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煒
QFII(合格的境外投資機構進入中國股市制度)近期推出的可能性極小,但有關QFII的話題越來越熱。在上證指數苦苦堅守1500點的時候,有關“QFII推進工作已進入最后階段”的消息,本是有助于股市回暖的一大利好。然而,投資者的反映卻非常平靜。在他們看來,資金推動雖是股市上漲的主要動力,但短期內指望QFII引入大量外資并不樂觀。
國內股市并非沒有“軟肋”
作為一種過渡性制度安排,QFII可在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有序、穩妥開放證券市場的特殊通道,包括韓國、臺灣地區、印度和巴西等市場都曾經采用。按權威人士的說法,臺灣地區的經驗表明,QFII能成功地吸引外國資本進入當地股市,不僅為臺灣地區吸引了大量的資本,而且在事實上已成為進行投資選擇、激勵公司管理者的潛在力量。至于通道建立以后,QFII能夠引來多少外資,關鍵還要看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有多大吸引力。
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年中曾指出,新興市場經濟本身千差萬別,有的國家由于自身證券市場發展水平有限,以及經濟欠發達,無法吸引外國資本進入證券市場。他認為,QFII能否成功推行的關鍵在于整體經濟是否有吸引力,有無合適的投資工具和證券市場。他認為,我們是具備推行QFII的基本條件的。
從改革開放20年多來中國經濟對外資的吸引力來看,以QFII方式介入中國資本市場,肯定將受到外國機構投資者的廣泛關注。不過,市場人士對QFII的吸引力也有不同看法。
大福證券集團研究部董事麥德光等香港投資專家近日稱,QFII只是內地證券市場一廂情愿的事,短期內境外投資者不可能大舉進入。
既然QFII能否成功,關鍵要看整體經濟的吸引力,那么,為什么QFII短期引資的預期未被看好呢?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投資中國股市就意味著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可實際上,現階段國內股市的吸引力,恐怕在發揮QFII的魅力時還存在一些“障礙”。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是因為外資在華投資獲得了理想的回報。引入QFII是在過去直接引進外資的延續,是引進外資的一種新形式。如果通過QFII方式介入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暫時還無法預期能夠獲得理想回報時,難免出現觀望大于實際行動的現象。而在體現投資回報方面,國內股市并非沒有“軟肋”。
業績走勢與經濟增長背離的問題,依然困擾著上市公司。2002年中期,滬深兩市1204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0822元,同比下滑19.59%;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3.23%,同比下降20.43%。對于這樣的業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剛指出,在上半年整個國民經濟和各類企業走好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并沒有同步上行,甚至一些公司業績出現大面積滑坡,其中的深層次問題發人深省。
再看行業,房地產業和外貿業目前景氣度較高,可上市公司并沒有用業績給投資者帶來成果分享。研究報告顯示,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地22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中期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064元,扣除非經常性收益后0.053元,凈資產收益率2.27%,兩項指標均低于同期上市公司的平均數。
從4月份起,我國外貿出口一直處于加速增長的階段。其中,4至6月的3個月增長速度達到了17%,7月和8月的增長又進一步達到了25%以上,9月份的出口總額同比增長速度更是達到了33.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貿類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取得同步增長。南紡股份、江蘇舜天、新天國際等公司凈利潤均不同程度地滑坡,江蘇舜天今年1至9月的凈利潤僅略微超過去年全年凈利潤的一半水平。
四大缺陷影響外資積極性
QFII能否成功要看整體經濟,可如果上市公司業績與整體經濟背離,其結果可想而知。進一步檢討國內A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還存在另外四大問題。
其一,國內證券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存在很大的差異。國有股等非流通股的存在,由此潛藏的問題始終是投資者的心病,必然讓境外資金存在顧忌。這種差異性還導致流通股價值被高估,在沒有解決全流通問題,或全流通解決步驟不明朗前,境外資金難免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
其二,決定市場變化的主要因素難以琢磨。國內證券市場的最大特點是“新興+轉軌”,二級市場漲跌起落很多時候與基本面相背離,而是經常性受突發性政策因素左右。政策本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可現狀卻是政出多門,甚至總有反復。這樣就勢必增加證券市場的風險,為習慣成熟市場游戲規則的境外資金所不能理解。證券市場有風險,但證券市場畢竟不是風險投資市場,境外資金可能最煩惱的便是“政策市”。
三是長期投資的價值未充分體現。QFII引入的是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所謂“合格”顯然不是那些敢于到新興市場賭一把的國際游資。有市場人士預料,外國養老基金和保險資金最有可能成為QFII。另外,專注于某個國家的封閉式投資基金也是中長期性質的QFII。事實上,QFII無論具體由哪些資金組成,這部分資金肯定具有中長期投資的特征。
而現在的問題是,國內上市公司贏利能力的持續性,及現金分紅能力,都還無法體現出中長期投資的價值。上市公司運作不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待加強、財務報表有水分、大股東輕易操縱等一系列問題,在穩健型的境外資金看來,長期投資的價值打了折扣。
第四,國內股市缺乏有效規避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面對只能單邊做多贏利的市場缺陷,穩健型的境外資金不會像國內投資者那樣“橫沖直撞”。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境外資金還將面臨投資理念的沖撞,這都將被他們計入投資成本。而投資成本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境外資金入市意愿的高低。
上述四大缺陷的存在,意味著吸引“合格”機構投資者更難。中國股市留給境外投資者的最初印象,恐怕有三點最為深刻:一是背靠的國民經濟基本面良好;二是市場缺乏規范性和有序性;三是投機性強。
富通基金管理亞洲有限公司總裁田仁燦前不久談起中國股市發展的瓶頸時指出,6900萬個人投資者的投機取向,加上少數機構投資者頻繁操縱市場,使得市場的波動幅度和風險加大。顯然,國內A股市場投機性強的特點,有悖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
中小投資者對QFII實施效果的預期不高,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去年B股市場對內開放后引發了外資大出逃。B股市場的外資進出渠道暢通,股價比A股便宜一半以上還尚遭拋棄,又如何指望外資青睞A股。
同樣是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成果,外資倒不如去買香港市場上的藍籌股和紅籌股。雖然H股、B股市場與A股市場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外資難免不對A股市場的缺陷存在顧慮。因而,若單純把推出QFII作為扶持股市的利好政策,或許確有“一廂情愿”之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