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開放個人股票質押貸款,合理拓寬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話題,市場充斥著不同的觀點
股票市場日益成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傳導渠道,市場的開放和金融業的發展需要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更緊密的連接,怎樣擴大和完善股票市場和銀行信貸市場的資金渠道,是這一問題的關鍵。
本報記者李東平/文
8月下旬,一則未經證實的“個人股票質押貸款相關法律規定將在年底出臺”的消息在上海傳出后,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爭論開始升溫,一場涉及銀行、經濟學界、證券公司和傳媒的討論也廣受社會各界關注。
是催生股市泡沫還是減少銀行巨額存貸差、支持股市發展的良策?圍繞開放個人股票質押貸款,合理拓寬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話題,市場充斥著不同的觀點。
自股票市場誕生起,關于是否應該以及如何讓銀行信貸資金合理合法進入股票市場的問題,就一直是中國宏觀管理當局、經濟學者、金融經營機構和證券投資者中最敏感、爭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那么,這一場關于個人股票質押貸款的爭論,最終會不會為銀行信貸資金入市拓寬合法的路徑呢?
銀行:應該讓我們決定
“開不開展個人股票質押貸款應該問問我們的想法。”深圳市商業銀行資金部龐勇認為,從解決信貸資金發放,以及增加收益的角度,銀行當然非常希望擴大個人股票質押貸款這一信貸市場。
龐勇分析,信貸投放一直是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有可靠的信貸產品誰都想做。主管層的監管有些控制過嚴,像無指定用途貸款、個人股票質押貸款這些產品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只要能確定收回信貸資金,就可以嘗試,各家商業銀行都有能力控制風險。但在政策面上,這些業務都不被鼓勵。
龐勇認為,中國銀行的資金富裕同國外銀行資金富裕有很大區別,國外銀行資金富裕是因外國企業的財務狀況很好,不需要資金;而中國由于經濟結構和體制的弊端,銀行的資金貸不出去,中小企業又缺錢。中國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發育不成熟,像國外的企業債市場、黃金市場及其帶動的重金屬市場,是銀行資金重要出路,而國內商業銀行則沒有。
“這塊肥肉國內商業銀行不吃早晚會落到外資行嘴中。”深圳建行一支行行長稱,個人股票質押貸款早晚會推出,外資行能投資股票,經營空間大,對中資行是很大挑戰。啟動個人股票質押貸款,有利于銀行拓展業務。據悉,上海正在試點的個人信用貸款也包含股票,信用評級最終是對個人資產評級,股票會不會換一種操作手法被質押呢?
8月論戰,商業銀行巨額存貸差正是話題誘因,央行剛剛公布的7月金融運行報告顯示,至7月31日,各項存款大幅增加,余額已經達到了15.9萬億元,增長18.7%,存貸差仍有3.7萬億之巨。在國內資金并不充裕的情況下,存貸差的相當一部分(目前統計14%)處于閑置的狀態。
由于金融市場投資品種單一,國債市場在今年上半年吸引大量資金,導致國債利率節節走低,銀行作為國債市場主要投資者風險增大。超額繳納存款準備金成為銀行資金第二個避風港,但這同國家貨幣政策對經濟支持方向相悖,解決資金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已經成為金融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除銀行間債券市場主渠道外,證券市場正成為連接中國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重要的渠道之一,股票市場日益成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傳導渠道。市場的開放和金融業的發展需要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更緊密的連接,怎樣擴大和完善股票市場和銀行信貸市場的資金渠道,是這一問題的關鍵。
券商:質押風險小于投資
“非常有必要開展個人股票質押貸款。”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李迅雷所長認為,貸款給國有企業是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主要原因,個人股票質押貸款的風險小于向國有企業放貸,也小于實物抵押貸款。
李迅雷分析,在房地產質押貸款成功運行后,個人股票質押貸款前景非常被銀行看好。股票是流動性很好的個人資產,銀行完全可以控制風險。對于刺激股市泡沫的說法,李迅雷認為,因為質押都是個人自己的錢,個人投資者會更注重風險控制。
李迅雷認為,個人股票質押貸款業務遲遲不能出臺主要是體制問題,過去國有商業銀行缺乏風險控制意識,造成心理上的恐懼。
“信貸資金入市可以先在機構中實施。”聯合證券研究所所長孟建軍認為,允許券商融資融券也是銀行資金出路之一。而券商作為機構更利于監管。孟建軍分析,應該拓寬銀行資金進入股市合法渠道,像個人股票質押貸款等,最近基金大規模發行,持有人80%、90%都來自銀行與保險公司,早就離開了集中小散戶資金、專家理財初衷。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個人股票質押貸款的機制,像香港銀行系統對股票評級,根據信用等級確定質押率等。
反對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的觀點主要是,害怕將銀行信貸資金暴露于高風險市場,而商業銀行現有的機制與風險管理能力,根本不能確保流入股市內信貸資金的安全運行。也有人認為股市不缺資金, 銀行的證券業務利潤最終要來源于上市公司的利潤,但在目前上市公司自我循環的功能還不理想,在股市個人投資者占多數的情況下,投機性強,抗風險能力差等因素可能致使銀行和投資者雙雙處于危險的邊緣,因為一旦個人出現還貸困難,肯定是因為出現了股票價格下跌比較嚴重的情況。這樣,不僅投資者將面臨投資和貸款的雙重損失,銀行即使賣掉股票也會造成股價縮水的危險,要不就被迫成為股東。
十年功過
回顧證券市場十年,銀行信貸資金就在放開、限制、禁止到半開放之間從股市上進出,資本的逐利本性一直在誘惑銀行資金滲入股市。從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到券商股票質押貸款,銀行信貸資金總在尋找合法有效的途徑進入資本市場。
中國股市一開始就為投資者提供了驚人的投資回報率,畸高的收益率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同時也將巨量的資金引入高風險股票市場,其中就包括了大量銀行信貸資金——實際上,相對于中國初生的流通盤極小的股票市場而言,信貸資金正是推動市場走勢的決定性力量。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金融監管當局為了穩定金融秩序,避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明令禁止銀行信貸資金直接進入股票市場。
從1995年到1999年期間,國務院、人民銀行、財政部和證監會先后對銀行信貸資金進入股市作了嚴格禁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在國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股票同銀行信貸資金的聯系被割斷。
1999年下半年可以視作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對銀行信貸資金入市在監管態度上的一個轉折點,有關監管規則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人民銀行先后下發了《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管理規定》,首次為銀行信貸資金通過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間接入市提供了一條合法通道。
2000年2月13日,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聯合發布《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以自營的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券作抵押向商業銀行借款,從而為證券公司自營業務提供了新的融資來源。
2001年底,人民銀行大規模檢查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據有關透露,這一數目高達幾千億。
銀行同證券市場的資金紐帶自然不可能再割裂開來,但資金的渠道是否合理合法,如何允許更多的銀行資金合法進入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