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凌波/文
“中國A股市場就像一輛人人渴望擠上的列車,但班次和座位太少,民企勢單力薄,往往連車門都靠近不了。”這是一位深圳民企負責人對A股市場上市的感受。但2002年10月,八大海外交易所齊聚深圳、吸引中國上市資源的行動卻在證明,中國企業可以搭乘的國際上市列車已經越來越多,除了美國納斯達克、新加坡等熟悉的市場之外,連倫敦證交所、多倫
多證交所和澳大利業證交所也跨洋過海不遠萬里地趕來。
面對國際資本市場洞開的大門,中國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變成了——去哪里更合適?準備活動做好了嗎?
連線交易 多地上市
全球證券交易所實現聯動,推進連線交易和多地上市是此次交易所聚首深圳推出的最具賣點的概念。
從幾大證券交易所新聞發布會開始,祝曉健就成為焦點人物。這位倫敦證券交易所國際業務部亞太區負責人一直身處媒體和咨詢者的包圍之中。而祝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倫敦證交所與香港聯交所今年5月提出了一項前所未有的交易所合作計劃——建立一地申請、兩市掛牌通道。
即一家企業只需準備一套上市材料及經過一次輔導就可以同時在倫敦與香港掛牌,這不僅將增加兩個市場的吸引力,還可以大大降低上市成本。祝曉健預計明年這一通道將正式開通。新加坡證交所總裁——汪瑞典是此次蒞深的八大海外交易所中唯一的一位“一把手”,其地道的中文、富有吸引力的海外市場戰略吸引了大批的擁躉。
據了解,新加坡一直非常重視開拓海外市場。2001年,新加坡交易所與澳大利亞證交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跨國連線交易系統,使兩國的投資者均可以在本國通過經紀人直接交易對方市場的證券。汪瑞典透露:在2001年新加坡市場上交易量最大的公司排名中,中國公司名列前茅。
加快與中國資本市場的聯系,為未來創造更多的機會已在新加坡證交所的考慮之中。
雖然香港聯交所中國發展及上市推廣高級總監彭如川強調香港與倫敦的一地申請、兩地掛牌計劃目前沒有定論,新加坡交易所如何與國內交易所展開何種形式的合作也處在設想階段。但這些想法已顯示出各國交易所正在利用各自的優勢,尋找合作契機的愿望,新型交易和合作關系將不斷產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國際交易所對中國上市資源的挖掘和開拓將加快中國企業的資本國際化步伐。
去哪里更合適?
各大交易所都在紛紛向中國企業示好,突出自己的優勢、強調自身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地位。
祝曉健一直強調倫敦是個多元化的市場,過去一直不為中國企業所知的倫敦證交所AIM市場此次受到重點推介。
這一市場主要面對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它甚至無需經營業績,只需要一個實力的保薦人推薦即可上市融資。在AIM市場上市兩年后,可轉入主板市場。而倫敦科技板要求有3年財務記錄,公眾持有股份需超過25%,預期上市市值不能小于100萬美元。而如果沒有3年經營記錄,則上市預期市值不能低于8000萬美元。倫敦科技板的門檻對大多數中國中小科技企業而言還是有些高。但祝透露,已有中國企業開始接受倫敦上市輔導。不久也許就會有中國科技企業在倫敦現身。
為吸引中國公司赴新加坡上市,汪瑞典專門提出了“遠親不如近鄰”的華人概念。他強調:本身就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新加坡證交所有相當多的市場化方法。新加坡交易所僅有500家上市公司,但其中100家是外國公司,海外上市公司比例占據20%,而且公司質素并不比英美遜色。目前,中國內地有18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
汪瑞典稱:新加坡市場導向性交易需求會適應中國公司的需求,目前該交易所將針對中國和印度公司采取較為靈活的上市標準。如一家公司如果沒有稅前利潤記錄,但其發行預期資本價值達8000萬新元,并且至少發行25%的股份就可獲得主板上市機會。而新加坡自動報價交易系統對有潛力的中小公司提供更寬松的條件,僅要求發行不少于15%的股份或50000股份,有不少于500名的公眾股東。而對稅前利潤和已繳資本無特殊要求,甚至無營業記錄只要提供募集資金投入證明即可。
在日本納斯達克市場關閉,德國也將關閉創業板市場之后,納斯達克市場目前承擔起全球創業投資核心退出市場的角色。該市場中國業務拓展總監黃華國強調:在去年全球證券交易量排名中,納斯達克排名第一,這仍然是一個最活躍的市場,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應該到透明的市場去爭取上市機會。
大多數中國企業對于不遠萬里而來的加拿大多倫多證交所和澳大利亞證交所并不了解,前者在北美、后者在亞太區第四大交易所的實力雖然引起相當關注。日韓證券交易所在此次交易所赴深推介中并不出彩,但東京證交所石井泰次稱:日本二板市場正在復蘇,東京二板市場可以為國外中小創投公司提供平均3000萬美元的融資方便。而且進入日本資本市場,也就獲得了進軍日本龐大消費市場的機會。這些動向將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多的潛在機會。
上市成本之爭
海外上市成本高企一直是中國企業的心病。許多企業在海外上市過程中,對被要求事先支付部分費用的方式望而卻步。
納斯達克市場中國業務拓展總監黃華國稱:“納斯達克市場一直背負著上市場成本高的聲名。”
但實際上在納斯達克首度上市融資成本僅7.2%。
彭如川極不贊同香港上市融資少、成本高的說法。他以1998年至2002年8月在港上市內地企業的股本融資比例分析表示:雖然上市企業新上市融資額只占這一階段融資總額的29%,但上市后2年后再融資比例達到71%,這說明在香港上市再融資能力極強。許多新上市公司上市6個月后就可以增發新股。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中國發展及上市推廣高級總監彭強調:香港上市費用并非高得驚人。一家新上市融資8000萬港元的公司,初始融資費用雖然高達12.5%,但再融資3倍的費用平均僅有3.5%,因此一家企業在港融資3.2億港元的平均費用比例僅5.75%,這一費用從全球來看并不高。
據了解,倫敦ATM市場保薦人費用在10—15萬英鎊之間。而多倫多皇家證券公司總裁郭寧遠稱,技術型公司的赴加上市成本大約在60萬加元左右。
有關業內人士指出:相對國內上市的融資成本,海外上市的要付出的學費的確很高。但既然要上市就不能從上市成本,更不能以成本高低作為選擇上市地的標準。
本土保薦人計劃
據了解,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最大問題除了自身素質之外,就是沒有合適的保薦人架設海外上市橋梁。
有業內人士指出:有了合格的保薦人,就等于一條腿已經邁進了海外資本市場。香港創業板之所以能迅速吸引38家內地企業,與其多達52家的保薦人隊伍不無關系。但大多數中國企業并不知道誰有資格保薦自己去納斯達克、倫敦等海外資本市場。國際著名投行雖然保薦經驗豐富,但并不深諳中國國情與企業需求;而國內券商雖然對企業知根知底,但目前大部分沒有海外保薦資格。這一矛盾制約著中國企業走向海外。
尋求合格的中國本土保薦人計劃已成為倫敦交易所亞太區業務方向之一。祝曉健透露:英國AIM市場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一批極為負責的保薦人。從上市之初,其就全程跟蹤保薦公司的發展,直至該公司升到主板市場。一旦其所保薦的公司出問題,保薦人就會被免除保薦資格。
目前有71家機構獲得倫敦證交所保薦人資格認定,包括5家海外公司。其中一家澳大利亞券商已保薦15家澳洲企業在倫敦AIM掛牌。中國企業要想順利在AIM掛牌,也需要自身的保薦人隊伍。
納斯達克中國區業務拓展總監黃華國也表示:中國券商可以到美國申請會員資格,從而取得推薦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權利。
據稱,有幾家中國券商已躍躍欲試。但不少證交所對會員的硬性要求表明:中國本土保薦人肯定還要克服許多法律和操作上的障礙。
海外上市機會似乎正在四處開花,這對于國內上市座位太少的中國證券市場來說帶來了互補的機會。但國內證交所有關高層人士指出:許多中國概念股在海外市場被嚴重低估,以科技企業亞信為例,目前在納斯達克僅3元多/股,以致失去了再融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