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證券組建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最終鎖定荷蘭國際集團,是這場博弈中的幸運者,目前國內各大券商和信托公司絕大多數要經過痛苦的減持股權過程
本報記者趙冰
招商證券最終鎖定荷蘭國際集團,目前,雙方組建合資基金公司工作已接近完成,只
待荷蘭方面有關程序批復。
據悉,合資基金股權分配比例定為招商證券40%,荷蘭國際30%,余下30%分別由中國電力、華能公司、中遠公司等擁有。招商證券總裁牛冠興頗為慶幸地對記者說,中外合資雙方在政策上已不存在障礙,招商證券不受“1+1”政策影響。
“1+1”政策影響了誰
所謂“1+1原則”,是指中國政府有關投資于基金管理公司家數的限制:一家機構參股不超過兩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不超過一家,即所謂“一參一控”模式。這一原則是不久前中國證監會以發言人答問的形式公布的。
牛冠興解釋說,博時基金是招商證券前期參股的惟一一家基金公司,當初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目前早已通過分紅派現收回成本。
招商證券最初也曾想多參股幾家國內基金公司,但為尋找合適的外資合作伙伴費盡精力,因而無暇顧及于此。未曾想現在反倒受益:證監會的新規則使招商證券有了從容選擇合作伙伴的余地。這次與荷蘭國際集團合作,對方出錢、出技術、出管理,又有免費出國培訓的附加條件,招商證券已嘗到了甜頭。
但是,面對“1+1”能夠展露笑容的券商恐怕并不多見。在國內已經成立的18家基金管理公司及已獲準籌建的天同基金管理公司股東中,持有兩家及以上基金管理公司股權的機構多達27家,其中包括銀河、海通、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南方、西南、天同、光大、廣發、國信等大型證券公司,以及上海愛建、浙江國際、陜西國際、安徽國際、山東國際、重慶國際、天津北方國際等信托投資公司。同時,華夏證券、湘財證券、上海國際信托等三家公司雖然只持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但均是主要發起人,處于相對控股地位。他們要想作為主發起人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同樣面臨著放棄其在現有基金管理公司中的控股地位的問題,必須減持部分股權。
顯然,依據“1+1”原則,很多公司如果想申請設立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為主要發起人,就必須對其在基金管理公司中的股權投資布局進行調整,相應轉讓其持有的部分基金管理公司股權。許多機構將不得已放棄其在國內基金管理公司中的控股或相對控股地位。
基金公司股權的這種被動轉讓不僅涉及面廣,而且交易難度極大。一方面,這涉及到基金公司現有股東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平衡起來難免來回拉鋸,交易成本高;另一方面,國內又沒有一個成熟的股權交易市場,股權價值如何評估才能被各方所接受,也是一個大問題。
合資盡展優勢
拔得合資基金頭籌呼聲最高的國泰君安證券,目前正受此政策困擾。從決定與安聯德累斯頓合作并率先遞交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籌建申請材料后,就面臨一個“痛苦的選擇”。
國泰君安持有國泰基金管理公司30%股權,是其第一大股東,處于相對控股地位,另外還持有中融基金管理公司20%股權。未來要么全部賣掉持有的國泰基金管理公司30%股權,要么賣掉持有的中融基金管理公司20%股權,然后再減持至少10%的國泰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權,顯然,無論哪種選擇,都屬不易。而該公司已向有關部門做出承諾,將會把在基金管理公司中的投資調整至符合“1+1原則”的有關規定。
國泰君安的選擇或許也代表了其他券商的態度。牛冠興認為,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作為多家機構看好的合作項目,確實有其重要的優勢。
首先,外方在基金產品設計、基金銷售手段、人員培訓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持。其次,可以為跨境基金服務提供技術、渠道和經驗,中方在境內基金發行和營銷方面,可以提供自己的客戶資源和適應本土游戲規則的營銷網絡。
第三,合資機構在管理技術、研究與人才交流上存在潛在優勢。外方的管理技術經驗是國內同業規范化發展的方向。再有,外資證券機構通常都擁有龐大的研究部門,其研究方向比較全面和貼近市場。第五,合資機構的品牌與資金優勢,有利于吸引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的加盟。
還要支付成本
中國境內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運作時間不長,規模普遍較小,管理經驗與風險控制水平都不能與外資機構相提并論。有關專家預測,合資基金與合資證券機構對市場的號召力不容忽視。外資參股證券機構的設立,將通過推動境內機構的重組與改革,進而間接改善證券市場的中長期資金供給。中外合作證券機構的運作會對境內券商及其他投資機構產生經營壓力和推動作用。
有業內人士認為,還有一個購并板塊沒有被市場發現,那就是基金板塊。從政策面看,管理層一直強調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而基金正是重中之重。
去年以來,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和規范基金業的發展:中國證券業協會基金公會成立、《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公約》等法規先后出臺,證監會最近又進一步明確了基金公司的設立條件。今年6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再次強調:未來中國證券市場將以穩定為基礎,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對建設中國證券市場具有特殊的意義。
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辦法出臺后,金融信托證券板塊呈現持續的強勢,基金板塊卻逆市而動。聯合證券研究員認為,市場雖然期盼著合資基金這個“新生兒”的誕生,但是新生事物的產生都要有一個磨合期,而且還要支付成本。投資者心中可能對合資基金尚存疑慮,畢竟現在還遠未到真刀實槍演練的階段。
|