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
股市中,主力機構常常存在一定的思維模式或習慣,是大家認可的一種做法,并不是道理與規(guī)定,京城的私募基金也形成了諸多“怪癖”。我們如果了解這些習慣,有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一些不可理解的交易行為或者結果有更有效的理解。
一、宿命論
在中國,私募基金這個群體應該是最具冒險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思維的,但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等原因,許多私募基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宿命論。他們在進行一些重大決定之前,都要到著名寺院進行拜佛等活動,在獲得重大勝利之后也要進行一些善事活動。很多人相信,人的一舉一動是善惡有報的。有趣味的是,他們當中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多數(shù)是無神論者。
此外,部分私募基金對一些偶然的因素也格外在意。比如說,他們對一些重要的交易日的股價收盤價格數(shù)字也會認真思考,例如呂梁在新婚的日子把中科創(chuàng)業(yè)的收盤價收在多個8的吉利數(shù)字,某些個股在快速漲升前也喜好把收盤價收在與股票代碼相同數(shù)字或者其他特殊的數(shù)字上。說來可笑,6·24前后,很多京城私募基金操作得格外順手,在行情發(fā)動之前,他們已判斷出管理層將出臺重大利好挽救矛盾已激化的大券商,于是采取了有效的對應行動;行情暴漲后,一些私募基金看見當天的收盤價收在1748點(諧音為一齊死吧)而認為不吉利,便于次日果斷大規(guī)模出貨,事實證明這種感覺是比較聰明的,而此時證券投資基金還在大量加倉買進股票。
二、分析習慣和口訣
幾乎所有的私募基金都認為小資金的操作優(yōu)勢是靈活的使用交易技巧,大資金的操作優(yōu)勢是操縱和制造題材熱點。目前,市場的背景格局正在發(fā)生較大的變化,一些以操縱抬轎為主要操作手段的大資金正在逐步退出市場,而以組合坐轎為主要操作手段的大資金逐漸成為主流機構,這種情況必然導致市場波動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指數(shù)在多數(shù)時間里進行橫盤或者下跌的走勢。因為在一個沒有投資價值的市場,再進一步缺乏莊家操縱,大家都得喝西北風,這點投資者要格外警醒。但是許多私募基金并沒有對市場失去信心,他們認為市場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但是把握機會的方式方法與過去有較大的不同,“用振幅機會替代漲幅機會,用盲點機會替代熱點機會,用超跌機會替代強市機會”已經成為許多私募基金死背的操作口訣。在具體的使用手段上,私募基金主要使用一些常用的大眾技術指標,如PSY、KDJ、MACD等,而對一些難于把握的技術手段,如波浪、江恩圖等不予理會,但他們認為今年最重要的買入信號只是成交量放到120億以上或者PSY跌到20以下時。
三、持倉習慣
京城私募基金在實戰(zhàn)操作中只有三種方式,即操縱項目;空倉等待;盲點套利。他們認為只有機會明顯大于風險的時候才會大規(guī)模進入市場,否則等待是最好的方法,在滬深市場中不會空倉就不會贏錢,這是鐵律。而許多中小投資者卻不會空倉,永遠是滿倉,這樣血流成河的下場就不奇怪了。私募基金在每階段都要在認識市場的基礎上,為自己設計幾套適合當時市場的套利方法,然后按照這個方法平穩(wěn)獲利。例如,近期在多數(shù)人依然運用陳舊的方法血戰(zhàn)股市之時,一些私募基金運用“增發(fā)認購法”獲得了較大的低風險利潤,盲點狙擊的感覺真好,他們從不冒險把命運交給沒有把握的猜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