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雜談
地球人都知道,中國股市是個政策市,說讓你漲,你就能漲,不漲也不行;說不讓你漲,你就不能漲,怎樣漲上去的還得怎樣下來。
不服不行。
但是地球人很少知道,政策也不是萬能的,也有失靈的時候。
比如,1994年3月,滬深股市一路下跌破了所謂“鐵底”777點,時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推出“四不”救市政策,結果只換來一日反彈,此后股指直下360多點;
再比如,2000年10月及2001年3月,管理層推出清查基金黑幕和查處違規公司的利空政策,但是跌市并沒有出現意料中的調整,反而在2001年6月創下了2245點的歷史新高;
股市政策為什么會失靈?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沒有“順勢而為”,而這個“勢”就是宏觀大勢,也就是說,股市政策起到的只是加速或遲緩市場趨勢的作用,不能決定股市的方向。
決定股市方向的也是政策,不過不是股市政策而是宏觀經濟政策,這個結論不是水皮的感覺,而是中央財經大學的專家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是國家基礎基金項目《我國經濟周期、政策周期、股市周期互動關系研究》的一部分,算是階段性成果,可以看作對政策市的一種相對科學的解釋。
研究有幾點結論。
其一就是股市的長期走勢不由股市政策決定,而由宏觀政策決定。支持這個結論的是從1990年至2001年的政策周期和股市趨勢周期的高度一致。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宏觀經濟政策由緊放松,股指從128點升到1558點;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宏觀政策由松趨緊,股指由1558點調整到512點;從1996年2月開始至今,宏觀政策始終放在寬松狀態,股指也就從512點不斷上升創出新高,雖然目前只在1700點附近,但是根據這種結論判斷,中國股市缺乏走熊的宏觀政策支持;
其二是宏觀政策和股市政策往往反向運行。在29組對比中,只有13次是同向運行的,反向運行的達到16次,政策的調節越是頻繁市場的波動越是劇烈。一般情況下,股市投資呈一種一步到位的極端,而管理層為了讓這個非理性的市場平穩運行,往往會在市場狂熱的氣氛中潑冷水降溫,最典型的當然是1996年12月中旬的《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以及1997年5月后推出的組合利空。
政策從來都是因地因時制宜的,政策的周期性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的周期性。我們過去只知道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周期性的,現在我們不知道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能不能擺脫這種周期的制約。中央財經大學的研究只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牛熊替換周期,這個周期的時間跨度是6年,而從第二個周期開始到現在已經差不多6年,而在這6年中宏觀政策的導向并沒有發生變化,那么是不是這意味著股市政策在今后一段時間還會扮演主角呢?抑或我們已經走完第二個完整的周期,從1339點開始的是第三個周期。
沒有人會明確的答復我們。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面臨的依然是通貨緊縮的壓力而不是通貨膨脹的壓力,宏觀政策的導向是寬松而不是緊縮,而股市政策從目前的導向看和宏觀政策是同行的。
該漲的不漲,只能說老革命碰到了新問題,其中另有難言之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