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子恢
盡管其原大股東大連北大企業集團公司早在2001年上半年就已經從十大股東名單中消失,但北大科技還是依然故我地披著這件祖上傳下來的集“高科技”與“名校”概念于一身的畫皮,在證券市場上招搖。
9月25日,北大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于9月24日收到中國證監會通知,管理層已經對公司立案稽查。消息一出,該股當日跌停。9月26日,記者通過電話與北大科技取得聯系,一位姓葛的先生告訴記者,自24日起,中國證監會與遼寧地方證管辦的相關人員一行五人已經入駐公司,對公司存在的問題進行稽查。
這位先生沒有透露此次稽查的主要內容,但當記者問及是否與當年萬時紅集團背后運作北大科技的問題有關時,葛先生說:“應該是”。
實際上,“北大科技”這個光芒四射的名頭,并沒有為其增加過高科技含量。從今年年報披露以來,北大科技就一直處在媒體與市場的質疑之中。股權淵藪:萬時紅埋下定時炸彈
北大科技原名大連北大車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據上市公司公開資料,其原主營業務為機動車輛修配,兼營公路客貨運輸、土石方施工運輸、出租汽車、海珍品、海產品養殖加工、土石方工程、商品貿易、物資經銷等。是一家由大連欒金公司所屬的大連凌水汽車修配廠、大連凌水欒金汽車隊、大連麗麗汽車出租公司三個單位為基礎于1988年設立的公司。1995年10月13日,該公司在上交所由南方證券推薦掛牌上市。由于其原大股東是大連北大企業集團公司,上市之初,為了讓車行的出身顯得“高貴”一些,便將公司簡稱與股票名稱定為“北大車行”。1999年之前,公司經營業績一直保持著很穩健的狀態。
1999年3月,廈門萬時紅集團出資1.2億元,拿下原北大車行大股東大連北大企業集團95%股權,間接控股北大車行,自此,公司便發生了一系列可見與不可見的變化,除名稱由“北大車行”改變為“北大科技”之外,其主營業務也在一夜之間戴上了“高科技”光環,開始主營高科技紡織、高新技術產品開發等。
自此,北大科技以集高科技概念與名校概念于一身的名頭,被萬時紅玩弄于股掌之間,成了市場熱烈追捧的名流花旦。1999年公司業績大幅飆升,取得賬面凈利潤1.2億元,同比增長173%。
但不到兩年,萬時紅集團就開始打算抽身撤出。2000年11月底,萬時紅將其間接持有的“北大科技”法人股1500萬股以競拍的形式,轉讓給上海新理益公司。2001年5月30日,北大科技發布公告,又將剩下的5101萬股分別轉讓給上海長通與深圳數碼。此后,萬時紅實現全身而退。
表面上看來,萬時紅仿佛走得水不沾鞋、塵不拂衣,但實際上,萬時紅絕非“萬花叢中走、不折一枝紅”清雅之徒,這一資本運作的高手,在不知不覺之中,將北大科技的資產掏成了七竅蓮藕,在萬時紅操縱之下的一項資產收購,已經成了一顆隨時可以引爆的定時炸彈。資產可疑:3.9億元注會不認可
2000年年報的披露,使北大科技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一年,公司凈利潤陡然降至3248萬元,同時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總額在一年之內暴增了2.59億元,資產狀況急劇惡化。2001年公司凈利潤進一步下降至1719萬,同時1999年的凈利潤被追溯調整至7010萬元。
在業績跳水的重重疑惑之中,北大科技的相關問題開始浮出水面。讓其問題開始顯性化的是注冊會計師對北大科技2001年年報出具的審計報告。
2001年3月,北大科技年報被天職孜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此前,北大科技福建晉江昌盛分公司的固定資產(紡織設備)賬面價值達3.9億元,這些資產已經接近北大科技資產總額的近50%。
對于這一筆巨額資產,會計師事務所認為無法證明其真實價值。審計報告稱:“貴公司所屬分公司——晉江昌盛高科技發展分公司期末固定資產(紡織設備)賬面價值390570560.24元,占貴公司期末資產總額的48.9%,由于我們無法采用令人滿意的審計程序證實其價值,因而該事項將會對貴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影響。”
晉江昌盛分公司這部分固定資產,就是萬時紅集團埋進北大科技體內的定時炸彈:
早在1998年底,北大科技的前身北大車行耗資12070萬元,從萬時紅集團手中收購了晉江昌盛公司;2001年5月28日,北大科技以2.39億元的應收賬款與預付賬款,與深圳市彩益公司進行資產置換,置進評估值為23950萬元的76套紡織設備,這些設備撥轉昌盛高科技分公司。據北大科技董事會分別在2001年報和2002年第一季度季報中說明:昌盛分公司的資產是經過兩次收購及一次資產置入而形成的,并經上海中華社科會計師事務所、上海眾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評估,均是國外進口的成套紡織設備,上述操作由原董事會提交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在注冊會計師面前,北大科技的任何辯解都是無用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通過原大股東大連北大企業集團,北大科技與萬時紅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另據報道,北大科技投資額達1.11億元的“新網際網絡終端”項目,原計劃在2000年7月建成投產,如今兩年多過去了,項目仍處于停工狀態。今年8月6日,北大科技發布公告,證監會大連特派辦于7月26日起對公司部分項目進行核查。業績水分:背后文章有多少?
記者查閱公司財務資料,發現至今年中期,北大科技賬面總資產為7.85億元人民幣,其中,預付賬款2.24億元,固定資產4.5億元,兩者總和已經超過85%以上。資料同時顯示,該公司貨幣資金已由一季度的446萬元下降至245.12萬元,短期借款則高達1.84億元。就這樣一個很糟糕的業績中,其中還有3.9億元被注會認為價值不能確認。北大科技,在名校畫皮下面遮掩的軀體,可能已經是千瘡百孔。證監會的調查是否會進一步引爆其業績地雷,7萬多社會股東的心被揪到了嗓子眼。
我們可以再看看北大科技近年的財務資料:雖然從1999年報開始至2001年報,公司經營范圍就定在了高科技紡織、高新技術產品開發與生產、車輛修配等方面,但是業績一路下滑明顯,而這種下滑的軌跡與萬時紅集團控制北大科技的時間相吻合。從1999年至2001年,北大科技每股收益分別為0.246元、0.114元、0.06元,幾乎是每年“縮水”一半。
我們再細看其收入來源,便發現在此過程中,許多業績顯得蹊蹺而不透明。在萬時紅入駐、業績大幅增長的1999年,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820萬元,同比增長了148.17%;實現凈利潤12027萬元,同比增長了179.1%。但可疑的是,該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只有1283萬元,僅為凈利潤的10.6%。是年,其主營業務中配件經銷收入9494萬元,紡織品銷售收入30110萬元,商品銷售收入14040萬元。但是到了2000年,配件經銷收入和商品貿易收入都從主營業務中銷聲匿跡了,新增了一項技術服務收入達到了2707.15萬元,但在年報經營情況介紹中,公司卻只字未提經營情況的重大變動。這一年,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減少53.46%,凈利潤同比減少72.9%。2001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進一步萎縮,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減少67.9%,實現凈利潤1719.08萬元,同比減少47%。其中,紡織品收入大幅下滑。
至今年半年度報告亮相,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下降幅度達78.48%,其中原來毛利率極高的技術服務收入由上期的2060萬元突變為0,紡織品收入由3746萬元下降為1061萬元,而相應的紡織品成本則為1458萬元,出現了收入與成本倒掛的現象。北大科技已經發生嚴重虧損,凈利潤為-1750.15萬元。而且公司還對第三季度業績發出預警,認為還有可能繼續虧損。對于其業績與經營情況,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并不及時,在半年報中存在許多應該披露而沒有披露的細節,9月7日,公司又對其中報打了一個不小的“補丁”。
鑒于此,市場普遍認為北大科技的業績有水分,而當前走到這一步,與萬時紅對公司的操縱影響不無關系。
而一起發生在今年上半年的股權轉讓或許能為公司的業績水分做注腳:
2002年5月30日,北大科技發布股權轉讓公告,稱公司法人股股東上海長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上海銀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0.95元/股的轉讓價格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上海長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不再持有公司股權,銀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為北大科技第二大股東。這起看似平常的股權轉讓,背后透露出不少的玄機。因為這起股權轉讓發生的時期,已離公司上半年業績披露時間不遠——北大科技2002年中期報告每股凈資產是1.67元。上海長通以0.95元/股的價格賤賣法人股,這個原東家是個傻瓜呢?還是北大科技業績真的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