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崇
QFII制度在眾人矚目中終于在十六大的前夕“聞其聲并見其人”。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于2002年11月7日下午在中國證監會網站上聯合公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將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這個消息同上周初公布的外資可以購買非流通股的消息一起,被廣泛地稱之為市場的“救星”,外資也被看做是能夠挽救
眾多投資者于水火之中的“救星”,但是,筆者認為,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欣欣向榮的經濟吸引著每一個外來的投資者,但是,作為外資,他們考慮更多的會是風險的問題。外資考慮的首要因素必然是中國資本市場股權基礎結構,也就是特殊的中國股權結構到底能夠帶來多少的風險。說白了,就是還有2/3的股權是非流通股困擾著每一個外國投資者的投資。一家著名的外資投行在前期發表的投資報告中稱,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首要風險就是非流通股的未來走向。實際上,并不只是非流通股的未來定價,中國證券市場目前的股權結構還包含著眾多的隱患,包括前期已經暴露出問題的一股獨大、惡意圈錢等行為。到目前為止,還有些投資者不把中國證券市場看做完全的證券市場,因為目前國有股等非流通股的存在,始終是投資者的心病。
B股市場已經為A股市場一些抱有不切合實際想法的投資者上了一課。從目前B股市場的情況看,除了在前期有一些失誤外,沒有能夠吸引大量外資的重要因素,就是龐大的非流通股的存在。B股已經為外資介入提供了一個通道,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多少外資對這塊蛋糕感興趣,B股市場已經成為典型的內資市場。對于外資來說,有投資更加方便的B股,甚至H股可以投資,有必要再“花費大力氣”,利用QFII的方式進入市場嗎?
實際上,不管是QFII也好,抑或是前期的一系列措施來講,引進國外有實力的投資者,關鍵并不在于提供多少通道,而是應該盡快加強治理力度,完善A股市場的治理結構,使其具有投資價值,能夠讓外資覺得有利可圖,外資必然會蜂擁而至。例如,日前香港市場民營企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引起了香港市場對內地民營企業的恐慌,這種信任的危機是很可怕的。很多外資本來就是帶著有色眼鏡來看中國的上市公司,民營企業又出現了這么多問題,外資的望而卻步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很多外國投行在私下就說,看中國的上市公司,不能只看報表,而是非要實地察看、親自查賬。如果外資連上市公司的本來面目都看不清楚,你怎么讓他投入大把大把的美鈔來投資?
QFII細則還規定了外資的門檻,從目前的標準來看,證監會和央行制定的門檻還是很高的。雖然這樣能夠保證這些外資的成熟性,防止外資投機,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這些外資投資者的范圍有限。并且,作為成熟的外資投資者,在沒有做出詳細的論證之前,他們是不會輕舉妄動的。因此,外資對于中國證券市場,很可能會錦上添花,而不會雪中送炭,所有期待外資作為“市場救星”的夢想都是不切合實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