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45億債券發行,中信財務結構如何調整?橫跨金融實業幾大產業,超級航母怎樣整合?中信控股浮出水面,新生事物怎樣發揮作用?今天參與話題討論的是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小求先生。正在重組過程中的中信公司,最近有了新的動作,26日開始發行45億元銀行間債券,那么中信這次發債募集的資金投向哪,發債和中信目前備受矚目的公司重組又有多少關聯呢?
繼去年首開先河,發行35億元銀行間債券之后,9月26日,45億元中信公司銀行間債券又獲特批得以發行,中信認為,目前國內經濟發展較快,國家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利率較低的前提下,利用國內債券市場有改善公司債務結構恰逢其時,在這種動力推動下,中信通過幾次發債,外債幅度已經從1994年的24億降為12億,這對整合期間中信的發展減輕了包袱。
主持人:在這次發債中,中信對于旗下的資產情況、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作了介紹,特別是對中信正在進行的中信集團的資產重組情況做了一些披露。
副播:目前中信的總資產達到了4326億元,其中84%的資產是金融業,主要由商業銀行、證券、保險期貨信托組成,此外還在信息產業、能源、交通房地產等領域有眾多的實業投資,由于旗下的企業行業眾多、分布很廣,對這些企業的重新整合就成為目前中信面臨的頭等大事。
主持人:中信的高層人士就表示,中信目前正面臨著成立以來最重大的改革任務。
其實中信的重組由來已久,197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以來,中信將主要業務部門先后獨立,成立了若干子公司,公司業務從生產、技術、金融到貿易、服務多元化發展。此后,中信在實業投資和金融投資體系初步建立。
在這期間,中信1986年收購香港嘉華銀行,1987年組建中信實業銀行,1988年成立中信興業信托,1995年發起設立中信證券,2000年投資信誠人壽,此后又參股天安財險,中信金融體系初步建立。
1990年,中信開始借助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投資高速公路、橋梁、電廠、航空公司、電信和有線電視,接著中信旗下又先后增加中信國安、中信海直、亞洲衛星、東方衛星、長城寬帶等一批行業新軍。中信在信息產業的投資逐漸展露頭腳,從衛星到地面,從骨干網到城域網、接入網形成規模。
1996年開始,中信醞釀重大重組。進入十五期間之后,中信已經擁有28家子公司,10家控股公司。旗下企業多達300家,資產總額4326億元,規模日漸龐大的中信,重新整合的需求開始逐步顯現,中信決定對旗下企業進行梳理。重點發展金融業和信息產業,成立專業化集團子公司,在這前后,中信重組的事件接連發生。
1998年中信報批中信金融控股公司。2001年10月國務院批準中信控股公司成立。將中信實業銀行、中信證券等金融資產打包管理。同時中信不再作為金融機構,正式更名為中信集團,改為非金融投資控股性的集團企業,開始籌建中信建設集團等企業,梳理實業資產。
2001年香港中信嘉華銀行年報透露,該行將重組成立中信國際金融控股公司,新公司將持有中信嘉華銀行,以及由嘉華金融、嘉佳證券等資產重組的中信資本市場控股公司,重組有望在2003年一季度完成,
主持人:吳教授,中信的這次重組有什么原因呢?
吳小求:我想可能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說我們是改革進行了差不多20年,中信重組是它成立以金融企業為主體的控股公司,實際上是對未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一個非常重要的探視。同時也是對我們實施多年的分業模式的一種探視。所以人們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包括具體的管理部門。第二個就是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金融企業如何提高中國金融企業的競爭力是大家關心的。如果是在一個絕對的分業模式下可能會損害我們金融機構的整體效益,如果說我們采取完全的回避又不現實,所以說中信這次重組我估計在這方面是有考慮的。
主持人:就這一次中信的重組而言,它是把金融資產和產業資產進行了分離,為什么在這個集團內部要做這樣的一個重組工作呢?
吳小求:做這樣的處理實際上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處理好股東和純法人利益的關系。如果說實業和金融機構,尤其是和銀行混為一體的話,這會使得存款人的利益受到傷害,會存在巨大的風險,那個時候更多考慮的是股東利益。
主持人:從中信這次重組方案您介紹的這些特點來看,是不是對國內其它金融企業的改造和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吳小求:我認為這種模式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的方向,雖然不能說是惟一的方向,但是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通過這樣的探索,我想將會為我們面對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競爭,將會找到一條既能提高效率、競爭力,又能夠防范風險的金融制度。
主持人:因為中信是我國第一家以金融業為主體的控股公司,對于中信重組一事媒體就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很多觀眾對于中信重組一事也非常感興趣。那么中信重組的進展到目前究竟如何呢?重組方案又有哪些創新呢?本欄目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
記者:那么對于中信的重組方案,外界是非常關注的,外界傳言有人說9月份中信的重組將塵埃落定,那么到現在為止究竟進展怎么樣了?
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重組原則上有關領導機關、政府的監管部門、政府都批準了,現在主要的問題在章程。我們根據現在的情況對章程做了比較大的修改。
記者:有人認為中信控股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為什么會姍姍來遲呢?
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金融控股這個算是給我們開了一個綠燈。因為我們國家在92年制定了金融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嚴格地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那么現在在國家特別是監管機構,他們的思路可能積極一些推動開了,很多交叉產品在法律上都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成立了金融控股,我們認為是大有可為。另一方面就是說金融控股這個概念在國家還沒有一個,別說法律了,就連監管的條例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可能走的程序就會長一些。
記者:那么這種金融控股和混業經營有沒有類似的地方?
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金融控股在國外是混業經營,現在業界的潮流趨勢也是。
記者:實際上國內的一些金融企業在近期也出現了一些事件,例如光大事件,這個事件發生后,中信控股會有什么反應?
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這是一個警鐘,我們自己也有一些教訓。就是7月份上海分行發生了兩億九千萬的票據被騙。這個事情反映了我們在內控的程序上,有很大的漏洞。我們通過這次教訓,在重新審定我們這塊業務。
記者:您剛才也談到上海分行的事件,這對于目前正積極申請上市的中信實業銀行來說有什么影響嗎?
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當然這是非常慘痛的一個教訓。上市呢,我想我們實業銀行的上市正在研究,沒有達到實質性的階段。我相信,我們通過這個事件,會克服我們存在的問題在風險控制上能夠向前走一步。
記者:我們知道中信控股的職能除了對業務的監控外,還要進行一些業務上的交叉。據說,中信設想把銀行營業部同時也用做證券營業部,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我們是在積極這么運作,也征求了監管部門的意見,他們對我們這種想法也是支持的。在金融系統里頭一個是利用現在的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應用,再一個就是必須要達到滿意的贏利。首先是降低我們自己的成本。
主持人:中信集團內部的金融資產方面的重組,是實現了一種以金融業為主體的控股公司的形成,按照您剛才的分析,在目前分業經營的情況下,它這樣的一個公司是不是對于我們分業經營的原則有新的發展?
吳小求:從原則上說,我想中信控股公司的形成是在現有的框架內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分業的模式原則還是適用的。同時當然我們也必須要強調,就是金融機構這種內部的合作,包括這種業務的代理、跨市場工具市場的創新以及包括資金的良性互動,我想這都是成立控股集團的目的。如果我們不能在業務交叉,跨市場的創新性,實現良性互動的話,這種集團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我們之所以要成立一個集團,企業界要加入整體的整合,以及提高它的整體競爭力,所以我們又不能對分業模式做絕對化的理解。
主持人:分業經營絕對化理解與我們現在對于銀行業、金融業、證券業創新方面,兩者之間如何來理解?
吳小求:創新很重要的是制度、規模制度的創新,因為我們一方面要慎重對待金融企業的風險。對金融來說,我想有兩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流動性,也就是金融體系的安全。我們必須在制度層面,在整個機構供給的設計方面,要保證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安全性,也就是說它的支付與它的流動性。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又不能過分的顧忌這個安全性,而舍棄效益,要充分考慮效益,效益就是創新。所以在流動性和效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忽視任何一方都會帶來問題的。
主持人:以您的觀點來看,金融控股公司究竟應當是往以服務為主體的金融類公司發展,還是往以投資類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吳小求:金融服務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業,所以它的利潤來源,我希望更多是來自它的服務業,而不是來自投資所得的利潤。因為尤其是投資于金融市場,特別是衍生品市場,包括不動產市場,因為它這種不決定性非常大我們一定要防范來自市場的這種不確定性給金融企業帶來的風險,對商業企業來說,尤其要防范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主持人:今天我們關注的中信資產重組的話題,中信這一次大規模的重組促使了以金融為主體的控股公司成立,這樣的控股公司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如何發展和完善它,使它能夠在這個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無論是對管理者還是對運營者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