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鄭小蘭/文
身陷大規模贖回流言中的鵬華行業成長開放式基金本周末終于公布了第三季度投資組合。報告顯示,截至9月30日,鵬華行業成長的總基金份額為38.6億份,與成立之初的39.77億份相比減少了1億份左右。
“鵬華行業成長基金封閉期打開已有4個月,凈贖回率只有2.7%,在目前的市況下,1億的贖回很正常。”鵬華基金管理市場部總經理劉韜說,鵬華行業成長并末遭受市場傳聞的贖回風暴襲擊。
不僅是鵬華行業成長,另外12只開放式基金也未出現市場預期的大規模贖回現象。據有關統計顯示,截至10月18日,我國13只開放式基金整體規模達到了460.65億份基金單位,比首發規模增加9.51億份,凈申購率為2.02%。
根據《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的規定,開放式基金單個開放日中,基金凈贖回申請超過基金總份額的10%時,才被視為巨額贖回。
市場對開放式基金下出“面臨贖回窘境”的斷言緣于開放式基金凈值紛紛跌到面值以下。其中,鵬華行業成長因為凈值增長率為-8.34%受到的詬病最多。
鵬華行業成長基金的基金經理李文忠認為,導致開放式基金凈值普遍欠佳的主要因素是整體市場疲弱。而具體到鵬華行業成長,他坦承“對6.24行情準備不足是主要原因。”
李文忠介紹,鵬華行業成長成立之后,他們一直看淡市場,因此在資產配置時將20%的資產配置放在了債券上面,對股票投資的配置比例很低。6月24日是鵬華行業成長的第一個開放日,“我們當時的策略是力爭第一個開放日基金的凈值能保持在面值之上,以給投資者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股票投資在建倉過程中可能出現浮虧,因此當時采取了謹慎的建倉策略,計劃在開放日之后再加大建倉力度。”
偏偏在6月23日晚上突然出現政策面利好,行情在鵬華行業成長第一個開放日井噴,使基金失去了一個良好的建倉機會,只好在相對高位被動補倉,隨著七八月份以來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持續低迷,就出現了目前基金虧損的局面。
業內人士分析,鵬華行業成長可謂時運不濟,發行之后就遇上了管理層改變新股發行方式,全部采用二級市場配售的形式,失去了前幾只開放式基金獲取“原始積累”的新股獲利機會。而且前三只開放式基金有差不多半年時間建倉,正好趕上“6.24”行情。
后面發行的幾只開放式基金發行時已面臨弱市,自然建倉謹慎,這使得他們有足夠資金參與中國聯通認購,但鵬華行業成長因為倉位較重,失去了這一良機。
“6.24對我們是個教訓,雖然虧損是必然,但如果判斷得好基金凈值可能不會這么低。”李文忠并不推卸作為經理人的責任,“關鍵是我們要以穩定心態對待下階段市場,扭轉被動局面。”
李文忠判斷股市在經過兩年充分調整后,很有可能出現重大投資機會,“明年市場將由熊市轉為偏強的平衡市,我們正加緊針對明年市場的前瞻性研究、加大重點行業企業的調研,同時擬將投資由相對分散調整為適度集中。”
有關基金研究專家指出,從國內外研究來看,基金凈值下降并不是引起贖回的主要原因。鵬華基金管理市場部總經理劉韜說:“贖回與基金業績、投資者服務以及投資者自己的資金運作安排都有關系。”
他認為,開放式基金的贖回與申購一樣是正常業務。劉韜分析,因為開放式基金是一個需要進行中長期投資的金融產品,一時凈值的高低并不說明未來業績的好壞。
“鵬華行業成長自成立以來一直比較穩定,我們與所有機構客戶有過溝通,他們都有較長期的持有意愿。事實上,作為機構投資者都將開放式基金作為一個中長期的投資計劃,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業績表現提前贖回。”
劉韜同時表示,“我們還通過客戶服務中心、網站等與絕大多數中小投資者進行了廣泛溝通,他們對開放式基金長期投資的理念也都比較認同。”
其實,在共同基金業最為發達的美國,投資者對于基金的認同也經歷過曲折的歷程。1924年左右興起的美國共同基金有六、七年的風光史;但1929年經濟危機導致股市崩潰,許多共同基金先后倒閉;30年代中期隨著共同基金發展具備了良好的法律基礎,加上“二戰”以后美經濟強勁發展,共同基金再度得到投資者的歡迎。
業內人士認為,開放式基金的理論優勢已經被海外發達基金市場的實踐所證明,我們應該對開放式基金在國內的發展給予足夠的時間與信心,畢竟,投資基金是一種長線行為,不宜以一時成敗論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