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
“科學城”、“鵬博士”、“招商局”,是地名?人名?機關名稱?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它們實際上都是股票簡稱,你會不會感到奇怪?
實際上,它們原本也不叫這個名字,“科學城”原名是“烏江電力”,2002年9月,廣
州開發區的凱得控股通過資產置換等一系列資本運作成功入主烏江電力,并將后者更名為“科學城”。與之類似,“鵬博士”原名是“工益股份”,2002年7月,工益股份與深圳多媒體公司進行了資產置換,后者將“鵬博士教育軟件”和“鵬博士校園網系統”作為無形資產置入了上市公司。“鵬博士”作為深圳多媒體公司擁有的品牌同時成為了新公司的簡稱。“招商局”公司原名為深招港,因其大股東為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2000年7月變更為現名。
以上這些公司的新名稱雖然多少有些令人費解,但總算是有根有據,而有些上市公司所變更的名稱就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了。
據統計,截至2001年12月,在1131只股票中,名稱與“高科技”沾邊的有78只,占6.9%。這其中還不包括那些帶有“信息”、“軟件”、“電子”、“電腦”、“計算機”、“科控”、“科創”、“生物”等字樣的股票,以及其它帶有“科”、“技”、“技術”等字樣的股票。而在1996年4月,深滬兩市中僅有深科技、同濟科技和張江高科3只股票被冠以“科技”、“高新”的美名。
導致各公司對“科技”趨之若鶩的主因是始自1999年的高科技熱潮和網絡熱潮。僅1999年4月30日至2001年4月30日,滬深兩市就有33家公司改稱為“××科技”。有一些公司還嫌不夠徹底,干脆改稱為“××軟件”、“××高科”、“××高新”。但是絕大部分改名公司的主營業務并沒有絲毫改變,也沒有進行任何的資產重組和股權變更,是不折不扣的名實不符。最典型的就是“中科創業”了,其原名為康達爾,公司前身是寶安縣養雞公司,主營業務為養殖肉雞、雞苗、禽蛋、生產制造肉制品等。1999年12月在公司主營業務并無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公司名稱變更為“中科創業”,2001年10月又改回為“康達爾”公司名稱至此已完成了一個輪回。
中科創業的改名一方面反映了在一輪牛市結束后,科技概念在市場上所受到的冷落;另一方面也是中科創業“改頭換面,重新做‘人’”的需要。中科創業股票操作案已成為中國股票市場上的典型案例,受此案影響,中科創業的市場形象和企業形象都受到很大損害,因此,改變名稱就成為了減少負面影響的最簡便的方法。與之類似的是藍田股份,公司曾因涉嫌利潤造假遭證監會調查。2001年12月,藍田股份變更為“湖北江湖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變更為“生態農業”。
事實上,希望借改名使人們忘掉過去的做法并不是國內上市公司的專利,對受丑聞困擾的安然公司來說,改名也是個好方法,安然公司發言人就曾表示:“如果我們要從破產中重新組建起來,我們需要一個新名字,并且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在這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古諺顯然不具有什么說服力。
但是,不論出于何種目的,上市公司的隨意更名已給投資者帶來許多麻煩。
據不完全統計,自1999年以來已有近200家上市公司改名換姓,約占目前上市公司總數的1/6,有的公司甚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連續兩次更名。如廣華化纖在1999年1月更名為歐亞農業,同年10月又搖身一變成為了英豪科教;百隆集團從2000年7月變為百隆科技后,次年3月又改為數碼測繪,此類公司多達10多家。
由于這些公司在公開披露公告中大都不提及曾用名,投資者見到新名稱后,常常被搞得一頭霧水,例如前面提到的“鵬博士”、“科學城”之類,即使是老股民一時之間也難搞清其中的原委。
目前對上市公司更名尚無明確限制,只要經過公司董事會等法定程序,到工商局變更登記即可。上市公司或是因為實施重組或資產置換主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原來的名稱不再適用;或是為發揮品牌效應,直接以品牌命名。這些本無可厚非,只要上市公司在更名后的一段時間內,在發布的公告中注上曾用名加以提示,就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很多便利。
而對于那些借改名趕時髦的公司,管理部門也應設法加以約束,我國《公司法》中對公司名稱中使用“中國”字樣的就有明確的規定,這對于維護市場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欺詐行為都有積極作用。有鑒于此,有關部門應考慮對“科技”、“高科”之類字樣的使用也加以規范,以杜絕“科技公司”泛濫成災,公司更名隨心所欲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