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段彤
很多參與證券市場時間較長的人發現,今年一些政策的出臺對股市的影響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年初以來,先后有降低印花稅、降低傭金、停止減持國有股等眾多利好政策出臺,但
給市場帶來的卻只是暫時的興奮。以往政策出臺常常會引起市場的大起大落,如今卻讓位于波動幅度收斂的平衡市,這說明市場本身的力量在不斷壯大。
回顧中國股市的歷史,不難發現股指的盛衰大都與政策密切相關。1992年上海股市開放價格和股份全拆細,上證指數沖破1000點,并繼續沖往1500點之上,隨后在國家1993年的宏觀調控中走向“熊途”。1994年的三大政策造成了股市一個月上漲2倍多的神話。1995年國債期貨市場兩次出事,暫停之后,股市再次大力反彈。1996年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開始放松,銀行利率開始下調,場外資金大量涌進股市,以價值發現和績優股帶動的行情,迅速使上證指數輕松地攻下了1200點,直至《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出臺才連續跌停。1999年的“5·19”行情,恢復性行情的定性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2000年股市單邊上升,在三類企業入市、股票質押貸款等利好措施配合下,資金推動上證在2001年6月達到2245點,直到國有股這個“籠中虎”的釋放才止住了牛市的腳步。
進入2002年,政策的效用似乎在弱化,市場力量在壯大中成熟起來,“無形之手”開始發揮作用,主宰著整個市場的大趨勢。據統計,除今年外上證綜指全年最小的波動幅度為1998年的36.43%波動幅度最大的年份為1992年的388.12%。11年的平均每年波動幅度為113.86%。以1995年以來的8年來看,全年平均波動幅度為66.69%。其中波動幅度最小的年份仍為1996年而波動幅度最大的則為1999年。到目前為止今年上證綜指的波動幅度僅為30.59%基本上是歷年波動幅度最小的年份。
市場形成目前的局面,可以說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市場自身運行規律的體現。
第一,一年來,中國資本市場規模迅速壯大,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200多家,尤其是中國石化、招商銀行和中國聯通等大盤股的相繼入市,加大了大盤的制衡籌碼,弱化了個別股票的起伏對大盤的影響。
第二,在管理層“超常規發展投資者”政策的指導下,機構投資者隊伍迅速壯大。目前基金管理公司達17家,基金規模突破1000億元。年初以來,基金經理就定下基調,他們幾乎一致地提出“波段操作”,這對整個市場的投資行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第三,在市場系統性風險增加的情況下,資金安全性是第一要求。年初以來大量機構資金轉向風險低的國債市場,而與此同時,1至9月銀行新增居民儲蓄存款突破萬億元,其中可能有相當部分資金是從股市撤離的。新股發行市值配售辦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使其能夠享受到一級市場的無風險收益,但同時投資者也要承擔大盤下跌造成的市值損失。有研究報告指出,今年5月新股發行采用二級市場市值配售辦法后,原來滯留于一級市場的部分資金加速流向銀行和債市。
第四,從新股配售發行的實際效果看,在擠走原來滯留于一級市場資金的同時,又直接成了二級市場的資金抽離。據統計,6至9月份,證券市場籌資額達334.07億元。在有效資金謹慎入市的情況下,市場重心的下移就成了必然的事。
第五,去年以來管理層加大了監管力度,在大力查處各種違規造假的同時,出臺了一系列的市場規范措施。
第六,2001年7月開始,受國有股減持、大批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管理層對違規資金清查,多家上市公司會計資料做假被揭露等,投資者在股市快速的下跌中理智起來,廣大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日趨成熟
當然,影響市場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國際股市和周邊市場,市場的力量正是在這些因素綜合的作用下,才逐步得以壯大、成熟。
管理層多次提出“市場能夠決定的,就讓市場自己決定”,可以說,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是管理層倡導證券市場的市場化改革的目的。當然,我們離“發展健康、秩序良好、運作安全的證券市場”還有相當的距離,在發展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會逐漸暴露出來。“發展是硬道理”,我們只有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尊重市場規律,與時俱進,推進交易制度、融資方式、交易品種和管理制度的創新,才能使我們的證券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保持證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