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雜談
“圍城”之說來自錢鐘書無意插柳的那本小說,說的是婚姻就像一座城池,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如果反過來?
反過來的意思就是城里的人不想出來,城外的人不想進去,這種“反圍城”現象用來
形容現在的滬深股市是最形象的。
市場總是在交換中運動的,如果場內的人不想出局,那么場外的人自然無法進場,如果要強行進場只有抬高報價,而如果場外的人不想哄抬“物價”,那么交易就沒法進行,表現在盤面上就是僵持,就是不死不活。
這就是老革命碰到的新問題。
我們知道在政策市中決定股市走向的是宏觀政策,引起股市波動的是股市政策,在宏觀政策和股市政策方向一致的情況下,決定行情長短的就是資金,資金推動型是中國這個不完整的資本市場的本質特征。
恰恰是這個本質特征現在面臨著何去何從的“生死抉擇”。
8月下旬,一份由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完成的報告“中國股票市場發展與貨幣政策完善”撥動了不少人的神經。這份報告在對1993年以來的數據進行多角度的實證研究后發現,目前股票價格波動已經對貨幣需求、貨幣供給結構與數量、貨幣政策的傳導、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及貨幣市場的運作產生了直接影響,報告據此提出建議,股票市場將成為貨幣政策傳導的一個重要渠道。
敏感的經濟學家董輔□先生差不多在同時指出要引導銀行資金有序入市,夸張的媒介很快就把這種信號演繹成了銀行資金正在加速進入股市的現實。
其實,央行的研究報告只是在描繪一種狀態,而我們每一次大行情的出現都有大量的違規銀行資金介入其中,幾乎每一波行情的見頂回落又都與銀行查處違規資金的利空調控直接相關,包括最近的這一波調整。很多人并沒注意到央行的報告還認為目前的貨幣政策沒有考慮到因股市成長和活躍帶來的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以及股票市場的貨幣需求效應,因此,在相當部分資金被用于滿足證券市場貨幣需求的情況下,用于保持實體經濟增長的貨幣和流動性相對偏緊,從而影響實體經濟的運行。
如果要理解為利好的話,那么這種利好在今年以來就一直存在,央行行長戴相龍就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態支持分流銀行的8萬億儲蓄進入股市,有關方面更是在券商融資的渠道方面作了多種探討,工商行和中行為了承銷越來越多賣不出的開放式基金不吝攤派給自己的員工,銀行方面開放個人股票質押貸款的傳聞也若隱若現,社保基金和保險資金入市的說法一直不絕。
但是,大家知道這些都只能說說而已,且不說8萬億的儲蓄對13億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人來說并不是個天文數字,就說這種大起大落的風險又豈是銀行的資產所能承受的?至于那種為銀行分解存貸利差壓力的說法也就只是騙騙小孩而己,誰給誰下套子明眼人看得一清二楚。
有一個事實更能說明問題,實行市值配售政策之后,大量原來囤積在一級市場專打新股的資金并沒有按有關方面的設計進入二級市場,而是大量的返回銀行帳號,可見什么是風險意識,資金本身更清楚。
一方面是利好頻頻,一方面場外資金裹足不前;一方面場內持股人不甘心出局,一方面場外旁觀者無意接貨;“反圍城”現象就這樣形成了。
資金是問題嗎?
不是問題,因為有行情就有資金;
又是問題,因為沒有資金行情就沒有。
這就回到了原始的起點,行情的性質是什么,最終維持行情的基礎又是什么?
或者我們走進了死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