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雜談
世界上任何事情皆有因果關系。
造假也是這樣。
上市條件不夠、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就必須包裝,必須造假;
配股條件不夠,圈錢不圈白不圈的,圈了不白圈的,也必須造假;
連續三年虧損就要退市的,要想繼續賴在市場里面的,就非要重組不可,時間來不及的也必須造假;
新股上市后改變資金投向炒作自己公司股票的,雖然有盈利但卻不能表現在賬面上的,也必須造假;
在一般的概念中,造假往往是無中生有的多,虛擬虛增虛胖的多。
但是也有個別的。
宇通客車的造假就是虛減資產。據宇通客車自己的公告稱,最近公司受到證監會行政處罰,起因是在1999年的年報中披露了虛假的資產和負債。在這份“包裝”過了的財務報表中,宇通客車通過編造虛假記賬憑證,“銀行存款”被虛減了1883萬元,其他應收款虛增了1883萬元;通過編制虛假銀行對賬單科目匯總表,修改明細賬,資產負債表“銀行存款”,被虛減4500元,“短期投資”被虛減9000萬元,“短期借款”被虛減4000萬元,“應付賬款”被虛減7000萬元,“長期借款”被虛減2500萬元,虛減來虛減去,宇通客車的資產和負債各被虛減了13500萬元,“減肥”程度之大令人大開眼界。
宇通客車為什么要這么做?董秘的解釋是當初為了不配白不配的配股資格,因為配股不光要看項目能不能成立,還要看上市公司賬面的現金情況如何,缺不缺自有資金。但是這種解釋卻不并為媒體所接受,有人指出,天歌科技配股資格批準時貨幣資金有1.7億元,江蘇吳中有1.96億元,紫江企業有2.4億元,全柴動力有1.17億元,浙江廣廈有3.22億元,宇通客車完全不必如此而假扮“要飯的”。
敏感的記者就此聯想到了宇通客車此后不久實施的M BO,也就是管理層收購,并進而指出宇通瘦身的新解釋就是為收購降低成本,同時還對宇通客車M BO實施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提出質疑,這筆收購費用數量在1.868億元至2.115億元之間,對宇通的管理層而言的確不是個小數目,錢從何處而來?
M BO眼下是上市公司熱衷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好像是當年改股不改制的上市公司第二次革命的惟一出路,就理順企業產權關系,提升企業活力而言,M BO不失為國有企業改制的一個方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的確面臨著現實的危險,上市公司也的確面臨成為部分冒險家提款機的陷阱。因而中國經濟時報在報道宇通客車時不無憂慮地提醒謹防M BO過程中的詐術。
詐術之一是M BO實施前做壞財務報表從而降低收購成本,這對管理層而言是輕而易舉的;
詐術之二是M BO實施時與政府部門串謀低價賤賣,管理層從中牟取暴利;
詐術之三是M BO實施后高分配瓜分現金紅利;
無論是M BO之前、之中、之后的詐術都實際上是針對一個人去的,那就是資產的所有者,上市公司的資產歸所有股東所有,大眾媒體的監督客觀上為中小投資者維護提供了一種可能不同的聲音由此而起,輿論的壓力迫使宇通高管作出解釋,但是遺憾的是在這一事件中,我們聽不到受傷害最大的大股東的聲音,被人虛減資產的性質實際上和保姆偷盜東家財產的性質是一樣的,何以主人卻并不吱聲呢?
一個最簡單的,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是所有者缺位,不是中小投資者缺位,而是國家股大股東缺位,盡管高管們在M BO中收購的就是他們的股份,他們卻可愛的選擇了沉默!
其實,真的有缺位的話,M BO又該向誰實施呢?缺位的不是所有者,缺位的是所有者的責任。
至于媒體所關注的M BO收購中的詐術,中國證監會已經有了對策,12月1日開始實施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及配套的《上市公司收購報告書》對收購人尤其是M BO中的收購人有嚴格的披露要求。
應當披露的有收購人“控制關系、股本結構、內部組織架構、內部管理程序、章程的主要內容、所涉及的人員范圍、數量、比例等;
需要披露的有“取得上市公司股份的定價依據”,這樣M BO中的折價收購就要有交待;
需要披露的還有“收購的目的及后續計劃”包括是否將于近期提出利潤分配方案等,這顯然就是針對完成M BO后高比例分紅的堵漏措施。
當然,有沒有人當回事那就不是一個對策能說清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