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藍姝廣州、深圳報道
券商第一股
幾許靜默,幾許等待,中國券商第一股的光環落在了中信證券的身上。9月25日,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批準了中信證券的上市申請。消息傳出后,正在準備上市的券商
們真切感到“我們的門開了”。
這不是一紙輕松得來的批文,中信把它遞交到證監會已近一年。消息人士透露,對于中信的上市申請核準與否,因為沒有慣例,并且是第一個,考慮到中信之后的示范效應,發審委很謹慎,討論了好幾次,在一些問題上甚至還有過爭執,就在8月份表決時還是沒通過,但在9月份,情勢悄悄發生了改變,中信上市的問題得到全票通過。
券商上市,在2000年上半年以前是個敏感話題,主要原因在于券商的股東治理結構。早期的券商都是由幾大商業銀行或者地方政府牽頭發起成立,長期以來就有著諸如法人治理結構、一股獨大等問題,而且還有一個業內共知的事實,即很多老券商都有一些無法透明化的問題。2000年下半年關于券商上市的問題在業內被討論,當時就有以中信證券為首的一批后起券商對外宣稱準備爭取上市:廣發、招商(原國通)、湘財、大鵬等都在真槍實彈地準備著。
中國加入WTO后,在金融開放格局下外資金融機構伺機而動,中國券商雖然攤子眾多,但規模偏小,各自為政,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現狀卻使不少有識之士心生憂患。主管部門也在考慮如何幫助國內券商迅速成長壯大。自然啟動資本市場功能,讓券商借力資本市場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管理層也為此進行了準備:今年1月份,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信息披露準則》5、6號文件,對券商上市招股說明書和年度報告做出了特別規定;2月6日,《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出臺,管理層在試圖制定出一個對證券公司審批標準的背后,透出的信號是——證券公司上市已為時不遠。
作為首家真正意義上的券商上市,中信上市對于其自身的發展、改善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結構,無疑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中信上市還是一個信號燈與標志,它啟動了中國券商上市的步伐,券商將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在資本市場。在對券商上市的態度上,證監會趨向于“鼓勵符合條件的優秀券商利用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壯大,用市場的手培育有真正競爭力的大券商”。
新領跑者
據中信證券有關人士透露,中信計劃發行4億A股,參照招行上市時26倍的市盈率,中信的募集資金將在40億元以上,有可能超過招商銀行。中信證券去年以33.81億元的凈資本位列所有券商首位,一旦順利發行A股,凈資本累計將接近百億元。募集資金成功的直接結果是,使本來已在十大綜合性券商之列的中信證券以凈資本遙遙領先的優勢直接坐上中國券商的頭把交椅。在中信控股集團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等門類齊全的金融版圖上再添上光彩的一筆。
中信證券借助資本市場的東風一舉成為中國券商的“資本王”,資本市場的功能使得眾多老牌券商慣常使用的招數——增資擴股黯然失色,更何況目前增資擴股已被業內人士評價為“一個乏力的被透支的概念”,暴利的終結使得企業收緊了向券商投資的錢袋子。分析人士指出:資本市場向券商開放后,一些風險控制較好、股權結構清晰、經營規范的券商也將同樣借助資本市場的東風,成為后起之秀,超過早期靠政府庇護、靠人脈稱霸江湖的老牌券商。
不久前,招商證券總裁牛冠興曾對記者談及關于上市對招商證券的影響,“我們就可以從券商第二梯隊進入到第一梯隊的行列”。一旦借力資本市場,后起的廣發、湘財、大鵬都將成為撬動老牌券商江湖地位、構造券商生力軍的領跑者。
而上市對老牌券商有著說不出的傷心和尷尬:除了法人治理結構等通病原因外,最說不出口的就是早期一些違規歷史記錄。記者在去年曾問過南方證券一位副總裁“南方證券什么時候上市”,“遠著呢,少說也得三四年后”,他嘆氣道。三四年的時間留給了券商草根階層足夠追趕與整合的機會。資本的力量是加速市場化購并與整合的契機。老券商們無法不感到壓力與挑戰,不得不加快改制的步伐。
救命稻草?
據消息人士透露,中信有望在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開始發行A股。特殊又實力雄厚的股東背景:中信自1995年成立以來,無論在資產質量還是風險控制方面,“中信有條件成為中國券商的航母”,市場人士評價。
形勢表明,經歷了1997年-2001年間暴利下的高速發展期后,隨著傭金改革,中國券商已徹底結束了“躺在床上數錢”的暴利時代。從記者近期得到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證券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今年低迷的市場行情下將出現券商營業部全行業虧損的遭遇。內憂外患,使券商們面臨著新一輪生死存亡的考驗。券商被逼迫控制成本、改變內部治理結構,尋找自己的救命稻草。券商上市成為一部分券商改變現狀,啟動新業務的希望。無論如何,券商們都想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仍有不少人士對券商上市的樂觀持保留意見,他們認為:目前中國券商更核心更致命的問題是如何打造新的生存之道和贏利模式,如何改變這種業務結構單一、雷同的現狀。券商上市同樣面臨著向投資者交代的問題,券商上市并非一貼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券商也要避免使用資金效益低下的上市公司的通病。
分析人士指出:轉型時期的券商需要資金,大筆資金的注入是新業務順利啟動和傳統業務轉型的關鍵。營業網點較少是中信證券的軟肋。中信有關人士透露,他們將利用所募集資金的一部分為該軟肋補充營養。有消息說,中信證券在上市后將控股1-2家地方性券商,中信將展開一系列收購動作,青島萬通證券就是其目標之一。
上市后,中信將面臨如何有效地使用募集資金的問題,它是否能在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率上也開創一個“券商第一”的典范?
伴隨指數的單邊下行,9月份市場成交量再創新低,滬深兩市不足1600億元的成交量只及今年最高月份的1/3。而受傭金放開政策的影響,9月份券商收入的傭金更只有今年高峰時期的1/6。占券商收益半壁江山的傭金萎縮,意味著券商的寒冬已真正來臨,“如果沒有政策扶持或者股市轉牛,未來一年券商陷入倒閉邊緣的比率可能遠不止六七成”,券商批量淘汰的序幕拉開就再也無法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