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金燁
今年以來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而在基金業高速發展的背后,總是跟隨著券商忙碌的影子。據了解,目前有不少券商準備參與基金設立,其中,銀河、湘財、國通等21家證券公司或信托公司已進入了管理層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主發起人名單。應該指出的是,雖然券商發起設立基金公司并非“業務創新”,但由于目前基金公司總量有限,與
100多家的券商數量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因此在大多數券商收入當中,源自基金管理公司的極其有限。為何券商會對“非主營業務”的基金公司設立發生濃厚興趣,有關專家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設立基金管理公司使得券商能夠獲得一份相對穩定的收益,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每年1.5%的管理費率與國外相比是比較高的,再加上每家基金管理公司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的基金管理規模,參與設立的券商自然獲益匪淺,此外,有關統計顯示,上半年,60余家券商從基金服務市場獲得傭金收入同比上升63.41%,而這些基金大多在作為發起人的證券公司營業部內進行交易;其次,由于去年國內股市的持續下跌,券商的委托理財業務和自營業務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失,而占收入絕大多數比例的經紀業務也由于市場人氣的急劇下降和傭金下調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凸現出參股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旱澇保收”的優點;最后,基金作為有關部門明確要大力發展的機構投資者,其今后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僅今 年8月以來的1個月中,就發行了9只基金,其中8只是開放式基金,如果這種狀態維持下去,國內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將在一段時間內得到“超常規的發展”,券商自然不能眼看這樣的機遇在身邊白白逝去。
而隨著《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的公布,券商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戰線也擴展到了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日前國泰君安與德國安聯集團發起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已經被有關部門受理,此外海通證券、申銀萬國、招商證券、天一證券、宏源證券等也在積極籌備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有關券商認為,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國際化進程開始起步,積極參與這一進程有利于進一步拓展券商業務,加強券商與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
事實上,券商積極參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態度一方面順應了基金業擴容的“天時”,另一方面似乎也透露出券商對壟斷利益漸漸逝去的一絲焦慮。作為中國證券市場中的一個機構投資者,基金公司在銀行、保險、期貨、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相繼允許其他的投資主體參股的情況下,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都只能由券商和信托公司參股設立。而隨著6月份國家《關于申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問題的通知》、《關于規范證券投資基金運作中證券交易行為的通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核程序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新規則的頒布,“舉手”的“好人”越來越多,券商的特權遭到其他非金融機構的分享。
以非金融機構進入基金業,最早的是首創集團,與湘財、南方、西南、東北證券等券商共同參與發起設立銀河基金管理公司。此后,合豐、長信、天同等有非金融機構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紛紛成立。到今年8月30日止,僅廣東已有13家機構自愿“好人舉手”,報送申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自律備案材料,其中除4家證券公司、1家信托公司外,還有2家風險投資公司、5家上市公司。
對此,有關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券商在基金業中的特權遭到別人的分享,但由于券商等金融機構按規定仍然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主發起人,非金融機構的進入并不會對券商帶來多大沖擊,相反,一些有實力的機構進入倒是能在基金清淡時緩解一下券商和代銷機構的壓力。他指出,目前券商參股設立基金管理公司面臨的問題是,隨著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和基金數目的增加,以及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出現,整個基金業的競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以往無論基金運作成績如何,基金公司均旱澇保收的局面將被打破,而券商參股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風險也會慢慢體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