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業可能還需要兩三個月,第一只基金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目標是在3至5年內,資產管理規模、管理業績、經營利潤在中國基金公司中名列前茅
●CEO的人選將采取“安聯建議,國泰君安同意,共同提名”的方式產生
●未來安聯集團持股將從33%提高至49%
剛剛獲得首張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的國安基金管理公司(籌)這兩天成了業內關注的焦點。首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會是一個啥模樣呢?記者昨日采訪了國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籌)籌備小組負責人先江,從中或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記者:對于能夠獲得首張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牌照,您認為主要因素何在?
先江:為了爭取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這第一張牌照,中外雙方都作出了很大的承諾和努力。國泰君安為了提高成功的機會,犧牲了一些機會成本。如,為了滿足“一參一控”的相關政策要求,承諾將再轉讓融通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同時減持在國泰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安聯則增強了未來合資公司的人員培訓計劃,尤其是在最后的籌備階段,安聯集團在系統準備、內控制度建立等多個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可以說,我們能夠如愿以償獲得首張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牌照,一方面合資雙方股東都有著良好背景,另一方面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認同。
記者:如何評價首張牌照對于合資公司以及中國基金市場的價值?
先江:首張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牌照的發出,是中國基金業邁向國際化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是中國兌現入世承諾的又一個重要體現。
從公司角度看,爭取到了首張牌照,是一筆很好的無形資產,對于未來營銷戰略的展開無疑有著相當實在的意義。
記者:合資公司年內開業是否有希望?第一只基金的推出將會在什么時候?
先江:由于在系統建立,場地選址裝修、人員準備等多個方面還有不少實際工作要做,同時還需接受監管機構的現場檢查,因此,我個人估計,離公司正式開業可能還需要兩三個月時間。當然,我們也力爭在年內能開業。至于公司的第一只基金,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記者:在獲得了首張牌照之后,公司是否還有意創造更多的第一?
先江:公司的目標是在3至5年內,無論是資產管理規模,管理業績,還是經營利潤,均要在中國基金管理公司中名列前茅。同時,公司希望能建立起最佳的客戶關系,并具有強大創新能力。
記者:合資公司會主打哪類產品?首只基金會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
先江:從產品角度來說,合資的外方股東安聯旗下的德盛安聯資產管理公司在海外有著400多只共同基金的產品,幾乎覆蓋了所有的產業和基金種類。合資公司完全可以采取“拿來主義”,結合屆時的市場狀況,實現“洋為中用”。
至于公司的第一只產品到底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會是哪種風格?我想,這純屬技術環節的問題,并非產品開發的主要方向。鑒于目前的政策規定,絕大部分的產品都應該歸類于平衡型或者說混合型的范疇,差異的只是股票投資的比例,投資趨向穩健,還是積極。
總之,推出什么樣的產品,最終一是看客戶需求,一是看當時的具體市場情況。目前,還是需要從最基本的出發,根據目前大部分投資者還是不愿承擔風險的現實,應該說客戶實體已經比較明確了。
記者:中外雙方目前的股權比例有較大差異,如何協調在人員安排上的具體問題?
先江:雖然,中外雙方目前在合資公司中的股權比例為67%和33%,但經過8年多的磨合與交流,雙方已經在“雙方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從具體的人員選擇來說,遵循的也是這一原則。8年來,盡管雙方股東都有變動,但合作的愿望一直沒有動搖過。如果把合資比作婚姻的話,這應該是一個有著穩定基礎的結合。
如對CEO的人選,將采取“安聯建議,國泰君安同意,共同提名”的方式產生,而在公司其他層面的人員招聘上,則將依據透明化、公開化,內部招聘與市場招聘相結合的方式完成。
公司希望形成全新的團隊,而優秀的人才是關鍵。由于中外雙方股東目前都已有著相當不錯的人才儲備,因此,我想合資公司會充分利用股東的這一優勢。
記者:對于未來中外雙方的股權安排,目前是否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方案?
先江:對于未來安聯集團在合資公司中的股權從33%提高至49%,中外雙方已達成了共識,至于其后的發展,由于目前的相關政策還不明朗,因此尚未有明確說法。不過,基于雙方已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信可以進行開誠布公地交流。
記者:中外合資公司會否出現許多人擔心的水土不服現象呢?對于目前由于政策投資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基金公司運作的難度,合資公司是否有什么“高招”?
先江:首先,雙方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經過八年的交流,中方已認同了安聯的國際先進經驗,而安聯也對中國市場的現狀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當然,在一個市場的現實環境中,必須針對客戶的特定收益偏好,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公司計劃在系統投資理財、產品銷售通路以及產品開發等幾個方面作出努力,相信對于公司管理業績也會產生支持,并產生正面影響。
應當看到,中國的證券市場還是個新興市場,需要逐步完善,與其有著高度關聯度的基金業同樣如此。未來,隨著整個證券市場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將促進基金公司和基金產品的發展。
(記者王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