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德信 俞曉筠
盈利實現風險、大股東嚴重虧損風險、賒賬風險、非經常性損益風險,顯示吉電股份是一只業績隱患巨大的新股
由于采取了換購方式,9月26日上市的吉電股份成為繼中關村之后又一家上市前未取得
募集資金的公司。不過,與中關村上市后不久便實施增發的情況不同,因凈資產收益率低于6%,吉電股份很難獲得再融資機會。這無疑將對今后公司業績產生重大影響,投資者無法指望分享因募集資金項目實現的業績增長。眾所周知,吉電股份所換購的通海高科是一家財務報告有重大虛假陳述的公司。那么,吉電股份所披露的財務報告是否存在重大業績隱患呢?對此,股份換購說明書列舉了6個方面的特別風險。經過必要的評審,筆者發現,這6個特別風險尚不能涵蓋公司的所有重大風險或業績隱患,而且特別風險提示也存在提示不充分的問題。
盈利實現風險
換股說明書預測公司2002年將實現11351萬元凈利潤,較上年大幅增長54.62%。但筆者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已審計最近三年又一期利潤表(指最近一期報表,2001年、2000年、1999年報表)所顯示的營業成本比率分別為81.09%、86.28%、85.66%和83.56%。其中,最近三年的營業成本比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而今年上半年較以往年度出現的大幅下降與現有電力類上市公司半年報提供的情況截然相反。半年報顯示,絕大多數電力上市公司的營業成本比率受動力煤價格大幅上漲和上網電價小幅回落影響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上半年內蒙華電營業成本比率同比上漲9.31個百分點,大連熱電上漲7.55個百分點,華能國際和國電電力也上漲了2.01個百分點。對比之下,上半年吉電股份出現的營業成本比率較去年全年下降了5.19個百分點令人費解。更令人費解的是,公司未經審計的7月份營業成本比率高達88.99%。按理說,7月份是售電高峰,而且可能發生較高的調峰電價,在其他環節未發生異常變化的前提下,營業成本比率不僅不應大幅上漲,反而應出現小幅下降。當然,最令人費解的是8-12月預測的營業成本比率再次大幅下降,降至前所未有的76.36%。鑒于當前國內動力煤價格上漲勢頭強勁,不可能出現發電成本下降的情況。一個會計年度內出現三個相差懸殊的營業成本比率,這極為少見,不排除吉電股份上市當年業績低于盈利預測25%以上的可能性。
大股東嚴重虧損風險
吉電股份大股東為吉林省能源交通總公司(以下簡稱“能交總”),公司設立時72.7%的資產來自該大股東。雖然此次換購后該大股東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下降到18.73%,但對比分析吉電股份和大股東以往年度的會計報表,有助于投資者對公司背景及投資價值的理解。依據換股說明書提供的大股東簡要財務報告數據,能交總2001年度凈利潤項下虧損3952萬元,2002年1-7月虧損額1370萬元。與此同時,吉電股份分別實現凈利潤7341萬元和5619萬元。這表明,在不考慮少數股東損益的情況下,能交總剔除股份公司后最近一年又一期的虧損額分別高達11293萬元和6989萬元。換股說明書聲稱大股東虧損主要是財務費用過高導致的。實際上,大股東11億元的短期借款一年可產生的利息費用大致為6600萬元。這就是說,即使剔除利息負擔因素后,大股東依然在最近一年又一期可發生虧損4693萬元和389萬元。進一步說,由于大股東自身的存續時間有限,其資產構成中較少非經營性資產,因此,其剝離調整的公允性值得懷疑。之所以關注大股東虧損風險,是由于今后存在大股東變更的可能性。而一旦目前的大股東地位發生變化,公司按最終所有權關系衡量的關聯交易及其相關資產價值(主要風險資產在于應收賬款)也將發生變化,并因此對今后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賒賬風險
吉電股份以往生產的電力全部銷售給原來的第二大股東吉林省電力有限公司,關聯銷售比例為100%。隨著后者決定不再直接充當公司股東,至今年6月30日,公司應收賬款較年初大幅增加42.29%,累計額已接近同期主營業務收入。對此,換股說明書做出的解釋是“應收賬款的回收不僅取決于電網經營企業對電費的支付,而且還要取決于最終用戶對電費的支付”。如此說來,就算不是由于吉林電力在退出公司股東范圍后而有意拖欠電費,應收賬款的大幅增加也是由于最終用戶拖欠電費導致的。這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問題的關鍵在于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是否符合證監會關于足額反映資產減值風險的要求。這關系到吉電股份今后的業績趨勢。與通常情況下賬齡在1年以內為5%、1-2年為20%、2-3年為50%、3年以上為100%的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相比,吉電股份1年以內為3%、1-2年為4%、2-3年為5%、3-4年為10%、4-5年為15%、5年以上為20%的壞賬準備計提比例,明顯低估了壞賬風險。在應收賬款回收風險上,電力企業和制造業企業沒有本質的與程度上的區別,都是賬齡越長、風險越大。如果公司的應收賬款繼續呈增加態勢,或者高賬齡比例加大,將證明目前的壞賬準備計提比例不足以覆蓋壞賬風險。到那時,提高壞賬準備計提比例就沒什么好商量的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業績大幅滑坡。
非經常性損益風險
換股說明書給出的最近三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7.76%、6.1%和5.32%,平均為6.39%。但這是值得商榷的計算結果。筆者注意到,從1998年起,公司對股權投資差額-17631萬元按10年平均分攤,每年的攤銷金額為-1763萬元,即確認本期投資收益1763萬元。這顯然不是公司在報告期實現的投資收益,而是以往年度實現、延續至本期確認的投資收益。非本期實現的收益或遞延收益不能視為經常性收益。不僅如此,這筆“負股權投資差額”或“負商譽”的產生依據極不合理。表面上看,當初將債權投資轉為股東權益時,債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低于實際享受的股東權益賬面價值,按照《企業會計制度》非貨幣性交易的規則,換入資產的價值應當按照換出資產的價值加置換費用確認,因此產生負股權投資差額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如此置換有違公允價值的原則,應當進行必要的補價。打個比方,甲某用一套價值600元的郵票去換乙某一套價值1000元的郵票,在乙某明知甲某的郵票價值比自己的郵票低400元的情況下,他一定會要求對方向自己另支付400元的現金補價。否則,不是乙某的郵票同樣價值600元,就是雙方做了一筆不公允的交易,在甲某獲得400元收益的同時,乙某虧了400元。這就是說,吉電股份應當在換出債權投資賬面價值的基礎上,向對方支付17631萬元的補價才能滿足公允價值的要求。當然,這樣一來,就不可能出現所謂的“負股權投資差額”。這即使不能證明吉電股份最近三年又一期的財務報告有虛假陳述的成份或違反《企業會計制度》,也足以證明事后經分攤而確認的投資收益是依據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價格產生的非經常性收益。如剔除上述投資收益,吉電股份最近三年的經常性凈利潤應分別為6171萬元、7237萬元和8667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4.47%、5.28%和6.66%,平均為5.47%,低于6%的下限要求。總之,吉電股份是一只業績隱患巨大的新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