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期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是0.167元和7.85%,而2002年中期這兩個數字分別是0.0822元和3.23%
本報記者 張煒
2002年中期,滬深兩市1204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0822元,同比下滑19.59%
;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3.23%,同比下降20.43%。上述兩項指標均跌至1994年以來的最低谷,其中,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在1999年略見回升后,已連續三年出現下降。
如何評價2002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業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剛稱,第一反應就是“感覺不好”。他認為,在上半年整個國民經濟和各類企業走好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并沒有同步上行,甚至一些公司業績出現大面積滑坡,其中的深層次問題發人深省。但也有的觀點對2002年半年報業績給予積極評價,認為其中有四大“亮點”:一是較2001年年報出現了觸底回升跡象,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和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兩項業績指標已達到去年全年的六成左右;二是第二季度業績比第一季度有明顯增長,截至5月10日,滬深兩市共有1170家公布一季度季報的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03元;三是1204家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均值和主營業務利潤均值,實際較去年同期增長4.98%和7.28%;四是利潤構成趨于合理,營業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去年高出2.65個百分點,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均值同比增加28%。上述四大“亮點”給投資者帶來一個預期:只要保持二季度的盈利水平,全年業績將有望較去年增長。
依據半年報中出現的“亮點”,對全年業績有較好的預期,確實有一定道理。一方面,目前國內外的經濟形勢較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明顯回暖,在外部環境不遭遇突發性影響的情況下,維持二季度的平穩回升態勢應該有希望;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分越來越少,利潤真實性顯著提高,資產質量也趨好。境內外對上市公司業績造假的一致聲討,于今年上半年達到高潮。財政部先后出臺的多項會計處理規定,及注冊會計師執業壓力的增加,使上市公司業績的含金量提高。值得一提的是,1077家上市公司半年報的應收賬款凈額同比增長1.46%,低于流動資產4.74%的增幅,及主營業務收入10.4%的增幅。應收賬款凈額增幅相對遜色,表明上市公司資產質量趨好,業績不是靠應收賬款急劇膨脹堆出來的。
然而,2001年半年報業績畢竟還是同比減少了近二成,每股收益較1994年中期水平已攔腰截去一半。前后9年的數據對比,暴露出目前證券市場投資回報率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尷尬。有關資料顯示,1994年中期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是0.167元和7.85%。繼1998年中期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跌破5%大關后,2002年中期又首次跌破4%大關。
連續三年出現下降并跌至1994年以來的最低谷后,半年報業績能否否極泰來將取決于隱患因素的克服。從2002年半年報看,有三大隱患因素可能拖累上市公司業績回升。其一,所得稅政策調整。按規定,2002年起上市公司原來享有地方自定的所得稅“先征后返”優惠一律停止。但由于2001年執行的“先征后返”可能在2002年才能收到,因此,所得稅調整的影響尚未波及2002年半年報。不少上市公司正采取其他方式繼續爭取享有所得稅優惠,但從實征15%還原為法定征收的33%,對業績的影響不可謂小。
其二,價格戰何時收斂。幾乎所有業績下滑的公司分析原因時,都會提到產品價格持續回落及競爭過度引發價格戰。有關統計顯示,今年前6個月我國零售物價比去年同期下降1.6%,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工業品出廠價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價格持續下滑及價格戰不收斂,導致了上市公司的利潤走勢與銷售收入增長不一致。
其三,大股東行為規范亟待改善。由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肆意擔保及關聯交易等引發的上市公司“失血”,依然削弱證券市場效率。倘若大股東不能端正位置,上市公司公司治理難有起色,業績提高仍將受到影響。而且,大股東行為規范也直接關系到上市公司運作,是上市公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