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4日中國停止國有股在證券市場減持以后,國有股轉讓就成了改善國有股一股獨大的重要方式,不僅民營企業表現出受讓國有股的熱情,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開放,外資也將成為國有股的主要轉讓對象。而日前,更有海外媒體報道中國證監會官員稱,中國有可能將允許大陸的外資公司,如合資公司及跨國公司在國內的子公司,購買未流通的國有股。
上市公司國有股在部分行業的退出將是必然趨勢,但目前的轉讓方式卻有失公允。
定價困擾
就像國有股在證券市場減持遇到的問題一樣,在證券市場以外的轉讓價格不僅關系到國有資產的正確評估和流失問題,還關系到證券市場中無數該公司持股投資者的利益問題。
在實際的股權轉讓中,國有股資產流失問題尚可由國有股持股的大股東嚴格把關,但眾多的中小投資者卻只能充當“局外人”,以手投票的權利由于分散、比重太小而得不到任何的尊重。
每一個上市公司在上市以后的發展,無不是和它的投資者密切相關,但是由于投資者在市場取得的每股成本要遠遠高于國有股東對民營企業的轉讓價格,因而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這種價格差異反映了這些被轉讓者和投資者之間的利益不公平。
流通難題
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改革中,其中的一大難題就是股票一開始就分成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國有股減持雖然停止,但國有股流通問題卻仍必須要加以解決。然而,這種證券市場以外的股權轉讓并沒有使流通問題得以任何的解脫。
國家之所以要停止國有股減持,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擔心這種減持會對證券市場形成巨大的沖擊,而自去年以來的減減停停對證券市場的漲跌影響也正說明了這種負面效應。
然而,這種轉讓的結果只是使股權發生了所有權的轉移,從國家轉向民企或者外企,但這個過程并沒有使這部分的流通問題得以解決。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使受讓者以極低成本取得了將來能夠在二級市場高價套現的權利,也使受讓者更多懷有二級市場的投機動機。因為,這種轉讓本身就使他們意識到即使公司經營不理想,其受讓利益也將大大高于投資成本。
治理迷局
一個始終制約中國許多上市公司發展的問題就是不完善的治理結構,而經過轉讓的公司所有制結構得到一定改善,也并不代表公司的治理結構就能隨之提高效率。但這畢竟是使公司前進了一步,因為,要從根本上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必須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隨著國有上市公司“國退民進”步伐的加快,國有股轉讓將大面積鋪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也會呈現多樣化格局,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也就有了一個重要的基礎。但是,在這種轉讓中,仍然要考慮上市公司陷入民營股一股獨大或者外資一股獨大,尤其要防止出現新的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行為。
國有股減持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不管是證券市場內還是證券市場外進行,都應保證有益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有益于維護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有益于國有資產的增值,最終使證券市場不再成為“圈錢機”,而成為實現上市公司自我循環的“生錢機”。(慧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