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
近期一只只基金新銳風風火火地組建,同市場行情的不溫不火形成了強烈的反差。8月份基金的單月發行規模將創下歷史新高。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市場面臨這么多基金的發行,這在國內基金發展史上還是首次。這表明,我國證券投資基金一個全面發展的契機正在到來。
基金產品化和產品細分化是當前基金加快發展的一個顯著特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八家開放式基金的問世,迅速改變了我國證券投資基金以封閉式為主的結構。各具特色的理財方式和投資策略所體現的價值,客觀上形成了基金產品的競爭,增加了廣大投資人選擇的主動性。180指數的推出以及指數交易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品種的醞釀,豐富了基金的多樣性。這是金融產品創新的結果,是基金競爭力的所在,更是我國基金業超常規發展的標志。
政策環境確定了以吸引居民儲蓄資金進入證券市場的形式發展壯大證券市場的基調,但是,能否真正對投資者產生有吸引力的良好發展氛圍,關鍵還在于基金的示范效應。坦率地說,一味吹捧美國基金的魅力對于中國投資者是沒有說服力的。幾年來的實踐表明,加快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并未成為吸引散戶投資者的凝聚力,其原因至今猶難說得很清楚,大多數基金未能跑贏大市顯然是主要原因之一。
基金法規建設落后于基金規模的發展速度,也是影響我國基金發展的一個重要癥結問題。醞釀已久的投資基金立法回避了立法之初以來爭論的風險投資、產業基金和證券投資基金是否在一個大法下分立的問題,采取了把立法落腳于證券投資基金思維的務實做法,這樣雖然有利于較快推進立法進程,但對于被迫處于灰色狀態之下的私募基金來說,則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它的生存、規范和發展。
基金業適度的對外開放,是基金業也是整個資本市場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受阻于“1+1”。《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生效的7月1日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合資基金還是千呼萬喚不出來。合資基金的難產,障礙不是出在外方,而是出在中方,這多少有點出人意料。在加入W TO的今天,作繭自縛的邏輯依然像一雙透明的玻璃小鞋,束縛著自己,令合資基金像小腳女人一樣邁不開步。不僅大大限制了我國機構投資者借助國外資金之力發展壯大的機會,就是對于國外投資者來說,也是談不上有多大吸引力的。這個問題如若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將令人不得不對基金大擴容所可能帶來的股市大發展的預期多少打幾分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