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日前,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而此前,《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等一系列與外資進入相關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業界人士預言,隨著中國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外資并購有可能在今后幾年中掀起熱潮。
實際上,外資早已悄悄滲透進了中國上市企業之中。
根據海通證券研究所外資并購概念股匯總的情況來看,截至2002年7月底,我國證券市場中具有外資并購概念的上市公司共有42家,其中制造業就占28家,其他則包括旅游、港口、公用事業和銀行業等。毫無疑問,外資將以更積極的姿態向更多的行業滲透。
哪些領域將發生外資并購
首先,橫向看行業。目前外資并購案例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而在服務行業中,民航業的步伐很快,銀行、電信等行業目前更多的外資進入方式是合作。外資最終選擇進入的行業是與其動機密切相關的:一是看好中國市場巨大的容量和發展潛力,二是看好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前者,有諸如汽車、金融、電信航空等行業領域,后者則主要是制造業領域,外商在中國建廠后,往往這些廠都成為外商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當然外資并購的兩種動機之間也存在重疊的情況。
其次,縱向看時間。這與中國的開放進程息息相關。短期內一些政策開放早、開放力度大的行業,例如商業零售業、民航業等行業中并購行為較多,而汽車、電信等行業的外資介入則較多表現為合資或合作。當然,在外資進入的過程中,合資與合作完全可以理解為并購的前奏曲。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加深,電信、金融、公用事業、物流等行業都會有外資的深層次介入。
第三,介入公司的類型。從收購方式看,最有可能實施并購的外商大多是規模較大的、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例如日本三菱電機,美國杜邦、福特、摩托羅拉,法國阿爾卡特等。這些大公司、大財團往往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并購我國龍頭企業。從營業收入來看,規模較大的跨國公司主要在銀行業、石油精煉業、汽車及汽車零件業、貿易業和電子與電氣設備業;從凈利潤看,規模較大的跨國公司主要在銀行業、石油精煉業、電信業、電子與電氣設備業和制藥業。這些行業的跨國集團對我國行業企業實施并購的可能性非常大。
外資目前最關注哪些行業
一般說來,外資關注的行業與國內政策保持著“門檻效應”,即越是門檻高的行業或企業,越引起了外資的高度注意。
首先是目前關稅程度較高的行業。例如汽車行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購車的欲望日益增強,我國巨大的汽車市場一直受到高關稅和進口限量的雙重保護。汽車行業開放時間表為: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額和許可證管理等非關稅保護措施,2006年7月1日起,轎車關稅稅率降至25%,零部件稅率降至10%,轎車及相關零部件基期準入量為60億美元,并以15%的增長率遞增。
汽車行業與外資的合作在入世之前就已經展開,通過一系列的合作,國內的汽車制造業在規模和質量上都上了一個臺階,樹立了外資成功介入中國企業的典范。目前上市公司中類似題材的個股有一汽金杯、江鈴汽車、長安汽車、華晨集團等。
除汽車行業外,我國化工行業中某些重要產品的非關稅壁壘也很高,例如化工行業的燃油等產品目前仍采用進口配額制度。
二是目前政策禁止或嚴格限制外商投資的服務行業。包括公用事業、商業、金融服務業、電信業、其它服務業等。我國承諾入世后2年內逐步取消所有的傳呼和增值服務的地域限制,5年內取消對移動電話的限制,6年內取消對國內電話線路的限制。近年來,國際上知名的通信公司紛紛與我國通信類上市公司如大唐電信、東方電信、南京熊貓等合資合作。非上市公司方面,阿爾卡特控股了上海貝爾,并將該公司改建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這一舉動打破了我國電信領域外資不能控股的禁令,同時也突破了我國政府原來對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
金融行業與電信行業十分類似,利潤空間巨大,而國內產業的發展尚很幼稚,國內的企業與國外的同類企業的規模實力相差懸殊,國內企業也基本不具備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對于該行業,首先是通過與外資的合作與合營提高競爭力,因此,該行業的中外合作在未來幾年也將成為熱點。
零售商業領域是中國入世后最快最先向外資全面開放的領域,由于該領域市場進入門檻較低,國內企業布點較多、具備了一定優勢,因此將會產生較多的外資并購案例。目前已有第一百貨、西單商場等并購案。
除百貨零售業外,成品油的批發和零售領域、醫藥商品的零售領域也是外資十分青睞的,而這方面目前都有國家嚴格的限制外資投資政策,要到2004年和2003年才能逐步放開,因此目前這些領域都有國際著名企業與國內企業在合作和談判。例如我國的成品油市場目前是由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集中統一管理,外資想進入中國成品油市場就必須同中國石化或者中國石油合作,因此國際的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殼牌和英國石油紛紛認股成為中國石化的戰略投資者,英國石油和中國石油也開始合作,國際石油企業都是要在政策限制開放之前作好充分準備,盡可能大地獲得未來市場占有率。
由于醫藥流通企業的運行需要渠道、物流等多方面的基礎,因此外資進入初期主要采取與國內公司合作合資的方式。目前已有多家國際性大型連鎖零售藥店正在國內尋找合作伙伴,有的已進入最后階段的談判,很快就會進入國內醫藥零售市場。
在新興的物流行業,由于入世后我國許諾給予外資公司完全的分銷和貿易權,這將導致外企直接進入運輸、批發和零售等領域,而國內原本效率低下、缺乏競爭力的物流體系將受到沖擊,整個物流業的格局也會因外資進入而發生重大的變革。
外資青睞什么樣的公司
外資并購上市公司,通常要考慮并購的的限制、并購成本和潛在收益等因素,那么在未來的外資并購浪潮中,哪些企業可能成外資垂青的對象呢?
首先是行業里的龍頭企業,如青島啤酒、四川長虹、深萬科、上海醫藥、南方航空、第一百貨等,容易成為外資青睞的目標。外資并購不同于以前的上市公司重組,后者往往圍繞殼資源進行的,而外資并購以強強聯合居多。
其次是具有一定品牌優勢或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如青島海爾、中興通訊等。
第三是擁有較完善的本土營銷網絡或進入許可的公司,如上海醫藥、中國石化、上海梅林等。
第四是稀缺資源類公司,如紅星發展(碳酸鋇)、益鑫泰(蓖麻)等。
第五是目前已經與外資建立合資或戰略合作關系的上市公司。由于國內市場在完全開放之前有三至五年的過渡期,外資涉足中國市場的程度必然是逐步加深的,與國內企業的合資與合作往往是外資并購的序曲,因此那些已經與外資建立了合資關系的企業、或有良好戰略合作關系的上市公司很容易成為收購目標,這樣的企業有熊貓電子、東方通信、海南航空、輪胎橡膠等。
第六是在許多其它條件都相似的背景下,外資通常偏好治理結構規范、經營管理透明的上市公司。
熱點能否展開
從證券市場來看,外資并購板塊是最有潛力的板塊,該板塊在未來的2~3年都可能是持續的熱點。
首先,外資并購有極好的機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中國承諾逐步開放市場,因而外資在并購中國企業方面的限制也必定會隨著市場的逐步放開而解除。由于各行各業的開放步調不一樣,因此在向2005年全面開放之前兩年多時間內,外資并購的熱點將隨著各個行業的外資準入政策限制逐步取消而逐級展開、蔓延。在那些目前限制并購或限制持股比例的行業中,外資將首先以合資或合作的形式出現,然后再過渡到控股。因此,預計在2到3年的時間里,外資并購會是持續的熱點。
與此同時,我國一方面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另一方面國內的企業也面臨著全球化的壓力和市場開放的壓力,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主動尋求與外資的合作與合資,藉此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外資并購給資產重組概念注入了新的內涵,資產重組不再僅僅意味著買殼,它還意味著強強聯合,意味著競爭力的極大提高。由此,重組的廣度和深度大大提高,新重組概念股將成為證券市場持續的熱點。
再次,從被收購方上市公司來看,外資并購后必將通過資金、技術、品牌等優質資產的注入使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出現大的好轉,從而帶動股價上漲。
最后,外資并購這一熱點的展開與相關政策環境的成熟息息相關。實際上,目前多個行業內的不少大中型企業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與外資的合作與合資,等相關行業外資準入的政策一出臺,外資并購的事件必然噴薄而出,并掀起陣陣并購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