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杰發自北京
“盡管開放式基金大多已經跌破面值,但若因此斷定節后會出現贖回高峰可能為時尚早,小規模的贖回現象會有,作為一種長期投資行為,多數投資者不會因開放式基金近期表現而‘認賠出局’。”中國銀河證券基金與研究評價中心杜書明博士10月10日告訴記者。
據統計,截止9月27日,在現有7只開放式基金中,只有華夏成長的單位凈值達到了1.021元,余下的6只基金全部跌破面值,其中鵬華行業成長跌幅最深,單位凈值為0.9403元。加上申購和贖回費用,鵬華行業成長的持有人的凈虧損將在7%左右。如果考慮到基金分紅的因素,基金設立以來凈值增長率為正值的只有華夏成長、南方穩健成長和華安創新等3只基金。
業內人士認為,開放式基金需要預留部分現金以備贖回,在大市場不景氣和高度重視風險的前提下,要想讓開放式取得較好的業績比較難。
杜書明表示,造成開放式基金表現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證券市場的低迷,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與投資者關注回報相比,基金管理公司更注重開放式基金的規模,也就是前期募集資金的營銷工作,這也造成了銷售開放式基金出現代銷機構“內部攤派”的不正常現象。
目前,還有幾只開放式正在準備節后發行,“現實嚴峻的情況會給這幾只基金的發行造成不小的壓力,而且由于年關臨近,不少機構的資金準備‘回籠’,而機構的投資成本比較低,這將是開放式基金贖回面臨的隱患。”杜書明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國際金融報》(2002年10月11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