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封景
目前,日本個人金融資產正在加速轉向海外投資,由于日本國內超低的銀行利率和長期的股市低迷,使得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將手中的日元換成外幣資產,謀求增值。而中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使得越來越多的日本投資者對“中國概念”、“香港概念”股票追捧。
另一方面,一些日資企業也試圖擺脫國內低迷市場的影響,尋求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上市。正是看中了日本國內的這種強烈需求,一些在華日資券商加緊了在華的戰略布局和業務調整,開始將日本散戶以及尋求在中國上市的企業看成自己未來在華業務的重要部分,改變以前為中國企業推介海外上市的單一業務格局,業務方向發生了逆轉。
日資券商應時忙變局
據日本銀行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日本個人持有的外債、股票等外國證券的余額相當于9兆4000億日元,比一年前急增58.9%;外幣存款余額相當于4兆3000億日元,增長了15.9%。兩者合計達13兆7000億日元,比一年前增加了4兆多日元,已經創下了日本個人外幣資產的最新紀錄。而即將開放的中國證券市場,對于日本投資者顯然有更多的吸引力。
目前日本國內一些二線券商已經開始著力開辟日本個人投資中國股票的通道,而對于先行來華的一些大券商,這塊頗有潛力的業務當然也不會錯過。今年上半年,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證券再一次決定擴大亞洲的證券業務外,還計劃從5月份開始銷售投資于亞太地區7個股市的大型基金。大和證券等亦不甘落后,上個月,它還剛剛與上海國際集團成立了海際大和咨詢公司,借著這個臺子,大和證券在中國探路尋情圈攬客戶就更加名正言順了。同時它與上海證券一直以來進行的合作談判近日也加快了進程。
據了解,包括大和、野村、日本國際在內的幾家日資券商是最早來到中國的外資證券機構,在20世紀80年代幾家日本券商在中國設立了代表處,著力開拓投行業務,野村證券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設立了類似海際大和的合資咨詢公司以深入探測中國市場。近十年來,大和證券和野村證券的距離越拉越大,在今年中銀香港上市過程中,野村作為在日本地區牽頭的承銷商,動員其127個營業部2500多名銷售人員在當地進行地毯式轟炸,因貢獻卓著一時占盡風光。而大和、日興等幾年來在中國卻鮮有可拿出來一亮的成果。即使是野村,與歐美等大投行相比,實力也要弱得多。對于中國企業的海外上市,目前國內外投行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日資證券要爭起來會更困難。
而中國即將對外資企業開放的國內A股市場,成了日本券商翻身的好機會。不久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副所長劉嘯東帶隊到日本為上交所做推介,據說日本企業界反響熱烈。這也成為日資券商改變在中國業務格局的主要動力。而做日資企業的中國上市,日資券商優勢自然是明顯的。
日資券商借臺入場
“日本企業要來中國上市,日資券商本身在中國是沒有渠道的,不過它可以借助咨詢公司的平臺先行準備起來,國內A股市場一旦放開,它就能馬上把這些業務做起來。”上海國際集團一位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
上月,大和證券就與上海國際集團(上海證券的控股股東)合資成立了海際大和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據了解,境外券商在內地設咨詢公司的不少,以港資和臺資居多,主要還是采取獨資的形式,咨詢公司和代表處掛兩個牌子在一處辦公,其實也只是一班人馬。比起這些該頭換臉的代表處,海際大和最大的不同是它中方合作者的背景,此外,中日雙方所賦予它的使命也遠遠超過一般咨詢公司的概念。
海際大和投資咨詢公司由三方合資,上海國際集團(SIG)、大和證券SMBC亞洲控股有限公司、株式會社大和總研各占50%、40%、10%的股份。按照公司副總李軍的話說,成立合資咨詢公司是“兩大集團出于戰略上的考慮走出的一小步”,將為未來雙方“實質業務”的合作做好鋪墊。“在相關政策還沒有明確之前,我們通過先期成立合資咨詢公司的形式,可以比較穩妥地接觸彼此的文化,溝通信息,雙方網絡的融合以及在跨境業務上的合作有利于中方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場。”
日方利用這個平臺則名正言順地從市場外圍“觀察者”的身份真正進入中國市場,可以動手抓客戶。
“做海際大和這樣的咨詢公司很難贏利”,總經理寺谷先生在不同場合都提到了這一點,據了解公司成立近兩個月了,日方“正在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個平臺做自己的事,與中方合作做項目的興趣并不是很大”。對此,上海國際集團方面倒并不感到十分驚奇,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大和證券和上海證券合資成立咨詢公司,日方最主要的目的是“為它更大規模地進入中國市場做好準備”,它有一個長期的計劃,看中的倒不是短期的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