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發證券 葉信才
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落袋即變臉”的情況,我們已見怪不怪,諸如項目一再推遲、資金閑置不用、投向頻繁變更等等也似乎成為一些公司的“標簽”,已讓投資者有一種隨他去吧的無奈。讓我們看一看雙環科技募資后的表現吧。
1997年4月,雙環科技上市,成功募集資金4.397億元,重點投向增產14萬噸聯堿技改及配套項目和新建年產0.6萬噸氯磺化聚乙烯工程。公司在募資時向投資者描繪了非常燦爛的盈利前景:14萬噸聯堿技改及配套項目完成后,每年可增加銷售收入27837萬元,利潤11949萬元;氯磺化聚乙烯工程建成后,可年增銷售收入9645萬元,利潤2858萬元。而在這兩個項目還沒有建成投產的情況下,公司又于1998年6月通過配股再次融資2.294億元,計劃用于總投資為3.1億元的年產20萬噸合成氨油改煤項目。但效果如何呢?
募集資金用的怪異
公司1998年報顯示,增產14萬噸聯堿項目已投入3.64億多元,形象進度為90%;而1.1億元新增0.6萬噸氯磺化聚乙烯項目僅投入1006萬元,建設工程僅完成10%。6月配股募資項目油改煤稱“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中”。
1997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0763萬元,凈利潤10365萬元。然而1998年銷售收入僅實現54747萬元,同比下降9.90%;凈利潤10292萬元,比上年略有下降。項目建成后銷售收入、凈利潤反而下降。1999年報表中顯示,新增“0.6萬噸”項目僅投入4025萬元,項目一拖再拖,而31000萬元的合成氨油改煤項目僅投入122萬元,所謂的前期準備工作準備了一年多。該年實現銷售收入64626萬元,凈利潤7400萬元,同比下降28.1%。所謂“14萬噸聯堿技改及配套項目完成后,每年可增加銷售收入27837萬元,利潤11949萬元”的諾言已煙消云散。
再看2000年,新增0.6萬噸/年氯磺化聚乙烯項目,合計投入5331.60萬元,完工看來遙遙無期;而油改煤項目合計也只投入了9200萬元,并對部分募資變更投向,投資深圳靈頓科技4000萬元,投資深圳全新機電(已虧損)3876萬元,投資5824萬元用于已實施14萬噸聯堿技改項目的配套項目。其中,深圳雙環靈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00年10月才獲得相關生產許可證和使用許可證,在規定時間內無法提供完整的財務會計資料而被當年的注會出具了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直至2002年6月,合成氨油改煤項目工程實際只完成投資額11316萬元,占項目進度的36.50%,這個項目整整拖了四年還末完成,讓投資者望穿秋水。
在頭兩次募資主要項目多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的情況下,公司于2001年3月再次配股融資3.3億元,投入到包括合成氨等在內的一系列技改項目上。也許是注意到前兩次募資都沒達到既定效果,這次公司沒有對項目投資完成后的效益做任何說明。當年凈利潤再度同比下降了57.33%,每股收益僅0.07元。按理說,憑著三次融資近10億元的投入,公司的效益早該節節高升了。然而,從歷年的年報可以看出,公司已陷入低效投資的怪圈:2001年與1997年相比,主營收入只增長了30%,凈利潤反而下降了67%,凈資產收益率由上市當年的13.65%下降到現在的2.11%。
錢往何處去?
撇開效益連年下滑不談,公司累計募集的10億元資金歷年來到底出去了多少,又回來了多少?從現金流量表可以一目了然地觀察到。
一般來講,投資項目所回收的現金是通過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來實現的。四年半中公司經營活動共回收了現金44324萬元(這其中包括公司沒有募集資金前原項目所產生的現金),而投資活動的現金凈投入78972萬元,四年半投資大約收回56%。投資回收期約為8年。這個數字應該還不算太壞。但我們若考慮到募集資金投入項目實際上并沒有為公司的銷售收入奉獻多少,經營回收的現金還是依靠原上市之前的老本。募集資金的低效率就由此可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