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羽
自然人股買賣在上海興起,始于2001年6月。那時,上海人對法人股投資表現出極大熱情。不能上市流通的法人股突然受到個人投資者的追捧,原因是國家允許轉配股上市流通,使得原先沒人要的、壓在箱底的轉配股,上市后身價陡增,價格翻番,讓買入轉配股的投資者發了一把。
轉配股的賺錢效應,首先波及到了法人股。精明投資的上海人立刻把目光瞄準了上市公司的法人股。他們相信,法人股上市流通是早晚的事,與其羨慕轉配股賺錢,不如打個提前量,趁法人股不能流通,價格低迷時,吸納一些,等待將來上市時賺大錢。
法人股市場由此紅火起來。一些持有法人股的機構和個人趁拍賣火熱能賣個好價錢,紛紛出手,法人股的拍賣價格也直線往上躥。有人開始到全國各地以低價收買法人股,然后到拍賣行出貨。在高峰時,一星期有5場拍賣會,拍賣行也賺得盆滿缽滿。
由于是法人股拍賣,參加交易的投資者,必須具有法人資格,很多個人只能去注冊一個公司或掛靠在別的公司名下,相對來說,買賣手續不很方便。自然人股的拍賣,可就是每個人都能買賣了。
于是,有人從地下股票市場發達的成都、西安販了品種各異的自然人股。那里的很多公司前幾年均通過定向募集發行了公司股票,但幾乎都不能滿足上市條件。這些公司的股權轉讓又沒有正式的交易市場,所以,形成了民間自發交易市場。股票當街擺攤買賣,成了成都一景。
我國公司在深滬兩個市場上市,曾經實行的是額度制,全國各地分配到的額度十分有限,根本滿足不了需要,并且交易所對公司上市有較高要求。后來,又將額度制改革為審核制,但對上市公司的“門檻”沒有降低,上市依然是稀缺資源。正因為是稀缺的,所以上市后,股票的市盈率高企,股價與原始買入相比,上升很多,甚至翻番,“一夜暴富”的神話不斷重復上演。這也就成為我國股市特有的“新股現象”。
任何手中持有股票的投資者都希望自己的股票能夠上市,能夠“一夜暴富”。自然人股的買賣興起,實際也是投資者對“暴富”的幻想,希望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盡管創業板的設立一直在討論之中,有關創業板的上市條件也一直確定不了,但仍有不少人津津樂道于納斯達克的“暴富神話”,想通過創業板賺一把。在投資那些自稱擬上創業板的公司時,誰也把握不了哪個公司能上,哪個公司不能上。最后只能憑感覺,覺得有希望的,就干脆都買點。心中打著小算盤,只要其中一個能上市,所有的投資成本就都賺回來了。投資者博弈上市,但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看到創業板出臺的消息,也沒有看到像當初拍賣價高達7元的中核材料之類公司上市的信息。那些打著擬上創業板并轉讓股份的公司,在創業板開不出的情況下,也沒有調轉方向上主板或香港創業板。1年來,在市場上叫賣的眾多自然人股中,還沒有出現一個有上市效應的。
相反,那些真正擬上市的公司,像上海的交大慧谷、復旦張江等,由于公司質地好,股東中很少有愿意出讓股份的。想買也買不到。因為質地好的公司,上市是遲早的事,且上市后總會有投資收益。交大慧谷、復旦張江的原始股東通過上市,股票升值了。
事實上,那些到處在叫賣的自然人股,根本沒有上市的希望,只不過打著擬上市的旗號,多圈點錢而已。而能夠上市的公司,其自然人股幾乎是買不到的,如果能夠買到的話,股價也不會便宜了。
自然人股的投資者在“風險投資”中,至今尚未找到退出渠道,除了等待別無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