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江濤
被訪談人:山東神光首席分析師 孫成鋼
采訪時間11月29日
周二大盤再創新低1353點后,距年初的低點1339點近在咫尺,恐慌之中很多人開始揣測“大型頭肩頂”對大盤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下看1200點乃至1000點的大有人在。然而,“行情在絕望中產生”的股市鐵律再次得到應驗。
在10月19日,山東神光首席分析師孫成鋼曾經在本刊呼吁《新股發行必須停止》,在隨后的一個多月里,新股的發行雖沒有停止,但速度卻是放緩了不少。在即將到來的12月份,神光對當前的市場和行情又有什么新看法呢?
大盤已經見底
記者:近日,滬深兩市全部A股的平均股價已跌至10元以下,從本周下半周的熱點輪換,以及成交量的不斷放大來看,這是否意味著大盤已基本見底了呢?股價結構調整已經到位了嗎?
孫成鋼:歷史上,盡管10元以下的價格意味著相對底部,但具體的水平還是有差異的。1996年1月,股票平均價格水平不到6元,相對來說,如今的9元多還是偏高了。所以,單純從股票的絕對價格來說,股價的結構調整遠遠沒有到位。假設繼續保持股份長期不可全流通,隨著QFII的不斷深入,在境外投資者投資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A股價格逐漸向H股或N股價格接軌是正常的。
但如果能夠早日解決股份的全流通,可以說,當前價格水平就是最合適的位置——如果我們承認現實,就要承認當前的市場價格。在過去的一年半,中國股市的投資者總損失超過7000億元,難道這還不到位嗎?難道一定要再損失7000億元才算到位?
本次行情的最低點是1353點,但是,神光注意到,中國聯通和上海航空兩個新股以“新法計入指數”,就使大盤虛增了9個點,加上其它新股的因素,1353點的真實位置應是1340點,與今年1月的1339點基本一致。加上50%多的股票事實上已經跌破了1339點的位置,因此,我們認為,1353點就是本次行情的最低點,大盤已經見底。
12月的行情比較樂觀
記者:目前的行情與2002年年初有些相似,雖然在不斷探底,但也是一個不斷挖坑的過程,而且坑越深,埋藏的金子也會更多。那么,市場中真正的底部和機會到底在哪里呢?
孫成鋼:歷史上,中國股市一般有兩種筑底方式。一是雙重確認底。二是單針確認底。1994年以來,中國股市更多的底部是以雙重底形式確認的。最近的一次則是在1999年12月、2002年1月和2002年11月的1341點、1339點、1353點先后見底。由于有了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判斷,行情跌破1339點并在1300點之下形成“單針見底”的可能性不大,而更可能繼續以三重底的形式確認底部。
即使不看長期趨勢,就短期來說,在短短的14個交易日里,指數下跌200點,也是一種非理智的人為殺跌。從技術角度看,超跌后的反彈要求也是強烈的。
根據“神光戰略預測系統”系統的預測,2002年12月和2003年1月,股市將出現上漲。而且,12月的上漲幅度估計將達到6%以上。所以,我們有98%的把握說,12月的行情將更樂觀,行情反轉的概率更大。
在行情即將上漲的時候,神光建議選擇“風險價值”大的股票,即最近一段時間跌幅最大的一群股票作為重點建倉對象。
必須及早解決股份全流通
記者:雖然行情相對樂觀,但我們注意到,您認為中國股市的最大問題是有67%的股票長期不能流通,由此形成了畸形的股票高定價,而且以當前價格,中國股市的絕大多數股票是“絕對”沒有投資價值的。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股市當前依然沒有投資價值?應當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孫成鋼:所謂“投資價值”,必須有一個評判的標準。目前,市場吵吵嚷嚷的市盈率標準、凈資產倍率標準、股票絕對價格標準都是片面的。神光認為,判斷一家企業的投資價值,應以該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入水平作為基準,以公司的分紅能力作為判別標準。在絕大多數企業吝于分紅而熱衷于融資的情況下,企業是不可能有投資價值的。如果企業有良好的成長性,則可以彌補當前分紅不足的缺陷,但就長期投資價值來說,分紅率是判斷企業投資價值的最重要的指標。
中國的股票沒有投資價值,其本源的矛盾就是人為的股權分割。由于股權分割,造成二級市場的股票價格畸高,形成了最有誘惑力的“黑洞”——它吸引著無數實力機構以發行新股、增發、配股為最大追求,而不是以回報投資者為根本目的。
所以,要解決投資價值的問題,必須及早解決股份全流通的問題。只要股份全流通了,垃圾企業發行的股票無人問津了,證券市場才能真正實現資源配置的功能,把資金交給那些能獲得“超額利潤”的企業或企業家,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也只有這樣,行情的反轉才能得到更好的支撐。
解決全流通需要尊重歷史
記者:如您所說,中國股市的根本問題是股權割裂,不能全流通。但我們知道,全流通的實施如同"三峽工程",是一個長期的、浩大的工程。您認為當前能夠實施、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是什么呢?
孫成鋼:8年前,我們難以想象規模浩大的三峽工程會是什么樣子,但今年,我們卻看到了三峽順利截流,明年,我們將正式用到三峽的電。可見,只要用心、有耐心,無論多么巨大的工程都可以順利完成。
如今,全流通作為一個重大的、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擺到了桌面上,我們不應該采取“鴕鳥將頭埋進沙里”的做法,以為不正視它,問題就不存在。必須指出的是,股份的不可全流通正在成為“萬惡之源”,是股市不穩定的罪魁禍首。
神光的研究表明,在無法實施全流通的情況下,可以想象的金融創新的舉措都將給市場以沉重打擊——我們的市場不可能不發展,但如果每一步發展都要付出巨大代價,而所有代價的惟一根源卻只在全流通問題上,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和借口繼續延遲解決它呢?
目前,關于股份全流通問題,一些市場人士已經先后提出了若干解決思路,其中最核心的前提是:我們要不要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如果要,那么,還國有股和法人股的本來面目,按照“同股、同權、同價”的原則去掉非流通股數量的水分,通過縮股的方式使總股本降低,并進而提升股票投資價值,是最可行的措施之一。如果能通過國有股和法人股按照合理價格(應不以凈資產為標準,而以實際的市場承受水平為基準)配售給流通股股東,這也是可行的措施之一。
不必著急與國際接軌
記者:有人認為,如今市場的運行規則和環境已經變了,正處在一個由相對封閉的市場向相對開放的市場進行轉軌的關鍵時刻,因此市場必須承受這種轉型的痛苦。對此,您是怎樣認為的呢?
孫成鋼:市場的轉軌,并不一定要付出痛苦的代價——特別是當我們知道本來完全可以不付出這種代價的時候。
神光認為,2001年,造成股市崩盤下跌的根本原因是盲目的“市場化”。在一個計劃經濟時期誕生的市場上嘗試大規模的市場化,不顧歷史和現實地推進新股的增發、國有股減持的“市場化”,最終不得人心,被迫修改或終止,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慘痛的教訓。
而2002年,導致股市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則是盲目的“國際化”。在一個長期相對封閉的市場里,貿然推進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卻沒有正視歷史事實的勇氣,結果只能是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傷害了投資者的信心。
我們認為,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是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深刻領會“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克服固有的、不顧國情的思想根源。神光在學習十六大文件時發現,以前我們常用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經被換成“中國特色”。去掉一個“有”字,大有深意。以前的意思是我們要建設一種固定模式下、只不過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如今的思想是,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全新的,是中國特有的事業。中國的證券市場有創業時的特色,那就是不可全流通。如今,我們偏偏要放棄自己的特色,著急與國際接軌,與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接軌,這能成嗎?
“三個代表”中,要求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精神要求我們“保護合法的非勞動收入”。既然如此,憑什么要6800萬投資者“承受轉型的痛苦”并付出沉重的代價呢?為什么不能從他們已經為中國證券市場建設付出了14000億元的資金的角度出發,在轉型中讓他們享受快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