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企業(yè)發(fā)展融資的手段變成了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證券市場功能的異化,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
步德迎
近五六年,受美國股市繁榮的影響,我國股市投機氣氛越來越濃,股票市場對經濟的
積極作用逐步讓位給了消極作用。臺灣股票市場于1962年建立后,連續(xù)25年沒有出現大的行情,經濟保持了較快增長。從1985年開始,臺灣股市進入大起大落時期,經濟也隨之大起大落,從1987年起進入低速增長期。美國100多年來的幾次嚴重經濟衰退幾乎都與股票市場的過度投機有關。理論和實際都說明,股市對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融資上,而非投機上,股市的過度投機不利于實體經濟的運行。目前,我國股票市場對宏觀經濟的消極作用不可低估。
形成資金黑洞,加劇通貨緊縮。證券市場從社會上吸收了巨額資金,使實體經濟嚴重失血,干擾了貨幣政策的實施,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果。據中國證監(jiān)會統計,1991年證券交易所開業(yè)至今,總計通過發(fā)行和配售股票籌措資金8220.44億元。截止到2002年6月末,在兩個證券交易所開戶的投資者有6804.17萬個,按平均每個投資者投入股市20000元估算,則投入股市的資金總量接近14000億元。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對6月末城鎮(zhèn)居民金融資產的抽樣調查結果,城鎮(zhèn)居民戶均股票投資7000元,按此推算,僅城鎮(zhèn)居民股票投資總額即達11300億元。如果包括證券公司、上市公司和其他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證券市場吸納的資金還要加上數千億元。扣除上市公司將籌措的資金用于投資和生產部分后,股票市場從實體經濟吸納的資金超過為實體經濟籌措的資金4000億元,成為一個重要的通貨緊縮因素。
與實體經濟爭奪人才。證券市場吸收了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從事對實質經濟增長并無多大意義的股票買賣及分析研究工作,浪費了寶貴的人力資源,造成人才的緊縮。
成為強勢群體巧取豪奪的工具。證券市場使投機成為時尚,相當一部分股民實際上已淪為賭徒,嚴重扭曲了人們的道德標準。一部分強勢群體如上市公司管理人員、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有關政府官員則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弄虛作假,不擇手段地攫取不義之財。以管理完善著稱的美國不斷爆出上市公司丑聞,最近向以管理嚴格的日本也連續(xù)爆出公司財務丑聞,遑論尚處在市場經濟初期的中國了。
危及社會的穩(wěn)定。股市的漲落已經成為危及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干擾了政府的正常工作。
嚴重抑制消費和投資。證券市場中,在少數人暴富的同時多數人虧損,抑制了總的消費需求。根據一般股市投資者盈虧比例分析,普遍的說法是10人中1人賺,2人平,7人虧。不管這個比例是否正確,少數人賺多數人賠大概沒有人懷疑。按照經濟學中收入與消費的關系,收入越高的人消費率越低,由于股市投資少數人贏利多數人虧損,使總體消費率下降,因而對消費市場需求不足也應負有一定責任。有人說股市有財富效應,牛市有利于擴大消費需求。事實上,財富效應是對美國經濟說的,在中國并無這種效果,因為美國居民使用消費信貸較普遍,當他們在股市上賺錢后,使他們更多地使用消費信貸,形成所謂的財富效應。中國消費信貸比例很低,因而財富效應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不管中國還是美國,當股市出現牛市時,都是大量資金入市之時,如果沒有其他資金的補充,必然導致消費和投資的弱化。考察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以來我國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和股票指數可以發(fā)現,消費品零售額低速增長的情況雖然與經濟增長放慢有關,但與股票指數的連續(xù)攀升對社會資金的吸引也有很大關系,說明股市與消費是一種互替關系而非互補關系,股市的過度膨脹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需求。上市公司的實際投資增長率也與證券指數的高低成反向運動,即證券指數上升較多時,上市公司雖然融到了更多資金,但他們往往把資金用于股市投機,而實際投資增幅反而很低甚至下降。
干擾了正常的宏觀調控。隨著股民人數的增加,股市的波動牽動著越來越多老百姓的心,對社會穩(wěn)定開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為了社會穩(wěn)定,政府不得不越來越多地關注股市的動態(tài),不得不動用各種政策手段來扶持股市,使原本應隨經濟波動而波動的股市變成了隨政策的調整而波動的股市,中國股市因此被稱為“政策市”,股市這個宏觀經濟的晴雨表變成了股民心情的晴雨表。目前的證券市場已經異化,從手段變成了目的,從為企業(yè)發(fā)展融資的手段變成了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不再是通過證券市場為企業(yè)融資,而是要調動各種資金來維護證券市場的繁榮。更有甚者,許多股票投機者和股市操縱者及其在學界的代言人以社會穩(wěn)定為名,向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政府停止某些重要的改革政策,或出臺一些刺激股市擴張的政策。證券市場的這種異化已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產生了十分有害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