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業
中國股市還是很小
我沒有統計過中國到底有多少正在進行正常經營的企業數量,但是,國有企業的數量截止到2002年初還有130000余家,還不包括改革20年以來已經消失的經營不善的企業。目前
民營經濟已經占據了經濟增長的2/3之多,而且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再加上外資企業,我想數目在30萬個應不為過。以區區上市公司總數1200余個與之相比,尚不足0.4%!從股權融資的密度看,實在是談不上偏好。中國的股市其實還是真的很小!
另據統計,在公布了2001年年報的1159個上市公司中,總資產為3042.41億元,總負債為1655.79億元,加權資產負債率為54.42%,這兩個數據相對全國近10萬億元的產出增量,112314.7億元的貸款余額(人民銀行2001年末數據),這一比例幾乎微不足道。
有關數據顯示了股市大發展的7年來股權籌資額與相應的負債水平。從統計看,在最為壯觀的股權融資年份(2000年)里,上市公司的股東權益與負債的比例也不過是50%,連最高比例的1997年,這一比例才僅有81.6%,未超過1∶1。可見,在信用制度不甚發達也不太為銀行所重視的中國資本市場,企業的貸款更多是靠資產抵押,而抵押比率顯然未能超過1。增量股權融資金額與增量債務融資額兩者之比,6年以來平均水平為45.5%,股權還不到債務融資的一半。說明上市企業偏好債務融資而遠非股權融資。
從上市公司的再融資比例看,再融資行為自1993年開始,10年平均占當年股權融資總額的比例為41.79%,其中配股自1993年開始,在1995年達到歷年占總融資額比例的最高峰73.48%,其后比例有所下降,10年平均比例為35.55%,增發行為僅有不到5年的經歷,累計額不到總融資額的10%,說明首發(IPO)行為是股權融資的主要力量,累計占總股權融資的58.21%。
上市公司不是“垃圾”
對上市公司負面評價最多的是企業的經營效率低下。這方面已有無數文獻論及。如果僅拿部分甚至是個別企業來論證,那畢竟是局部的問題。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整體,畢竟代表著中國眾多企業的佼佼者(從國家規定的近乎苛刻的上市條件或再融資條件可以推知),因此,其整體質量應該以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眼光來看待。
由于一個國家的利息率代表的是一定時期內社會資本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因此,利率的高低也反映了市場平均收益率水平。而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則代表了公司管理層對股東(投資者)資產經營獲利的能力。10年來,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一直都是一年期平均存款利率的1.6倍以上,而在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別達到了3.04、3.51和2.5倍。如果以一年期貸款利率水平來衡量,除2001年外,其余年份均超過了20%以上,個別年份(1994年)更是超過了50%。2001年由于財政部對利潤確認的會計調整,因此,該年數據的偏小有可能會被來年的數據增大彌補。
即使以5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或者是以3-5年期的貸款利率水平(這兩類數據曾被學者當作中國資本市場的無風險利率)來比較,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平依然不屬于劣質。考慮一下在中國改革進入到深化階段,因經濟轉型帶來的大面積行業性虧損的今天,為數巨大的國有企業掙扎在破產邊緣,十幾萬戶國有企業僅貢獻了寥寥數百億的利潤,你會明白,上市公司就整體來講,絕對不是“垃圾”。
處在經營擴張期的公司,由于缺少資金,因此,不分紅或者少分紅是可以理解的。中國股市發展時間短,真正的發展可以說從1996年才開始,因此,在發展初期,由于投資者的如上文所說的“風險投資”性,而上市中介投資銀行和監管機構監督不嚴,因此,派現公司數量并不多。有關數據證明,自1998年來,情況正在改善。2000年有91.2%的企業獲得了盈利,并且由71.8%的盈利公司進行了派現分紅,這一數據占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65.5%。超過六成的分紅公司的派現比率在25%-75%之間,這些還是比較符合國際慣例的。
上市公司作假根源是什么
如果對國外尤其是美國的股市抱有迷信,那么,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丑聞必定會使大家清醒過來。在信息不對稱和存在道德風險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者具有天然的作假傾向。只有依靠嚴格的制度約束才能解決這一矛盾。信用的形成不是靠道德說教或“雷鋒式”的圣人般的自律,靠的是重復博弈的普遍規則和嚴厲的懲罰機制。只有作假的成本(它等于作假被發現的概率乘以因作假必須承受的懲罰)遠高于作假收益時,作假才會被停止,信用才因此建立。
我們不能因銀廣夏、藍田股份、東方電子之流的造假,就代表了整個上市公司群體。對部分業績“火箭公司”持有懷疑態度是可以的,投資者對要投資的企業保留一份冷靜是理性的,但是,不應該走入極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