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
“未確認投資損失”?好拗口的名詞,可它卻正在成為一些面臨退市的公司臨危救難的新式武器,ST生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ST生態中期利潤-3069萬元,在沖抵“未確認投資損失”獲益2863萬元,并由少數股東
負擔494萬元的虧損后,凈利潤竟奇跡般地變為288萬元。用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之類包裝利潤,我們見得多了,“未確認投資損失”卻是新名詞。那么,“未確認投資損失”又是什么東西呢?
ST生態在瞿氏兄弟及原管理層被捕后(公司稱為1·11事件),生產經營已處于癱瘓狀態,今年半年報之所以有盈利,主要是溢價2700萬元出售藍田大酒店所致。且不論高價出售是否公允,問題在于,那酒店原屬子公司“藍田水產”所有,母公司ST生態買來后再賣給北京一家企業,兩次轉讓兩次溢價,按規定都得繳納營業稅(及附加稅費)和土地增值稅,稅費合計約1240多萬元。要知道ST生態經營虧損就達3000萬元,本來希望在少數股東挑走近500萬元虧損后,就靠2700萬元酒店溢價救生態于不死,如果還要繳納1200多萬稅款,所有這些豈不白忙乎了?可是,當地政府救ST生態的決心不可謂不大,經省市人民政府批準,決定特事特辦,對該筆稅款采取“即征即退”。
又誰知,6月底出售酒店的價款是到賬了,產權過戶、納稅申報等事項也都如期完成,可稅款的“即征即退”直到8月下旬才結束。對此,公司認為既然8月下旬退稅下來了,理應作為“期后事項”予以調整,即中報還是盈利的;而負責審計的會計師則引用財政部關于股份公司稅收返還等有關通知,認為返還的稅金應計入收到當期的會計科目(事實上,所得稅先征后返,也是上年返還的稅金在今年返還時計入補貼收入的),而如果半年報虧損,ST生態只好退市,“當期”即下半年再盈利也已毫無意義。
問題還在于,藍田大酒店是從子公司“藍田水產”那兒賣出來的,而“藍田水產”早已資不抵債,凈資產-1.8億多元,公司卻一直掛在“未確認投資損失”科目下,現在既然有了2700萬元溢價收入再加上部分退稅,“未確認投資損失”豈不減少了?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未確認投資損失”減少2800多萬元,使ST生態扭虧為盈的奧妙之所在。然而會計師說“不”你ST生態這樣做是虛增利潤,斷然出具了否定意見。
說白了,所謂“未確認投資損失”,就是公司的這塊對外投資肯定會有損失(而且往往是較大的損失),但到底損失多少尚難確認,于是先不做壞賬,而是按賬面金額掛起來。掛了也就掛了,可破爛里居然也會有寶貝發現,并能賺上幾千萬元,救公司大難于不死,倒是破爛的另一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