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
中國證券市場上每有傳言就會影響政策、進而影響指數的時代正悄然走向終結
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按計劃在11月8日召開。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在11月7日收市以后,聯合公布了《合格境外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有市場人士認為,此
舉包含了為十六大添些喜慶的用意。然而,市場對此沒有給予熱烈回應。不僅8日開會當天,市場一派慘綠,而且在接下來一周中,股市大幅下挫,上證指數由8日的最高點1573.10點,下跌至15日收盤時的1460.79點,跌幅達到7%。
輿論出現了許多對跌勢的不理解,認為在政策面、宏觀面、基本面向好之時市場“跌跌不休”并不正常。而市場上甚至出現傳言,先稱交易所希望大戶托市,又說證監會要求券商托市。
當然,其實沒有“托”。15日十六屆一中全會閉幕,上證指數僅回升了0.2%,為1463.69。一切太平。
分析過去的一周何以做空動力如此強勁,已經有許多非常專業的文章。我們在這里想說另一層意思,就是黨的大會是黨的大會,成功而喜慶;股票市場是股票市場,投資者自有判斷考量。中國出現召開重大會議而股市連跌的局面,或有些人幸災樂禍,有些人憂心忡忡,但畢竟絕大多數人視為正常并不以為非,會議照常選舉照常通過各項決議,一切順暢一切如常。終于走過來了!這實在是件好事。
中國從決定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始,就是一意朝向“現代市場經濟”。那么何謂“現代”?經濟學的基本道理表明,現代經濟與傳統經濟的重要區別,就在于政治與經濟間有一臂距離(arm distance)。傳統經濟中政治與經濟完全纏繞在一起,盤根錯節,互相影響。而現代經濟雖然與政治相關聯,卻并非須臾不可分離。憑借一臂之距,經濟可以較少受到政治的波及,更好地按自身的規律運行和發展。在現實生活中,現代與傳統未必完全分得清,其實正是交錯出現。例如臺灣的市場經濟無疑比中國大陸要發展得早,但當年臺灣大選,就曾出現過當局以國庫資金托市渲染“利好”的謬舉,結局可以想知。現代商業社會中任何經濟活動過于政治化,對于經濟本身都是最大的悲哀。
這個道理具體到中國股市,正是中國證監會高層曾多次表達過的重大原則:“不以調控指數作為工作目標。”于早期的艱難和多年的扭曲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證券市場,至今還不能完全擺脫“政策市”色彩,管理層連月來也有許多可見的舉措,以政策利好善意地期望市場穩定。不過,這些政策畢竟沒有違背最基本的市場原則,于市場的長期建設無損。即便被輿論大大夸張的“6·24”行情,也止于國有股減持停止重大政策轉折本身,有形之手并未進而刻意制造另一個“5·19”。及至十六大,各種跡象已表明,中國證券市場上每有傳言就會影響政策、進而影響指數的時代正悄然走向終結。這對市場上短期利益的追逐者或是損失,但無疑是福及長遠、福及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巨大進步。
到今年10月底,中國股票市場上已經有了121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占到GDP的近半數。近12年的發展有此成就,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的人沒有理由不對中國股票市場感到自豪和格外看重。不過,看重市場有不同的方式和態度,關鍵的還是要著眼于市場的根本建設,而非隨指數上下或喜或哀。股票市場的特征是投資于未來,而人們對于未來的判斷主要基于信心。對于經濟大勢的看法屬于宏觀的信心,對于上市公司和市場本身的判斷是微觀的信心。中國股市多少年來一直“牛短熊長”,主要原因還在于投資者的微觀信心不足;恰如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今年來跌去了近1/3,首要原因來自投資者對市場本身的懷疑與失望。值得慶幸的是,哪怕是在中國,市場在疲弱之時,市場的原則卻在步步呈現強勢,而長久信心與原則同在。
中共十六大對“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予以高度的肯定,并提出要“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這對于天生與私有經濟相聯系、提供非勞動收入的股票市場,無疑是個好消息。可以想知十六大以后中國的股票市場會在治本的意義上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在經受新的砥礪之后,其明天終將是明媚有生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