。像某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管理的幾家封閉式基金,接連觸碰銀廣夏、數碼測繪、國電電力等高價莊股地雷,在其重倉股的高臺跳水中市值大幅縮水,損失慘重,但基金在封閉期內并不影響其繼續運作,頂多是撤換基金經理完事。而作為主管部門嫡系的國字號大券商虧損累累甚至瀕臨破產邊緣自然管理層也不能坐視不理,可以得到政策扶持擴募或增資擴股,以解燃眉之急;同時還出臺暫停國有股減持、降低交易印花稅等利好政策,以給陷入困境的券商以喘息、恢復元氣時機。
但對于私募基金而言,這種待遇是沒福消受的。在股市調整的漫漫熊途中,市場的每一次風吹草動都可能對私募基金造成致命打擊。首先難以為繼的是一些小型私募基金,股市的持續低迷、賺錢效應的消失以及市場中虧錢效應的擴散都將導致原先代客理財資金被收回,他們將最先淪為市場調整的犧牲品。其次是隨著券商傭金浮動制的實行和交易量的急劇萎縮,一些靠制造交易量拿傭金返還的工作室或咨詢機構很難再渾水摸魚,使得其也逐漸被市場淘汰出局。而規模較大、資源關系廣泛的坐莊私募基金由于遭到政策監管和市場蕭條的兩面夾擊,顯得力不從心,一些過去屢試不爽的操作伎倆不再靈驗,甚至有可能引火燒身,都使得各家私募基金的資金鏈條越收越緊,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車。
去年股市大調整以來,一些重倉駐扎沒有來得及抽身的私募基金大鱷為了維系坐莊股票的正常運行,整天疲于奔命,拆東墻補西墻,想方設法拉攏新的“金主?加盟,共抗股市寒冬。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一些私募基金許以重諾,對拉來大資金的中間人給予巨額提成,同時對委托資金實行保底高額固定回報(年收益甚至高達15%以上),希望以此撬動民間資本市場,保持金身不破。但資本市場從來就是個最殘酷的名利場,同富貴容易而難見患難真情,在強大的市場壓力面前,多數外圍資金出于自身本金安全的考慮往往是釜底抽薪而不是雪中送炭,也許某天盤面一時出現的幾萬股拋單讓私募莊家捉襟見肘的資金告急,就可能導致巨大的融資盤蜂擁而出,股價由此一瀉千里、一敗涂地而不可收拾,而一個貌似強大的數十億規模的資本王國也可能在瞬間就煙消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