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貨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農產品期貨品種,中國無論在玉米的生產還是消費上,均位居世界三甲。故此,中國的玉米的期貨交易理應非常發達,但實際情況是,它在中國僅僅出現了一年,在一家交易所招致滅頂之災之后,便很快歸于沉寂。
期貨市場在經歷了數年的風風雨雨之后,玉米期貨有了復出的可能,它或許與股指期貨一起將成為對業界構成重大影響的事件。與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意義不同,玉米的重
要在于其“大”。對于玉米期貨,早間大連商品交易所總裁朱玉辰曾以“打翻身仗的品種”概之。
1995年玉米期貨C511的覆滅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是,時過境遷,七年后的今天,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商品領域全面開放作用下,強制性管制下的糧食市場逐漸暴露出了諸如內銷不暢、出口受阻、積壓嚴重等一系列難以調和的矛盾,市場急切的呼喚著一個強有力的市場組織形式來溝通產銷關系,顯然發展期貨市場對于完善玉米市場鏈條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從消費結構上看,70%的玉米被用于飼料加工,用于口糧消費的不足19%,工業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與大米、小麥相比,玉米已越來越表現出經濟作物的特征。而且在中國南方的主消區,玉米的價格和參與主體早已放開,價格波動日漸加劇。
玉米期貨的復出似乎已順理成章。
大商所秣兵厲馬(A篇)
文/本刊記者 鄭軼楠
4天、4個省區、4個省長主席的批復。2002年的3月,大連商品交易所副總經理曲立峰拿著這樣一份由吉林省人民政府、遼寧省人民政府、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及內蒙古自治區三省一區省長主席聯合簽署的《關于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恢復玉米期貨交易的建議》奔走在東北平原。連曲本人都沒有想到一切進行得如此順暢。
玉米期貨: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對于推出玉米期貨的企盼心情由此可知。”盛夏8月,坐在大連商品交易所自己的辦公室里,曲立峰感慨萬千。他清楚地記得,周一晚上到吉林省拿到了批文,第二站是遼寧,第三站是黑龍江,當時黑龍江省長宋法棠正在開會,經過會議間隙和主管農業的領導的短暫商議,很快簽署了意見,而當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云其木格簽署意見后,距離中國證監會召開的關于期貨品種研討會的召開僅僅數天。
玉米期貨備受業界人士注目,不無根源。早在1999年9月,由吉林省政府、大連市政府聯合向國務院報送恢復玉米期貨交易的請示。那時國務院委托10個部委來對玉米期貨進行論證,包括國家計委、國家糧食局,還包括四川省和黑龍江省等。2001年5月,中國證監會在向國務院上報《關于期貨市場監管工作有關問題的請示》中,積極支持恢復玉米期貨交易。2002年3月,在召開的全國九屆人大五次會議上,身為遼寧省省長的薄熙來再次提出盡快恢復玉米期貨交易的意見。薄熙來在意見中指出:積極支持恢復玉米期貨交易,恢復玉米期貨交易是必要的,首先我國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玉米產量占全國的1/4。2001年達到1.1億噸,占全球6億噸的18.4%。其次,隨著國家糧改的不斷深化,玉米保護價范圍進一步縮小;隨著玉米流通渠道進一步拓寬,生產和流通日趨市場化,玉米現貨價格波動加劇,市場風險進一步擴大,為了完善玉米市場體系,形成和發現權威價格,分散市場風險。同時恢復玉米期貨交易是可行的,經過多年的規范整頓,我國期貨市場整體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監管力量逐步加強,大連商品交易所運作規范,已經為恢復玉米期貨交易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
玉米產區對玉米期貨渴盼已久,大商所也已萬事具備,但是玉米期貨遲遲不能推出,究竟卡在何處?
曲立峰向記者解釋說:國家糧食改革比較慎重,人口眾多,耕地少,在糧食放開的同時,政府希望保護農民的利益,目前糧食流通體制已經開放,但是部分商品仍存在保護價格,比如玉米在東北一些地區就是這樣。有人說,恢復玉米期貨與保護價收購政策會抵觸。這也許是玉米期貨遲遲不能推出的原因之一。
但曲并不這樣認為。他說,玉米有保護價就不能搞期貨?現在黃河流域和黑龍江對玉米的保護價已經退出了。恢復玉米期貨與保護價收購政策并不抵觸,一方面玉米期貨合約價格基準質量標準要求較高,期貨價格會高于國家對農民的收購價格,這將有助于農民種植高品質玉米,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玉米期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貿易公司、飼料商和玉米深加工企業,他們競價產生的期貨價格反映的是遠期性質的流通價格,也能夠保證高于國家對農民的收購價格。
曲又給記者作了更為詳盡地分析。首先是要了解期貨市場,期貨市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價格發現,它起了指示燈的作用。可以幫助農民避免糧食在收獲季節賣不出去的危機,農民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市場價格,未來什么農產品價格高,就在春季種什么。農民不是隨意種農產品,到收獲季節,出現賣不出去糧食的困境。如果我是一個農民,可以在春播時節,先了解農作物的期貨價格,期貨市場這個品種是什么價格?期貨市場的價格是有效的,如果今年玉米秋天價格低,我就可以今年不種玉米,而改種其他農產品;如果玉米價格高,除去成本價,還有利潤,那么我就種玉米,同時我可以在期貨市場將玉米賣掉,既得到了利潤同時又沒有后顧之憂了,安心地種玉米。哪個品種有市場,就去種什么。當然這和保護價并不抵觸,目前在糧食流通企業存在的弊病是,國家并不是直接收糧食,而是委托國有糧食企業去收購。國有糧食企業按照糧食保護價、規定價格收購,糧食收購后,政府又要求按照市場價銷售,問題來了,市場價低于收購價格,國有糧企不可能虧本銷售,于是等著價格高企,糧食成本越來越高(倉儲、運輸等),這樣拖上幾年,糧食還會變成陳化糧。這些負擔最終還要轉嫁到政府和銀行。其實即便有少量保護價存在,也并不妨礙參與期貨交易,或許對保護價有支持的意義。在保護的同時化解風險,為國有糧企提供了風險出口,讓國有企業來避險,解決國有企業逆價進順價銷售,避免了企業的虧損。不搞期貨交易,我們看到的是國有企業的窟窿越來越大。
另外期貨的避險功能也得以體現,即便是秋季價格市場出現了變化,期貨市場跌,現貨市場也跌,那么用期貨市場的贏余來補現貨市場的虧損,對于交割企業和貿易企業都是有利的。
推出玉米期貨可以說對國家、農民、貿易企業、加工企業、倉儲企業都有好處,這樣可以避免政府一家獨自對農民的補貼。政府補貼是為農民避險,讓農民來利用期貨市場也是避險,通過期貨市場是讓成千上萬的投機者幫助政府來分憂。
當然推出玉米期貨優勢還有很多,像國家糧食儲備庫,國有糧庫的糧食必須輪轉,糧食是按照保護價買進的,加上倉儲、保管費用等,成本上升,糧食在出庫時能否以一個適當的價格出售,通過賣出的錢來買進新的糧食。期貨市場為國有糧庫提供了合理輪轉、保值輪轉、避免虧損的機會。
身為老期貨,曲向記者說,我們盼望玉米期貨,因為我們看好玉米期貨,這來自我們曾經有過的經驗。從國際商品期貨來看,玉米期貨是最為古老的期貨品種,同時它的成交量最大,很活躍,它是最有前途的品種,而且運作也是比較成功的。目前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已經形成了美國玉米市場的交易中心、價格中心和有效規避風險的中心。它不僅決定著美國玉米的貿易價格,而且對推動美國玉米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國早在1993年開始期貨交易,就農產品期貨來講,玉米曾經是最活躍的期貨品種之一。當時15家交易所中就有大連、鄭州、成都、上海糧油等7家交易所進行玉米期貨交易。大連當時曾達到66萬手,交易額達到100多個億。但是由于期貨市場不規范,曾出現了期貨市場玉米價格上漲,國有糧食企業虧損等問題,又有小的期貨公司出現了一些問題,1998年國家整頓期貨市場,造成玉米期貨被停。真是一人得病,眾人吃藥,我們至今還是特別懷念玉米。
曲自信地說:“玉米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很有優勢。”首先有地域優勢:我們大連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倉儲業發達,背靠中國最大的玉米產地,是東北亞最重要的糧食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之一,具有良好的現貨基礎。另外大連的港口優勢,大連港每年糧食中轉量都在千萬噸以上,倉儲能力已達600多萬噸。在全國乃至亞洲都處于領先地位。
其次是我們的管理優勢:大連商品交易所一直從事農產品大宗期貨交易,比如大豆目前已發展成為僅次于芝加哥期貨市場的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貨市場。在實踐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可以有效控制和避免市場風險的發生。幾年來,大連商品交易所規范穩健的運行使得期貨市場的功能得以很好地發揮。
也許正是有了目前大豆的輝煌,如果推出玉米期貨,是否會對大連期貨市場產生影響?曲笑著回答:“作為一個交易所,在交易項目上,會有最優品種、次優品種,很少會有幾個交易品種同時活躍的現象出現,目前大商所大豆交易比較活躍,也許推出玉米品種可能會對大豆有一定影響,但是隨著資金量的增多,參與者的增多,交易品種會呈現階段性活躍的局面,畢竟多推出一個品種,給投資者多一種選擇。我們對玉米期貨看好。”
解決玉米困境
在今年的“兩會”上人大代表李經謀提案:恢復玉米期貨。他指出,我國玉米年產量在1億噸以上,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玉米市場中也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生產的玉米已經退出保護價收購范圍,玉米價格波動幅度極大,農民和相關經營企業面臨較大市場風險。特別是作為中國玉米主產區、曾為中國糧食生產做出重大貢獻的東北三省目前玉米內銷不暢,出口受阻,積壓嚴重,地區傳統生產優勢成為市場劣勢,出現了所謂“新東北現象”。
玉米——讓吉林驕傲的農作物,曾經無論在生產規模和質量上都是首屈一指,作為吉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20世紀90年代,吉林玉米種植面積達3000萬畝,產量200億公斤。商品量占全國的1/3。然而時至今天作為吉林經濟支柱的玉米產量在增加,農民收入卻不見增加,政府負擔還在加重。供大于求,流通不暢,嚴重的“腸梗阻”。
在價格上,吉林玉米比美國玉米至少高出130元/噸,在價格上沒有競爭力。吉林的產地成本每公斤比美國玉米高出0.2元多。在吉林,全省80%農民種玉米,玉米占農民收入的50%以上。在尋找玉米途徑上,玉米期貨成為一個重要手段。
大連商品交易所研發部的李強一直研究玉米期貨,他介紹說,不僅吉林玉米有腸梗阻問題,國內玉米市場也存在諸多不合理因素。
首先生產規模小,整體效益差。現階段我國玉米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為單位,由于我國人口多,土地少,人均耕地面積0.07公頃(1.14畝),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耕地面積只有0.2-0.3公頃,北方耕地多的地方也只有1公頃左右。在玉米產區,平均每個農戶只能提供1噸左右商品玉米,生產規模小,商品率低。因此,雖然國內玉米的市場價格較高,但由于商品量小,導致農民總收入很少。而在西方農業發達國家,每個農業生產者一般都經營幾十或上百公頃耕地。與他們相比,我們大規模集約耕作玉米方面缺少優勢。
其次是產量大于銷量,出現階段性過剩現象。90年代初期,我國玉米產量和消費量基本同步增長,供需基本平衡。1996年后,由于我國畜牧業生產下滑,另外玉米市場價格與稻谷、小麥的差距在縮小,沒有比較優勢,同時南方一些地區早秈稻、北方春小麥退出保護價收購范圍,在市場缺乏銷路的情況下,農村散養戶選用早秈稻或低質小麥替代玉米作為飼料消費已成為新趨勢。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玉米供需逐漸失衡,消費量略有下滑,而玉米產量繼續增加,產量增長超過了消費量增長,開始大量積壓,出現了階段性過剩,銷售困難,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三是品種質量不完全符合市場要求,出現結構性剩余。目前我國玉米產量較高,但生產品種基本上是普通玉米,而市場需求較好、經濟效益較高、適合于食品加工和工業加工需要的特用玉米較少,普通玉米供大于求,特用玉米供不應求。并且,就普通玉米而言,主產區東北生產的玉米水分含量較高,一般都在30%左右,給儲存和銷售帶來許多困難,每年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降水,增加了玉米成本,質量也有待于改進。
四是糧食企業潛虧嚴重,財政不堪重負。由于玉米購銷價格倒掛,積壓比較嚴重,不僅占壓了大量的銀行資金,加大企業的利息負擔,所需的儲存費用和補貼也越來越多。而各省糧食企業又都采取了先順價銷售成本價格最低的新糧的辦法,致使庫存玉米成本價格越來越高,銷售價格近期內又沒有回升的趨勢,因此,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潛虧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國家和主產省對糧食流通的補貼越來越大,中央和地方財政不堪重負,難以繼續維持。長此下去,不僅農民利益難以得到保護,還要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五是玉米深加工轉化適應不了生產發展的需要。玉米是畜牧業生產和工業加工的主要原料。現在我國每年用于作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玉米在7000萬噸左右,占玉米總產量的70%,是玉米消費的最大渠道和提高玉米效益的主要措施。但近年來,我國玉米深加工能力每年只有1000萬噸左右,工藝設備落后,加工的成本高,品種少,檔次低;產品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類的初級產品,很少有多次轉化和二次轉化產品,遠遠適應不了玉米生產發展的需要。
其實在加入WTO后,對我國玉米生產和流通的影響也很大。根據“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規定,我們必須擴大國內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程度,降低關稅稅率,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和糧食出口補貼。玉米價格首先受到沖擊。2000年以來,國際市場玉米價格雖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國內玉米價格。隨著國內玉米出口補貼的減少和國外相關國家以低關稅按配額向我國出口玉米的沖擊,國內市場玉米供給壓力加大,競爭日趨激烈。價格必然要向下滑動,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
根據中美雙邊協議的規定,中國在入世的第一年要提供450萬噸的進口關稅配額,并在2004年增加到720萬噸,私營比例要分別達到總配額的25%和40%。由于進口玉米的增加,加劇國內供過于求的矛盾,造成玉米價格持續走低,農民收入將受到沖擊。在邊際效益的作用下,國內一些玉米生產成本比較高的地區就會退出玉米種植,改種其他效益好于玉米的農作物品種。
在流通領域,玉米的流通格局將有所改變。現有的“北糧南運”流通格局將被“北糧南運”和“南進北出”并存的國際玉米流通大循環替代,流向更為合理。加入WTO后,由于擴大了國內糧食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南方及沿海一些玉米消費大省,可利用近海和口岸優勢,進口國外價格較低的玉米,對國內北方玉米產區的依賴度減弱。
不僅是玉米的流通格局受到沖擊,同時給現行的糧食流通體制也帶來猛烈的沖擊。壟斷收購難以維持。由于我國糧食流通受計劃經濟影響,糧食市場發育程度低,糧食流通體制將面臨嚴重的挑戰。同時糧食企業也受到了沖擊,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糧食企業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很難與國外大公司抗衡。相繼而來的是糧食保護政策面臨新的課題。目前我國的糧食保護政策主要體現在流通環節,集中在價格保護和經營費用補貼上,而在生產環節上體現的較少。加入WTO后,根據“烏拉圭”農業協議,產生貿易扭曲的政策,包括價格支持、出口補貼等要予以削減。其中,各成員國出口補貼的預算支出和補貼產品出口量,要在1986-1990年的基礎上分別削減36%和21%,對基期沒有進行出口補貼的農產品則禁止再實施。在新的一輪談判上中,農產品價格補貼數額還會進一步削減。我國玉米在基期時市場價格較低,基本上沒有出口補貼;而現在出口的玉米,每噸則需要補貼368元/噸。如取消補貼,玉米在短期內將難以繼續出口,轉向以內銷為主。
無論是在流通和市場方面,玉米都處于困境中。這迫切要求一個有力的市場組織形式,以形成權威價格,溝通產銷關系,并提供避險渠道。同時,在一個自由的市場中,玉米期貨在規避風險方面將會扮演關鍵角色。隨著市場的波動,風險將會劇增,如果缺乏保值工具,風險就會很大。
具有價格發現和套保兩大功能的期貨市場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形式。從國外和國內其它農產品品種實踐看,利用期貨市場這一市場組織形式和交易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玉米幾乎是最適合期貨交易的糧食品種
期貨市場的功能之一就是價格發現。恢復玉米期貨交易,可以形成統一、透明、權威的市場價格為農民和企業提供經營決策參考,推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為國家加強糧食宏觀提供有效市場工具。在1995年國內玉米期貨最活躍的時候,吉林省幾乎每個縣,都從事期貨交易。
期貨市場同時可以為訂單農業提供風險出口,為企業提供有效的保值手段;可以促進玉米現貨流通,推動良好市場秩序的形成。
將玉米期貨稱為期貨業的“開路先鋒”一點也不為過。玉米期貨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商品期貨品種,1851年3月13日,最早的一份玉米現貨遠期合約簽訂于芝加哥,當時每張合約設計為3000蒲式耳,交貨期為6月份,價格為每蒲式耳低于3月13日當地玉米市場價1美分。1985年,CBOT又成功推出了玉米的期貨合約交易。
玉米具有產量大、商品率高、便于儲存、質量標準容易劃分和價格波動劇烈等特點,是一個適合做期貨的品種。
從世界范圍看,在世界粗糧生產中,玉米占有主要地位,產量一直居于世界谷物生產前三位。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玉米產量的年均增長率為3.13%,遠超過大米的1.03%,小麥的0.06%。1998年,全球玉米產量更是達到創紀錄的6億噸,首次超過大米和小麥,躍居第一位。
玉米在世界貿易中居于第2位,年貿易量約在0.7億噸,占世界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活躍的玉米貿易使國際玉米價格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價差大,根據CBOT價格,近70年來,玉米期價最高達到439美分/蒲式耳,最低至101美分/蒲式耳,近10年來,這種現象更加明顯;二是變動頻率快,據世界權威人士分析,玉米價格呈現67個月的大周期和33個月的小周期循環運動,在一個循環中,最高與最低價之間差價可達200美分以上。
玉米生產的可變因素增多,除了傳統的氣候、土壤等因素外,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運用于玉米生產中,極大地提高玉米產量,相信隨著生產發展水平的提高,新技術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和傳統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玉米產量的不確定性增大,使玉米供給時刻處于變化之中。
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而且還是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淀粉,可得到化學成分最佳、成本最低的淀粉。目前世界上的玉米淀粉已達到2000多萬噸。玉米淀粉也是生產酒精的原料。玉米在食品工業、化學工業和醫藥工業等方面的用途也很廣。隨著玉米深加工的深入,玉米需求途徑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需求變數越來越多。
與其他農產品相比,如大米、小麥相比,玉米品種單一,其中主流品種在生產、流通中占有絕對優勢,質量標準較為統一,只有等級上的差別,不似粳米、秈米、香米,春小麥、冬小麥、軟麥、硬麥之間存在內在質量上的差別。
在國際市場上,玉米期貨交易已經成為大宗玉米貿易的主要手段。國內大豆期貨市場的實踐已經證明期貨市場是解決農產品市場化過程中相關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據大商所研發部李強介紹,從交易所合約準備來看,根據國家玉米新舊標準,合約的設計基本完成。目前的合約設計在管理、風險控制上,在指標體系上與1995年相比有所變化。設計合約的原則是:在投資者熟悉1995年玉米合約的基礎上進行,因為交易所的這些客戶,大部分是1995年玉米期貨的參與者,他們對1995年的玉米期貨合約比較熟悉,新合約也融合了現在大豆期貨的思路。在指標體系上,增加了1999年國家新頒布了新的玉米國標。
李強說,1999年的玉米新國標是這次合約修改最主要的部分,原沿用的玉米國家標準是用純良率來評定玉米的質量標準。新的玉米國家標準,改動最大的是將純良率的改為容重(一升里有多少克),它注重的是內在指標。新標準與國際標準銜接,采用容重定等,與美國、加拿大等國質量標準一致,有利于增強我國糧食出口的競爭能力,并促使盡快培育開發和生產進口糧的替代品種。
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在接受路透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國際標準設計中國的玉米期貨,希望在設計合約時和世界接軌,就像芝加哥的玉米期貨,通過吸引海外投資者,以便提高流通性。芝加哥的交易員只要看一眼我們的市場,就能夠馬上明白。
實行新的國標對于種植品種單一,糧食價格不高的狀態將有一定的調整,最終達到提高農民的質量意識,增加農民種植優良品種和交售高等級糧食的經濟意識。新標準的實施將會促進糧食生產、流通的良性循環。
“我們夢想推出玉米期貨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這個合約寄予厚望,這將提升我們交易所的商品期貨交易,同時將會改變中國的玉米產業。”朱玉辰對玉米期貨充滿憧憬。
玉米期貨:在期待中配置(B篇)
——訪中糧集團副總裁于旭波
文/本刊記者 劉宇
長期以來,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一直獨家承擔著我國玉米出口的任務(1999年增加了吉糧集團)。中糧目前的玉米業務主要是代理出口,在國家計委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代理中央及地方儲備,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
1999年底政府決定補貼玉米出口,于是我國玉米以低價打進了國際市場,并取代美國成為南韓和馬來西亞的最大供貨商,同時在日本市場上恢復了一定的份額,2000年共出口了1048萬噸。2001年玉米的出口量比2000年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為599.8萬噸。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在這兩年內有這么大量的玉米出口主要是得益于政府的積極出口政策,每噸高達44美元的補貼使中國玉米在國際市場上頗具競爭力。但是,加入WTO之后,中國政府對玉米出口的直接補貼已經取消,2001年初取消鐵路建設基金、出口退稅等政策已開始逐步實施。
作為國營糧食貿易進出口窗口企業,中糧集團面臨著新的挑戰。
斷裂的產業紐帶
記者:國家對玉米為什么采取積極的出口政策?
于旭波:直接原因與國家消化庫存有關。我國玉米的年產量在1.15億噸到1.3億噸之間,消費量也一直在1.2億噸左右,產銷基本平衡。但由于種種原因庫存較大,目前尚未得到官方的權威數字,來自美國農業部方面的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玉米的庫存量基本上在4000萬到5000萬噸之間。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如果全年消費1.2億噸,全國庫存相當于四五個月的消費量,這應該是比較大的數字了。
對整個市場來說,由于產銷基本平衡,并不需要太多的庫存來支持。相反,過多的庫存不僅增加大量的倉儲投入,使得每年的陳糧處理工作十分艱巨而繁重,而且也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壓力。它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上游的糧食收購,將嚴重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且加入WTO之后,全球市場的價格浮動,還將加劇存貨的貶值壓力。因此,近年來有關部門一直都將消化糧食庫存列為首要工作,陳糧拍賣政策也即因此而生。
2000年10月份,為了加大陳糧輪換的處理力度,政府開始對國內陳糧、陳化糧進行拍賣。截止2001年6月中旬,我國累計拍賣陳糧達1200萬噸,如此巨大的拋售數量、持續時間之長是空前的,國家的決心可見一斑。幾乎每一次大規模的陳糧處理行動都會對市場價格造成沖擊,拋售的糧食雖然被工業企業一次性購得,但企業購買后需要相當長的一斷時間才能消化,而且陳糧拍賣活動使企業原本將通過現貨市場購買糧食的需求減少或消失。陳糧拍賣甚至成為影響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
正因為玉米出口對于緩解庫存壓力有著重大的全局意義,國家才不惜下大力,積極鼓勵玉米出口。
記者:由于我國玉米主產地在北方,消費地集中在南方,長期以來我國的玉米流通呈現“北糧南運”的格局,然而國內糧食專家普遍認為,加入WTO之后,我國的糧食特別是玉米將出現“南進北出”的現象,近期內會有較大的進口出現嗎?今年,我國玉米的進出口情況怎樣?
于旭波:確實,入世之后,南方很多糧食加工貿易企業都有直接選擇質高價廉的進口玉米的想法,但今年的情況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由于涉及到轉基因問題,具體的政策還沒有出臺,估計年內進口的希望不大。而且今年我國的玉米價格并不很高,國家儲備的輪換、陳糧的拍賣等操作也進行得比較頻繁,國內玉米價格一直處于相對平穩狀態,再加上美國芝加哥期貨市場的行情一直在漲,從行情的對比來看,年內進口的希望不大,明年的具體情況究竟怎樣,要視明年的情況而定,如果價格合算,國內的特別是廣東、廣西、福建等南方市場會有一定批量的進口。
出口方面,今年由于美國玉米預計減產,芝加哥期貨市場玉米期價一路看漲,不少亞洲用戶都轉向進口中國玉米,國內玉米出口情況有所好轉,全年出運在700-800萬噸之間應該問題不大,而且國內今年玉米產情相當不錯,預計產量將突破1.25億噸。
記者:我國玉米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于旭波:生產成本和品質是決定玉米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我國的農業生產基本上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階段,比之發達國家的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的大農業生產有著結構性缺陷,在生產成本上自然就要高得多。以吉林玉米為例,單位生產成本為0.46—0.5元/公斤,而美國玉米折算成人民幣僅合0.32元/公斤。歸根結底,是缺乏有效的機制來引導生產。
我國在多數糧食品種的購銷上實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并順價銷售的原則,即國家糧食收儲企業在收購糧食時,必須執行國家在該地區定制的保護價來收購,國家的保護價是國家有關部門根據過去一斷時間的價格加上通貨膨脹以及農民應得利益等綜合因素制定的,其目的是通過政策來限制產區的糧食價格的波動,從而避免因市場價格劇烈波動而導致谷賤民傷,影響糧食生產,由于主要作用是保護農民、維護生產,所以肯定是要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才行。
強制維持收購價,實際上割斷了生產和市場之間的紐帶,市場需求無法通過直接的渠道來引導生產,農民種糧成為了一種國家責任,有了保護價,農民作為生產者的風險便由國家承擔了,于是信息便不再重要,即便是在市場已經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可以繼續閉門造車埋頭苦干,自然也就缺乏自發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生產的原動力,優質旺銷的品種及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也就很難迅速地得以推廣普及。
生產成本高、品種落后幾乎成了我國多數農作物的通病,玉米也是如此。
記者:這樣的機制看起來已經很難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了。
于旭波:是這樣的,短缺經濟時代,對于像我們這樣擁有12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解決溫飽問題,比其他任何問題都來得重要,確保糧食生產,是關乎國家安危的重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聽任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不僅是低效的,搞不好還會引出更為嚴重的問題。
然而時過境遷,強制性措施已越來越顯得掣手掣肘。
拿玉米來說,在糧食主產區收糧時,首先由農發行向國家糧食收儲企業提供配套資金,收儲企業負責按保護價收糧,而且是敞開收購,按規定是不得拒收,然而在銷售時,又必須執行順價銷售的原則,即售價不能低于進價。這樣設計的初衷是希望國家控制住上游的價格,這樣不管下游價格如何放開,由于有了進貨價格的基準,國家整個糧價就不會波動得太厲害,然而這樣做的前提是下游糧食的來源只能是國家渠道,但實際情況顯然要復雜的多。
由于玉米在全國范圍內供求基本平衡,但不同地區在需求上又有著很大的差異,而且由于下游市場受各種渠道及庫存輪換、陳糧拍賣等因素的作用,市場價格多數情況下又會略低于順價銷售的價格,這就使得順價銷售有時會變得十分困難,如果順價銷不出去,只能存著放著,國家給利息,給管理費,存放時間越長,成本就越高,也就越來越難以符合市場的需要,而且是收得越多,積壓越多,來年又要增加輪換和拍賣的數量,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所以國家才下定決心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而且近兩年的力度很大。
記者:目前我國糧食企業在實際業務中,通常會遇到哪些結構性矛盾?
于旭波:糧食企業包含著兩個概念,即糧食經營企業和糧食收儲企業。前者就是一般的商業企業,后者就是糧食局下屬的糧食收儲企業,它承擔著國家的糧食收儲任務,為了確保按保護價敞開收購和收購資金的封閉運行,倉儲設施通常只掌握在收儲企業手中。
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一邊是經營企業面對著一線的市場卻無法落實貨源,更沒有農發行給提供資金,另一邊擁有貨源的收儲企業沒有市場,缺乏諸如深加工等高附加值設施,而且還享受著鐵飯碗。
像中糧公司這樣的外貿企業就會遇到與糧食經營企業相同的問題,我們不能直接從農民手中收糧食,而缺乏農發行在資金上的支持,如果想往上游滲透,就只能與上游的收儲企業談合作,但他們是鐵飯碗,顯然沒有積極性與你進行實質性的合作。由于我們不能掌握貨源,無法控制中間的物流環節,與外商做生意最起碼的糧食從哪里來、質量如何、長遠供貨能力和質量如何保證等基本條件都無法把握,經營空間非常狹窄,所以一直以來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只能以代理的身份出現,很多機會只能眼看著白白錯過。
所以我們糧食經營企業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國家能夠放開糧食收購主體的限制,使我們能直接去收購糧食。
穿針引線的期貨市場
記者:去年8月全國糧食工作會議將糧改范圍擴大到了全國,有人稱之為我國第三次糧改的啟動,最近好像有關糧改的話題多了起來,有什么新的政策出臺嗎?
于旭波:具體的方案目前還沒見到,但精神已經有了。中國糧食市場可望在明年迎來大的開放格局。總體原則是:兩個取消、兩個放開、產銷銜接、加強調控。即取消糧食定購任務,取消糧食運銷憑證,實行徹底的糧食購銷市場化;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做到糧食購銷價格由市場形成,糧食收購主體的多少由市場進行優勝劣汰,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取消糧食定購價和保護價,糧食收購完全采取“隨行就市,優質優價,劣質劣價”的方式。同時,對種糧農民直接進行明補,使其能夠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以維護糧食安全。放開從事糧食收購的市場主體資格的前置性審批限制,實行備案制。不論何種經濟成份,不論何種所有制形式,只需向糧食工商部門提出備案、并經工商部門核準登記后,就可從事糧食收購業務。政府將積極鼓勵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的省際協作,支持產銷掛鉤;國家將進一步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系,確保國家對糧食的調控能力。
如果這個精神得以實施的話,改革力度將是空前的,基本上該放開的都放開了,而且對農民的保護,由維持收購價格轉為了明補,這使得農民利益在不受損害的前提下,可以按市場供求自行安排生產,這是符合市場原則的補貼形式,也是WTO允許采取的方式,你的補貼可以直接給農民,但不可以給流通環節。目前方案雖未出臺,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方向。
記者:如果全面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你如何看待期貨市場的作用?
于旭波:市場的發展當然需要一個公開透明環境,能夠有效的聚集并交換所有的信息,顯然沒有什么比期貨市場更能擔此重任的了。大宗的交易在這里完成,它的價格就會成為其他交易的重要參考,這便是價格發現機制,這一點在大豆的期貨交易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農業生產有著季節性特點,然而市場卻是連續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時空上的差異,由于沒有期貨市場,經營者在認為機會合適的時候,很可能手中無貨,而貨源充足的時候,市場價格又往往不理想。有了期貨市場,企業便可以通過適當的期貨交易輕易的彌補這種時空上的缺陷。期貨市場這種穿針引線的作用,可以非常有效地搞活現貨市場,而且期貨市場的價格走勢,顯然會對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投資決策產生積極的影響,非常有效的起到類似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而且由于期貨交易所的工作就是滿足交易需要,提供最具代表性的交易品種,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它會不斷的調整交易品種,以確保它的標的物始終最熱門、最能滿足行業需要。前一斷時間,大商所調整大豆品種的交易規則,就是出于此種目的,因此期交所的交易品種往往代表了市場的方向,而農民為了使自己的糧食能夠在期貨市場中交割,也就必須跟著調整自己的種植品種,這樣我國相關農產品的整體種植結構就會非常得到有效的優化。
記者:目前玉米的市場化程度怎樣?
于旭波:比較而言,玉米的市場化程度相對于大豆來說弱一些。大豆是我國最早放開的農產品。它的市場已經完全放開了。玉米與大豆相比弱一些,但相對于小麥等口糧作物來說又強一些,如前所述,除了北方的主產省仍在實行“保護價收購、順價銷售”的原則外,我國其他地區尤其是南方消費區幾乎是完全放開了,是市場化程度僅次于大豆的農產品。而且與大豆相比顯然是更為大宗的商品,是一個非常適合作為期貨交易的大品種,如果能在我國適時推出,對于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將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記者:在您名片上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中糧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董事長。如此安排,足見貴公司對期貨市場的重視程度,這中間似乎還透露出貴公司在期貨市場中的角色定位。貴公司在涉足期貨時是否已將自己定位于保值大戶?目前成效怎樣?
于旭波:對于期貨交易我們一直是非常重視的,說到角色定位,初衷確實是這樣,但由于目前期貨市場的容量較小,我們并沒有更多的參與進來。套期保值在大豆上我們有過非常成功的例子,但量十分有限,因為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客戶代理,自營才牽涉到保值的問題。客觀上,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套期保值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國內貿易就經常會用到這個工具。將來隨著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進程的全面推進,我們對于期貨交易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1995年大連玉米C511暴漲反思(C篇)
文/本刊記者 張新健
在我國期貨市場發展初期,大連、鄭州、成都、上海糧油、長春、北京、深圳有色等七家交易所進行玉米期貨交易,是當時全國覆蓋面最廣的期貨品種之一。其中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貨市場管理規范、交易活躍,較好地發揮了套期保值、價格發現兩大功能,成為我國玉米期貨交易的代表。然而,在1998年的期貨品種調整中,玉米這一昔日的明星品種未能得以保留。為何一個光彩奪目的明星品種會落到如此地步?
本刊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期貨業資深人士——深圳中期公司的王希中先生。
記者:請您談談之前玉米期貨的交投情況。
王希中:玉米期貨的交投活躍是在1994年。當年10月,中國證監會發文暫停大米期貨交易,投資于大商所大米期貨上的資金急于尋找新的投資方向,于是曾經火爆過的玉米期貨再次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大量的熱錢開始向玉米市場積聚。由于當時玉米現貨供應十分緊張,大連各交割庫存量僅占總庫存量的50%(在1993年同期高達80%),加之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國進口大量玉米的計劃,這更加重了國內玉米供不應求的緊張氣氛。在此背景之下,主力多頭認識到基本面對自己完全有利,于是在玉米1995系列合約上展開攻勢。期價從950元/噸的低位開始啟動,先以C505合約為龍頭,隨著成交量與持倉量的持續擴大,期價扶搖直上。11月中旬,C505合約期價為1150元/噸左右,此時成交量尚不成氣候,每周交易量不足萬手;至12月中旬,C505迅速攀上1350元/噸,此時一周成交已突破30萬手;至1995年1月中旬,單日成交突破20萬手。
1995年春節之后,由于傳聞中美知識產權談判有了新的轉機,使人們再次看到恢復從美國進口玉米的希望,空頭趁機打壓,大連玉米出現短暫的回調。但由于市場上玉米的供需矛盾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現貨玉米仍舊十分緊俏。因此,大連玉米經過短暫的回調之后,3—5月份繼續上揚,最終C505以1600元/噸的高價摘牌。
記者:C505高價摘牌對后續合約的交易有哪些影響?
王希中:C505高價摘牌對后續合約起到了指導作用。C511合約正是在C505合約強勁的牛市行情帶動下活躍起來的,在C505合約進入交割月之后,C511一躍成為大連玉米的龍頭合約。由于當時大連本地玉米價格居高不下,多頭借此炒作,再度掀起一波強勁漲勢。C511合約于5月15日創下了玉米期貨交易史上的天價2114元/噸,與當時的現貨價差達600元/噸。
記者:大連玉米期價的狂漲及南方各地現貨供應的緊張,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
王希中:對。1995年5月13日,國務院召開會議,決定從東北調運100萬噸玉米入關以求平抑南方不斷上漲的玉米現貨價格。同時“國債期貨事件”爆發,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規范期貨市場,這才使大連玉米的漲勢得以遏止。
同時,為了進一步平抑玉米價格,政府大量從美國進口玉米,1995年7月份累計進口186.4萬噸,并將大量庫存拋入市場,玉米現貨價格大幅回落,期市價格亦同步下挫。8月初,各月合約期價跌至1650元/噸附近,這時傳聞東北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水災以及黑龍江提高玉米收購價格,多頭受此消息刺激,再度卷土重來,兩日內將期價推上1800元/噸。8月2日,C511單日成交58萬余手,創下玉米期貨交易史上的天量。
大連玉米C511合約的炒作,尤其是周邊市場長春聯合期貨交易所在玉米期貨交易中多次發生嚴重違規事件,引起了管理層的擔憂。當時長春聯合交易所管理混亂,導致大量空頭倉單流入市場,市場秩序受到嚴重的干擾,大量交割違約,引發了重大的經濟糾紛,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1995年7月13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要求在通知下發40個交易日內,國內各期貨交易所將玉米期貨交易保證金逐步提高到20%以上。但大連玉米仍未降溫,C511合約8月2日的成交量接近60萬手。8月28日,中國證監會再次下文要求大商所必須嚴格執行7月13日所發通知中有關內容,至此,大連玉米行情急起直落,交易量急劇萎縮。C511后續合約基本沉寂,1996年以后玉米期貨交投基本處于停頓狀態。
記者:玉米期貨已成為過去,它給我們留下的教訓是深刻的,不僅顯示了過度投機對市場的危害,也揭示了當時國內期貨市場所存在的諸多缺陷。
王希中:是的。多個交易所同時上市同一個品種是可以的,但由于當時合約設計、交割標準不統一,客觀上造成各自為政、分割市場、爭搶客戶、疏于市場管理甚至縱容操縱,使期貨價格過度偏離現貨價格,導致期貨市場功能失靈。同時,當時市場投資結構不合理,投機力量完全左右了市場走勢,市場缺乏套期保值的基礎,使得期貨市場功能得不到有效地發揮。
期貨市場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期貨價格的波動在所難免,期貨市場的管理者在采取堅決措施防范風險的同時,還應以積極的態度重視市場的建設,“一管就死”或取消品種都不是最佳效果。
我國是玉米的生產與消費大國,其產量與消費量以及進出口量對國際玉米市場有著顯著的影響,國內與玉米相關的眾多行業和企業也都需要一個權威的期貨價格來引導生產和消費,同時也需要玉米期貨市場來進行套期保值,回避經營風險。事實上,我國早期的玉米期貨市場已經起到了這樣的作用。1995年5月,國務院根據期貨市場反饋的信息,從東北調100萬玉米入關平抑狂漲的玉米價格,同時擴大從美國進口,以進一步緩解國內玉米緊張的供求關系。在這里,玉米期市的基本功能曾發揮得十分成功。盡管在這次期貨品種結構調整中,玉米暫時未能保留,但眾多業內人士一致看法是希望能在適當的時候恢復玉米期貨交易,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服務。
中國玉米生產面面觀
訪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秘書長宋丹丕
玉米生產情況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秘書長宋丹丕告訴記者,我國玉米種植主要集中在“三省一區”(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自治區)、華北地區,其中以吉林省產量最大。1998年我國玉米生產達到創記錄的1.33億噸。從1999年起,玉米總產量逐年下降,2000年和2001年已明顯出現產不足需,主要通過挖庫存來滿足需求。
宋說:“目前我國玉米生產主要呈現幾個特點,一是播種面積出現小幅增長。去年我國玉米產量在前年大幅度減產的基礎上,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今年農戶玉米播種面積將比上年增加約4%。如無大的自然災害,預計產量與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長。
“二是結構調整加快,品種結構將得到優化。”今年全國優質專用玉米將達到8900萬畝,增1100萬畝,占玉米總面積的26%,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
但不利因素對生產將產生一定影響,一是氣候因素對春播玉米構成威脅,二是供大于求的形勢使玉米價格連續下滑,市場保持低迷狀態。“今年玉米總產預計將超過1.1億噸。”
“三是今年國內玉米出口勢頭強勁,拉動了玉米價格回升。”預計全年出口玉米將達到600-800萬噸,超過去年的出口水平。據國外一些貿易商預測,今年玉米出口總量有望達到1000萬噸,接近前年的1047萬噸水平。
玉米需求概況
“現在玉米需求主要分為口糧消費、飼料消費、工業加工消費、種子、損耗以及其他玉米需求等。”宋說。其中玉米70%用于飼料加工,近年來工業用玉米需求呈增加趨勢。
目前我國玉米需求不平衡。銷區集中在東南、華東和西南,需要調入玉米的省份有京、津、滬、云、貴、川、閩、浙、贛、湘、鄂、粵、桂、瓊、蘇、渝。據統計,1997年北方15省市區生產了全國77%以上的玉米,消費量只占了全國玉米總消費量的50%;南方15省市區只生產23%的玉米,消費量卻占了50%,消費量4709萬噸,產銷差2325.1萬噸,自給率只有50.6%。
玉米進口出口
去年我國出口玉米600萬噸,比前年下降較多。今年1-2月份,累計出口100萬噸,進口量很少。主要原因一是國內玉米仍然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二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相關措施,對國外玉米進入國內市場起到了抑制和緩沖作用。加上我國目前還沒有公布今年農產品關稅配額的分配情況,也使得玉米進口貿易繼續處于等候觀望狀態。
“現在我國玉米出口暫時未發生明顯變化,但玉米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將會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宋說。統計資料表明,2002年玉米還將呈凈出口狀態,但2003年玉米供求可能出現緊張,預計全年會呈現凈進口格局。
“當然,我國玉米出口也有自身的許多優勢。”從質量上看,我國玉米屬非轉基因玉米,而周邊主要玉米進口國就是要求進口非轉基因玉米,品種具有優勢;從價格上看,首先世界玉米進口大戶日本、韓國等均位于我國周邊,每噸運費要比美國便宜10美元左右。
玉米市場價格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玉米市場零售價格和批發價格全面下滑,今年一季度開始,價格出回升跡象,尤其是主銷區和華北產區的價格回升較為明顯。但仍未擺脫低迷狀態,當前價格仍處于近幾年來的較低水平。與去年同期相比,吉林原糧出庫價格除1月份高于去年同期外,2、3月份都低于去年同期。同時抑制價格上升的因素仍然存在,今后的價格走向仍不容樂觀。
在國內市場價格出現小幅回升的同時,國際市場價格繼續走低。近幾年,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去年下半年雖有所回升,但今年一季度又開始下跌。除1月份價格有所反彈外,2、3月份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且每月價格都低于去年同期。
國內外價格差距逐步縮小,國外玉米進入我國的價格優勢減弱。若將國內外批發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3月,國內玉米價格與國外的差距已縮小。
相關資料
近年來我國玉米政策簡錄
1、縮小收購范圍,對于一些質量差、不適合市場需要的高水分玉米品種,不再實行保護價收購。1999年起,新疆大部分地區不再實行按保護價收購玉米的政策,河南省宣布玉米退出保護價收購范圍,其他一些非主產區也表示將實行類似政策。2001年8月華北地區、黃淮地區的玉米價格完全放開,目前只有東北地區四省區的玉米仍然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在收購范圍逐漸放開的同時,保護標準卻日趨嚴格:以往東北地區玉米保護價定價均以18%水分的二等品為基準,2000將以14.5%的標準品為基準。2001年吉林等省實行新的質量標準,新標準較老標準在一些指標上更加嚴格,使玉米保護范圍縮小,保護的水平大大降低。
2、修改國儲玉米補貼政策,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目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了大量玉米,高額的倉儲費用以及糧食陳化損耗使國家財政補貼加重。有鑒于此,有關部門對玉米有關收儲政策進行了調整:以往1噸國儲玉米國家財政直接撥付120元給倉庫作為補貼,1999年國家先付給倉庫80元,所差40元在陳年儲備糧銷售后撥付,以此實現推陳出新,實現新舊交替。
3、為了刺激玉米出口,啟動低迷的國內市場,緩解庫存壓力,國家有關部門調整了玉米的外貿政策。如1999年對吉林和遼寧兩省出口玉米實行補貼,其中計劃給吉林糧食廳運作200萬噸,遼寧60萬噸,每噸補貼在350元/噸以上,由地方財政支付;玉米出口補貼增強了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并對我國玉米的主要出口地區,如韓國等給予進口信貸,鼓勵韓國商人進口我們的玉米。但是入世后,玉米補貼政策的取消已成為必然,目前我國實行的玉米貿易政策將有所變化。
4、玉米收購市場出現重大變化,收購主體除國有購銷企業外,一些非國有購銷企業也可參與秋糧收購。吉林省規定:允許省內用糧大戶收購生產性用糧。對年需求糧食百噸以上的加工轉化企業、養殖企業和飼養大戶,省政府委托縣(市)政府審批,可以產需見面,但只能在本縣(市)內直接收購農民的糧食并且只限自用,不得轉手盜賣。大型加工轉化企業,需跨縣收購的,由省計委省工商局批準后,可以直接收購。遼寧省也規定,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飼料企業、大型加工企業和經國務院批準的糧食進出口企業,經省糧食市場管理辦公室審核批準后,可憑企業用糧許可證到指定區域,按不低于保護價進行收購,但限于自用,不得倒賣。
5、1999年11月,國家質量監督局發布了新的糧食質量標準,對玉米的收購指標進行了重新修訂。其中主要內容包括:(1)、分類標準由原來的四類變為三類即玉米、白玉米、混合玉米;(2)、將玉米由純糧率定等改為按容重定等;(3)、水分指標統一為14%;(4)、不完善粒最高限量為5%。新標準的出臺旨在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我國玉米種植結構的調整。該標準于2001年秋糧收購時開始正式實行。
(本資料由大連商品交易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